搜尋blog

留言版

2009年2月23日

[tour] 滬尾砲台

[參觀資訊]
館名: 台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地址: 台北縣淡水鎮中正路28巷1號
電話: 02-26231001
相簿: http://picasaweb.google.com/usemei728/TreeTamsui

[小感]
古蹟博物館其實是許多個淡水古蹟景點集合起來的群組,
以紅毛城為中心,繞著大大小小30個以上的古蹟景點,
範圍極大,有些與1884年中法戰爭有關,
有些則是紀念第一位傳教士馬偕,
有些是歷史悠久的宗教建築,有些是反映時代的舊建築,
現在去參觀,還可以憑發票免費參觀紅毛城、滬尾砲台、小白宮。
(優惠資訊: http://www.tshs.tpc.gov.tw/tai2_32_2.asp?I1b_sn=339)

這趟去,因為只有半日,
於是只匆匆走訪了其中幾個景點:
滬尾炮台、忠烈祠、紅毛城、領事官邸、馬偕雕像、福佑宮、
真理大學大禮拜堂、真理大學牛津學堂、
淡中八角塔、淡中女學校、淡中馬偕墓、淡中外僑墓園等,
從進行博物館之旅以來,
第一次一天中趕這麼多個行程呢,
造訪的景點卻還是連一半都不到。

首先是滬尾炮台,在歷史上十分具有意義,

建於1886年的砲台,是當時巡撫劉銘傳聘請德國工程師所造,
砲台相較於周遭地面,地勢較低,又被樹叢所隱,
屬於隱蔽性的暗砲台,砲台頂覆上軟泥,以減緩被砲擊的傷害。
砲座共有4座,西北向的主砲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
配上附砲8吋克魯柏後膛砲,
東北向的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
一樣配上8吋克魯柏後膛砲,
皆瞄準淡水外海,
其中12吋主砲可360度發射,可攻可守。
外牆採用極昂貴的鐵水泥,砲台砲座也都是外國進口,
卻幾乎沒有正式在軍事上派上用場,
這是因為甲午戰爭時,日軍避開滬尾和基隆砲台,
選擇在三貂角登陸,輕鬆取得了兩座炮台,
滬尾砲台被用來當高射砲的基座台,
原有砲台則被毀損亡佚。

這次來剛好有個定時導覽,
聽導覽對我而言是很大的樂趣,
可以讓我從更深更鮮的角度進入這個景點。
這次的導覽員做足了功課,
完全能回答我所有異想天開的怪問題,
比較特別的是,他會介紹砲台內的植物,
像是砲台頂的苦楝、桑樹,廣場上的蓮霧樹…
當然對於砲台的歷史也是如數家珍,聽他導覽很有意思。

比如說砲台甬道旁的小門,你能猜到這小門的作用嗎?

其實這道小門後正是砲彈儲藏室,
為了預防砲彈在儲藏室內爆炸,造成傷亡,
除了儲藏室外壁加厚,
就是利用這道小門控制火苗竄出的範圍,
將損失降到最低。
現在館方將砲彈儲藏室加上展示架和燈光,
預備當做藝術作品的展示場,
也算是歷史的新生了。

另外看看這座梯子,好像沒什麼特別,
細看才會發現每道梯階高度不盡相同,

原來這梯並非供砲台內守軍使用,
而是讓攻入城的敵人在從此梯下來時,
拖緩進攻速度,以利守方趁勢回擊,
完全是軍事上的設計。
所以為了避免遊客們在上下此梯時受傷,
周圍圍上了警戒線。

砲台內的甬道各自相通,戰時是士兵生活之處,
現在則是闢為展示文物用,
現在展有中法戰爭的相關文物,
與一些相當有意思的老照片、歷史文件等,
即使是對戰爭沒有好感的我,
都對於中法戰爭戰役圖深感興趣呢,
守將孫開華採取的應對很聰明,
先是沉船截江,逼使法軍改由他處登陸,
讓法軍先飽受沿海植物的”攻擊”,
清軍只需以逸待勞的埋伏偷襲,
佔不到便宜的法軍因此退出淡水,
可以說是晚清對外戰爭中,難得一見的勝利。

滬尾砲台已不再是當時那個”北門鎖鑰”,
但是從此處遠望淡水的山海,仍是美得驚人。
如果你對戰爭武器有興趣,可以來看看砲台基座和軌道遺跡;
如果你只想安靜的漫步,那更可以沿著壕溝繞行,
是很能令人發思古幽情的好地方。

剩下的景點下文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