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blog

留言版

2016年5月29日

[展覽] 秦俑特展/5漢承秦制/c藝術美感

秦.俑 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漢承秦制/藝術美感
(展覽資訊請參見前文 秦俑/前導 )

《小提醒》 
本展全展區不能拍照,因此文中所述結合語音導覽(雅凱語音導 覽租借服務)、
定時導覽(2016.05.10 定時導覽 場次11:00 導覽員:李金鳳)、
導覽手冊(時藝多媒體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千古一帝秦始皇地宮與兵馬俑大揭密(2012年科教館特展)、 google關鍵字搜尋等,
並不是真的從展場內拍攝而得,照片版權屬於原擁有者 所有

平面圖(圖源:DM)
_■五、漢承秦制
__◆藝術美感
本展區展示漢承襲秦的藝術風格的展品,
雕刻方面,秦受西戎影響,對於虎、熊、鳥首獸身的形象深是喜愛,
到了漢代,對熊尤其喜愛,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和夢熊代表吉祥徵兆有關。
壺器方面,金屬鑲嵌藝術傳自西戎,發展出錯金、鎏金等高度工藝。
席鎮方面,則顯現出在動物造型方面,秦推陳出新的藝術風格。

【戰國繭形彩繪陶壺】資料: 高26.5cm,寬33cm,厚12.2cm/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繭形壺是秦代表性器物造型,這種繭壺的造型並沿用到漢代。
秦因為獎勵耕織而崇拜蠶,進而演化出蠶繭造型的壺器,
受周文化影響,從實用變成禮器,並逐漸流行器物表面加上彩繪。
本件繭形壺長圓腹、方唇圈足,侈口束頸,寬折沿。
器物彩繪飾以流雲紋,腹部用紅白寬帶紋隔成四區。

延伸閱讀: 一羽/秦漢遺物繭形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8ea7101009415.html
圖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a1c7510102du67.html

【戰國錯金銀壺】資料: 高18.8cm,寬15.3cm,口徑8.4cm底徑10.2cm/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壺身在銅上錯雜鑲嵌著綠松石、金、銀等元素,這種金屬鑲嵌技術稱為"錯金銀",
製作方法是先在器物上預留凹線或空洞,然後再將金銀寶石等鑲上去;
或是作完後把液態金和水銀調製在一起,再塗到器物表面,
待水銀蒸發後,金便可附著在器物表面,此技術可能受戎狄影響,再被秦漢承繼。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錯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C%AF%E9%87%91

【蒜頭壺】資料: 高41.24cm口徑3.7cm腹徑22.6cm足徑13.95cm重2.38kg/西安博物院藏
這種壺口呈現蒜頭狀的壺,也是屬於秦文化的代表器物,
長頸圓腹,一開始作為酒器使用,後演變成禮器。

延伸閱讀: 西安博物院/蒜頭壺 http://www.xabwy.com/SitePage.aspx?ID=134&VID=1448

【漢鎏金銅熊】資料: 高7cm,寬4.9cm,厚5cm/咸陽博物館藏

銅熊一組兩件,體內中空,背後有鉚釘,可能是某物附件。
先秦的熊造型多用於器物足部,漢開始單獨出現,可能和熊象徵吉祥有關。
熊呈蹲姿,圓耳圓目,尖嘴露齒,左腿微曲於身側,
左臂彎曲朝上,呈持物狀;右臂扶右腿腳跟,呈支撐狀。
整體造型憨態可掬,生動華麗,展現工匠高超的造型能力。

延伸閱讀: 台灣網/漢人崇熊楚王的名號大多冠以熊字
http://big5.taiwan.cn/zppd/CSHC/XSCW/201011/t20101124_1617428.htm

【虎熊鬥鎏金銅鎮】資料: 高3.8cm,徑7.4cm/西安博物館藏

椅子在宋之後才流行,在這之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
因此需要重物壓住席子四角,以免動作或風起時被移動,也就是"鎮"。
虎熊鬥銅鎮描繪虎熊纏鬥的場景,應是受秦、戎狄影響,
虎前爪壓住熊身,左後腿蹬地,右後腿踏熊耳,口咬熊腹。
熊一爪抓虎耳,一爪撐地,右後足蹬踏虎肩,
虎熊毛髮以段直線刻繪,張目豎耳,造型緊湊生動。

延伸閱讀: 汉唐收藏网/虎熊斗压镇
http://www.htscw.com/html/2011-02/2011-02-28-15-40.html


【鎏金虎鎮】
虎雖是西戎愛用的形象,但這個虎鎮卻非西戎傳統的威武兇猛形象,
反而顯得樸拙可愛,不具攻擊性,
可見秦雖受戎影響,卻發展出自己的藝術風格。

延伸閱讀: 茂陵博物館/鎏金虎鎮 http://www.maoling.com/product_display.asp?keyno=87

【漢鎏金銅樽】資料: 高13.34cm,徑13.83cm/西安博物院藏
延伸閱讀: 壹讀/南陽市博物館藏·鎏金銅樽 https://read01.com/3ddN52.html

【雁足形銅燈】【雁足形燈模】
延伸閱讀: 咸陽博物館/秦雁足燈 http://xybwg.cn/Read.aspx?menu=42&node=36&id=240


看我這一系列對於秦俑特展的圖文介紹,應該不難發現,
所有展品幾乎在網路上都有照片,有些甚至是博物館自己放的,
所以我實在很納悶,為何原本的博物館明明沒有不能拍照的限制,
秦俑特展卻要嚴格禁止,應該說故宮展出的特展幾乎都不能拍照。
我可以理解閃光會影響文物狀態,但不開閃光應該就可以接受吧?
對於圖像記憶傾向的我來說,不能拍照實在少了許多樂趣和記憶點...
哎,大概是策展單位希望觀眾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就好,
如果真想要照片,就買策展單位販售的圖錄,上下兩冊共NT1200。

【各展區文章連結】
前導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11.html
一號銅馬車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1.html
一、秦與周戎
秦族起源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14.html
服周之冕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15.html
戎狄事秦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32.html
二、東進爭霸
賞宅受國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2a.html
雍城三百年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2b.html
益門寶藏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2c.html
三、變法革新
內部管理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3a.html
郡縣制度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3b.html
戶籍政策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3c.html
四、秦始皇帝
始皇身世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4a.html
秦滅六國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4b.html
地下國度總論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1_25.html
地下國度展品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4c.html
五、漢承秦制
統一制度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5a.html
宗教祭祀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5b.html
藝術美感 ←YOU ARE HERE

2016年5月28日

[展覽] 秦俑特展/5漢承秦制/b宗教祭祀

秦.俑 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漢承秦制/宗教祭祀
(展覽資訊請參見前文 秦俑/前導 )

《小提醒》 
本展全展區不能拍照,因此文中所述結合語音導覽(雅凱語音導 覽租借服務)、
定時導覽(2016.05.10 定時導覽 場次11:00 導覽員:李金鳳)、
導覽手冊(時藝多媒體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千古一帝秦始皇地宮與兵馬俑大揭密(2012年科教館特展)、 google關鍵字搜尋等,
並不是真的從展場內拍攝而得,照片版權屬於原擁有者 所有

平面圖(圖源:DM)

_■五、漢承秦制
__◆宗教祭祀
除了制度外,對於神仙思想和長生不死的追求,也是漢代繼承秦而來。
本區展示的展品以玉器為主,都與神仙思想有關,
對古人來說,玉不僅是配件,更有通靈等神秘力量,很常用來陪葬。

【秦圭壁】【秦式龍紋大玉壁】【秦玉人】
資料: 女高7.02cm寬1.63cm;男高7.47cm寬1.65cm/西安博物館藏

部份玉器陪葬品出土於甘肅鸞亭山漢代祭祀遺址,並有以玉組佩形式呈現的展品。
延伸閱讀: 中國百科網/秦代祭祀禮器-玉人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6/7/9/2007/200702023507.html


【秦玉蟬】資料: 長8cm寬2.5cm/西安博物院藏
古人認為玉有通天地鬼神的作用,常以玉器陪葬。
其中蟬因為"出於泥土"、"食露而生"、"脫殼重生",
更被古人認為帶有死而復生的寓意,常以玉蟬為造型含在死者口中。
這件展品反應了秦漢對死後世界的認識和神仙思想。

延伸閱讀: “玉”与道教的神仙信仰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0429228/
圖源: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9727/8028193.htm

【漢玉單柄杯】【秦玉杯】(語導 #27)
資料: 長14.8cm杯高10.5cm口徑6.3cm座徑4.5cm/西安博物院藏
雅凱語音導覽逐字稿:
飄飄欲仙,形容人感到輕鬆爽快,像要飄飛上升,有如神仙一般。
這個出土於秦朝的玉杯,有學者推測它與當時所流行長生不死的神仙思想有關。這種神仙思想一直從上古流行到漢代,周禮曾記載"食玉可以長生",到了西漢武帝他認為,將露水和玉屑一起飲用可以長生不老,成為神仙,一般貴族也都認為食玉可以延年益壽,於是食玉竟然成為一種風氣。在漢代這種造型的玉杯並不是用來喝酒,而是用來調製玉露的,不妨想像一下,喝完杯中液體後,飄飄欲仙的輕快舒服。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它是飲酒的酒杯。
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國家把玉器與君子相結合,使得玉器廣為流行,加上新疆和闐玉的傳入,各國都失去製玉中心,玉器的製作和使用都相當豐富,而且更加生活化。玉器不僅用來製作禮儀、玉飾和陪葬用品,還有許多實用器皿,像是酒杯、燈具還有梳子等等。

這兩個玉杯雖然也有學者認為是酒器,但更可能是裝露水,
漢承繼神仙思想,相信人若想成仙,必須辟五穀、喝露水,
漢喜歡用銅盤接露水,玉杯則放在銅盤中。
《史記‧孝武帝本紀》"其後則又作柏梁、銅柱、承露僊人掌之屬矣"就是一例。

延伸閱讀: 壹讀/淺談漢代尚玉風氣 https://read01.com/L2nKeE.html

【玉羽人帶翼神馬】(語導 #28)
雅凱語音導覽逐字稿:
追求超脫凡俗、離世超脫的境界,起源於春秋時代,最早人們想到的是長生不死,經過方士的宣傳而化為不朽,但是始終無人能作到不死,所以後來又發展出新的理論:所謂長生不死並非真的不死,而是幻化成仙。許多帝王深受神仙思想迷惑,像是齊威王、秦始皇,一直到漢代的漢武帝都是如此。秦始皇派徐福到東海求仙丹,漢武帝更是沉溺於求仙之術和仙丹秘方。
這樣的神仙思想也表現在藝術文化上面,像是這個羽人神馬型態的玉器就是一例。羽人是一種飛仙,是漢代神仙篤信裡面一位重要的神祇,根據典籍記載,羽人的特徵是身體長著羽毛,雙臂可以變成翅膀,他居無定所、變化莫測,可以飛升九天,也可以遨遊四海。羽人不僅自身不老不朽,並且還掌握著不死藥,用於拯救人的生命,另外他還具有引導死者靈魂成仙的方法,所以經常在隨葬的物品中,看到這樣形制的玉器。

神仙現在雖然連用,但意義不太相同,
神屬於自然萬物形成的神靈,仙才是人能追求的不老不朽境界。
這項圓雕雕刻著一個仙人騎著神馬飛昇而去,馬的身上刻有翅膀,馬蹄騰於雲上,
羽人騎在馬上,長髮獸耳,手握芝草。
漢的仙人形象有兩個特點:背有翅膀、頭頂有角,
西方天使也是背有翅膀,但相較之下,西方的較大,而秦漢時期的仙人則是短翅,
可見仙人並非憑藉翅膀昇天,而是修練有成後自然生成翅膀。

延伸閱讀: 咸陽博物館/漢圓雕仙人奔馬
http://xybwg.cn/Read.aspx?menu=42&node=38&id=230

【鎏金銅羽人】資料: 高15.5cm徑9.5cm重1495g/洛陽博物館藏
比起前一個羽人,這個羽人形象耳朵更大,身穿緊身羽衣,雙手抱著的長柱形盒子,
深目高鼻,雙耳出頂,外型酷似"Star Trek/星際爭霸戰"裡的一角Spock
可能代表漢代已和外域人士有所交流。

延伸閱讀: 河南博物館/鎏金銅羽人 http://www.chnmus.net/dcjp/node_15013.htm

【玉熊】(語導 #29)
雅凱語音導覽逐字稿:
漢朝的玉器廣泛使用於禮儀、玉飾、器皿、陳設、避邪,和殉葬中,特別是殉葬玉器,因為漢朝人相信用玉覆蓋身體,精氣就不會外洩,屍體也會永不腐朽。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標榜孝道,並提倡厚葬風氣,使得葬玉的風俗自此蒸於日上。當時流行以大量玉器隨葬、歛屍,既能驅鬼逐疫、辟邪厭勝,也可以超塵出世、羽化昇仙。影響所及,宮廷之中無不爭相討論誰擅方術,貴族相信元神通鬼的法術,也因此創作出許多瑰麗而詭譎的玉器文化。
在漢朝玉雕裡面經常出現各種動物,像是一個動物園一般,熊經常是相關題材不可或缺的主角。體型魁梧、眼神專注的熊,不僅可以表現趨吉避凶的勇氣,也傳達出力與美。這只圓雕的熊形態寫實,而且富有立體感,同時還衝擊傳統的抽象畫,造型手法逐漸改變,取而代之的是以寫實手法,刻劃充滿熊的活力和浪漫氣質的人物動物為模式。

古人對玉石要求甚高,最高等級的玉必須如凝脂,
玉熊就是用這樣等級的玉雕成,造型可愛圓潤。

延伸閱讀: 壹讀/玉器裡的漢代動物園 https://read01.com/OoyO36.html

【放馬灘秦簡[丹][日書][建除]】(語導 #30)
資料: 長22.6cm寬0.4cm高0.1cm/甘肅簡牘博物館藏
雅凱語音導覽逐字稿:這個竹簡講述了一個死而復生的故事,故事當中的主角叫做丹。丹是大梁人,原本是魏國大將犀武的丞舍,因為在垣雍將人刺傷,心生畏懼而自殺。過了三年,犀武認為丹不該死,要人把丹從墓中挖出來,停放三天之後帶到北地郡。又過了四年,丹竟然復活了,不僅可以聽到雞鳴狗叫,還可以吃飯。復活之後的丹彷彿返老還童一般,越來越年輕,而且因為得到仙藥,可以講述鬼神之事,告訴人們鬼的喜好特徵,並且提醒人們祭祀時的注意事項,如:不要嚎哭,不要把羹湯澆在祭祀的飯上面。與這個故事相似的內容,還出現在北京大學所典藏的一本竹簡當中,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故事採用的是官方文書的形式。學者認為,這類故事是藉死而復生的人講述死者的喜好,試圖移風易俗,改變當時的喪葬和祭祀禮儀,同時反映了秦在統一過程中,有融合秦人舊有的習俗與東方風俗的傾向。

這些秦簡描述一名叫丹的人死而復生,官員前去詢問時,丹所講述的故事,
內容包括死者喜惡、喪葬宜忌,以及祭祀中和鬼神溝通的儀式,
和北大秦牘"泰原有死者"內容相似,
反映秦在統一過程中,融合秦人習俗和東方風俗的傾向。

因為故事以官方記述方法呈現,學者推測應是政府想藉此移風易俗,
改變原有的喪葬和祭祀禮儀。
想要移風易俗,單方面由統治者強行規定,可能成效不彰,
但若藉著所謂死而復活的故事,製造輿論,就有可能可以順水推舟,輕易達成目標。

延伸閱讀: 簡帛網/放馬灘秦簡《丹》篇校注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25
圖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1629130.htm

【嶧山刻石】(宋摹刻碑)
資料: 高190cm寬48cm/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提供

始皇二十八年時巡守各郡,上山東嶧(音同易)山立碑銘文,
稱頌始皇統一天下,兵不復起的功勞。
原刻石今已不存,宋代鄭文寶以南唐徐鉉摹本為本,重刻碑於長安,
正面、左側面刊刻稱頌始皇功績的文字,保留嶧山刻石全文。

秦從最初只是一個養馬的小族,地處邊陲又名不見經傳,
一路發展到滅六國,統一天下,不只制度高度統一,工藝技術也非常高超。
王權雖維持短短15年,但其間書同文、車同軌,
統一原本紛亂的各種文物和制度,影響流傳至今。
戶籍制度使得人口得到管理,物勒工名建立了分層負責的概念,符合虎符才能調動軍隊,
諸多制度都代表秦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管理非常的有效率,
被史學家勝贊為"早熟的統一帝國",
學者認為這可能歸功於秦能不斷吸收周圍各文化的優點。

【各展區文章連結】
前導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11.html
一號銅馬車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1.html
一、秦與周戎
秦族起源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14.html
服周之冕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15.html
戎狄事秦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32.html
二、東進爭霸
賞宅受國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2a.html
雍城三百年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2b.html
益門寶藏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2c.html
三、變法革新
內部管理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3a.html
郡縣制度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3b.html
戶籍政策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3c.html
四、秦始皇帝
始皇身世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4a.html
秦滅六國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4b.html
地下國度總論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1_25.html
地下國度展品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4c.html
五、漢承秦制
統一制度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5a.html
宗教祭祀←YOU ARE HERE
藝術美感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5c.html

2016年5月27日

[展覽] 秦俑特展/5漢承秦制/a統一制度

秦.俑 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漢承秦制/統一制度
(展覽資訊請參見前文 秦俑/前導 )

《小提醒》 
本展全展區不能拍照,因此文中所述結合語音導覽(雅凱語音導 覽租借服務)、
定時導覽(2016.05.10 定時導覽 場次11:00 導覽員:李金鳳)、
導覽手冊(時藝多媒體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千古一帝秦始皇地宮與兵馬俑大揭密(2012年科教館特展)、 google關鍵字搜尋等,
並不是真的從展場內拍攝而得,照片版權屬於原擁有者所有

平面圖(圖源:DM)
_■五、漢承秦制
*短片-開箱記者會

*短片-兵馬俑篇


__◆統一制度
【里耶更名方】資料: 長12.5cm寬27.4cm厚0.6cm/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秦滅六國後,在制度上作了很多統一,包含戶籍、郡縣、文字、車軌、度量衡等。
秦群臣原本建議名號使用"泰皇",但始皇覺得不足,
取三皇的"皇"、五帝的"帝",合稱皇帝,更名方中多次提及此名號。
這個名號自此延用,秦始皇是第一個使用的,因此稱為始皇帝。
竹簡中並提及皇帝文書使用"詔"或"制",並因為覺得豬字不雅,下令改稱"彘"。

延伸閱讀: 簡帛網/里耶8-461號「秦更名方」選釋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75
圖源: http://gushi.tw/archives/25748

【西漢銅權】【西漢銅量八件】(語導 #26)
資料: 長3.9-20cm寬1.3-8.75cm高0.6-4.5cm/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雅凱語音導覽逐字稿:
在成語裡面,我們經常看到"半斤八兩"、"錙銖必較",其實這都與秦朝的度量衡有關。在戰國時期,斤和兩並不是最常用的單位,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才出現1斤16兩的計算方式。錙銖必較這個成語,我們經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很小氣,連很小的錢都要計較,這是因為在秦朝的度量衡當中,錙和銖是很小的單位,要是換算成克數,錙是4克,銖才半克多一點點。秦朝的度量衡影響後世深遠,漢朝的度量衡主要是承襲秦朝再加以改進,計算的方法也較為科學,後來的朝代都承繼了漢朝的度量衡。
現在看到的這套銅量,是從西漢一位重要大臣張安世墓中出土,量是計算容積的器物,在古代社會是計算農產品的主要器具。它的形狀變化多種,有長方形的叫做方升,比較小的量器是橢圓形的,還有大型的量器通常是圓形,這件展出的銅量型體與秦朝橢圓的量器相似。

這8件銅量均是帶柄銅製量器,大小依次遞減,可分兩組,
一組呈橢方形水瓢狀,形體較大;一組呈勺子狀,形體較小。
漢代許多制度承襲秦制,度量衡就是一例,權是重量的單位,量則是容量的單位,
古時以糧食為稅,統一了量器不只方便民間交易,更可以方便官方收稅,
因此平民又有"升斗小民"之稱,官員更是以食粟為俸祿,高可達2000石。
度量衡制度從秦起,一直沿用至今,校正度量衡成為改朝換代後首要任務。
至於長度,戰國時一尺約23cm,秦制約25cm,換算下來秦人身高約156cm左右,
兵馬俑高度高達185cm,可能是因為秦刻意挑選高個來當兵,也可能只是誇大軍威。

延伸閱讀: 中國考古/西汉一代重臣张安世家族墓考古揽胜
http://www.kaogu.cn/cn/kaoguyuandi/kaogusuibi/2015/0119/48982.html


【杜陵令印封泥】
漢代承襲秦朝的郡縣制度,令相當於縣長,
封泥則是公文往來時彌封用的印樣。


【秦少府銘銀飾件】資料:長9.5cm口徑3.4cm/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出土於上焦村,陪葬品器物豐美,加上銘文"少府"是秦官制
屬於九卿之一,負責管理手工業、徵稅和管理天子私庫,
因此墓主身分應是始皇時代的宗室或大臣。
但棺槨內的5男2女卻死於肢解或射殺,推測可能是秦二世宮廷鬥爭的物證。
秦二世胡亥為了登上皇位而害死哥哥扶蘇,
即位後更為鞏固皇權而誅殺自己的兄弟姊妹,連臣下也會"逆我者死",
最終引犯眾怒,在位才三年就死於寵臣趙高的心腹閻樂手中。
有學者推測,上焦村出土的骨骸身中數箭,可能就是死於胡亥之手的公主們。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陪葬墓 http://www.bmy.com.cn/contents/17/6780.html
圖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cceddc0100tq7p.html

【各展區文章連結】
前導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11.html
一號銅馬車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1.html
一、秦與周戎
秦族起源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14.html
服周之冕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15.html
戎狄事秦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32.html
二、東進爭霸
賞宅受國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2a.html
雍城三百年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2b.html
益門寶藏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2c.html
三、變法革新
內部管理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3a.html
郡縣制度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3b.html
戶籍政策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3c.html
四、秦始皇帝
始皇身世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4a.html
秦滅六國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4b.html
地下國度總論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1_25.html
地下國度展品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4c.html
五、漢承秦制
統一制度←YOU ARE HERE
宗教祭祀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5b.html
藝術美感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5c.html

2016年5月26日

[展覽] 秦俑特展/4秦始皇帝/c地下國度

秦.俑 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秦始皇帝/地下國度/展品
(展覽資訊請參見前文 秦俑/前導 )

《小提醒》 
本展全展區不能拍照,因此文中所述結合語音導覽(雅凱語音導覽租借服務)、
定時導覽(2016.05.10 定時導覽 場次11:00 導覽員:李金鳳)、
導覽手冊(時藝多媒體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千古一帝秦始皇地宮與兵馬俑大揭密(2012年科教館特展)、google關鍵字搜尋等,
並不是真的從展場內拍攝而得,照片版權屬於原擁有者所有

平面圖(圖源:DM)
_■四、秦始皇帝
__◆地下國度
【秦青石鎧甲】資料: 高38cm/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出土於秦始皇陵附近的K9801陪葬坑,又稱石鎧甲坑,
是由石片編串而成,重達20~30kgm,仿秦皮鎧甲或鐵甲所製。
編工細密仿真,可以藉此想見秦士兵實際穿戴時的樣子。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石鎧甲 http://www.bmy.com.cn/contents/49/4335.html

【秦青石冑】資料: 重3168g/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模仿戰國甲冑而製的陪葬品,由一整片圓形頂片和多片不同形狀側片組成,可保護頭頸。
胄,頭盔,這套石頭做的頭盔同樣發現於石鎧甲坑中,顛覆了"秦軍無冑"的說法。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石冑 http://www.bmy.com.cn/contents/49/4334.html

【高級鎧甲軍吏俑】(語導 #24)
雅凱語音導覽逐字稿:
秦始皇相信死後會到另外一個世界生活,因此當他13歲繼位,掌握大權的時候,便著手修築自己的陵墓。秦始皇陵墓除了陵寢之外,還出土了數千個兵馬俑,幾乎是把整個帝國軍隊都帶到了地底下。兵馬俑集合各種軍隊和兵隊,包括步兵、騎兵、弓箭手、車兵等等,每個兵種有不同的服飾和裝備,連髮飾和頭上戴的冠帽也有區別,可見秦朝軍隊的專業化與制度化。一般步兵身穿戰袍,髮型是在頭上梳成一個圓髻。鎧甲步兵就都梳扁髻和偏於腦後。單純的推測,這些服飾和髮型各分別代表不同的軍階,他們的穿著代表不同的軍官職位,級別越高裝束自然也就越華麗複雜。
高級軍吏俑又稱為將軍俑,級別最高,數量極少。將軍俑身材特別高大魁梧,頭上戴著質地堅硬、造型繁複的鶡冠,身上披著細密的魚鱗甲,前胸、後背以及雙肩還裝飾有八朵花結,華麗的裝備襯托出他的等級身分和威望。

判斷軍吏官階,除了從其服飾、裝備外,最好判斷的就是冠帽,冠帽越高大,職等越大。
此俑頭戴高等官階才有的鶡冠,身上魚鱗紋鎧甲和其他軍兵相較下,縫隙較密且小,
花結綁帶裝飾較多,且肩上無甲,因此屬於位階較高的軍吏,俗稱將軍俑。
俑上衣角刻有"官疆"兩個字,學者認為官=中央的製陶作坊,
疆=製俑者的名字,合於秦"物勒工名"的責任制。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步兵俑 http://www.bmy.com.cn/contents/51/4343.html

【鎧甲武士俑】資料: 高185cm/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和高級鎧甲軍吏俑相較之下,鎧甲覆蓋範圍較周全,包括胸、腹、背、及肩甲,
腿上有打幫腿,可能負責近身肉搏。
更多兵馬俑展品請見 兵馬俑特展

【戰袍武士俑】資料: 高178cm/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鎧甲御手俑】
資料: 高189cm/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雙手呈持韁狀,是秦代戰車上站在中間的駕車者,
扁髻長冠,上身鎧甲下身長褲,穿方口履。
左右兩邊各站一個御手俑,負責持長兵器攻擊敵人。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秦御手俑 http://www.bmy.com.cn/2014new/2014jbcl/zxzl.htm#branch=416&collection=20

【騎兵俑】資料: 長215cm高175cm/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騎兵左手可能持戈之類的長柄武器,右手可能牽著馬韁。
鎧甲只及腰,下半身為短裙窄褲,袖口緊束,以利騎馬。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秦騎兵俑 http://www.bmy.com.cn/2014new/2014jbcl/zxzl.htm#branch=416&collection=16

【鞍馬】
兵馬俑坑的馬大小仿真馬,鞍馬屬於騎兵用戰馬,
考古專家從鞍馬個頭小,脖短頭闊,推測屬於甘肅河曲馬。

出土時位於騎兵俑後,共組長方形騎兵軍陣。
鞍馬耳綁鬃花,尾綁辮狀,屬於名馬時尚,馬背上有皮革製的鞍墊。
但秦時尚未發明馬蹬,馬蹬要到匈奴、西晉才發明並普遍使用,
因此秦騎兵在馬上不負責射擊,而是以長武器搭配馬衝刺,揮打或刺殺敵人。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秦俑坑中的鞍馬 http://www.bmy.com.cn/contents/51/6724.html

【圉人俑】(語導 #25)
資料: 高187cm/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雅凱語音逐字稿:
秦始皇陵墓區還發現有兩座馬廄,一個位於陵園內,象徵宮城名就;另一個在陵園外,代表都城名就。馬廄裡塑造的是真馬,這都與秦人擅長養馬和駕馭馬匹的習性有關。既然有馬廄,自然也少不了管理馬廄和養馬的官員。
現在看到的這個站立的圉人俑就是養馬的官員,他頭梳著扁髻,並戴著版狀長冠,與兵馬俑坑裡面中下職位的軍吏裝飾相同,代表他也是有一定級別的小官吏。他的雙手垂在腹前,目光前視,神態安詳。秦俑裡面有許多與馬有關的人物,像是騎兵俑、駕馭馬車的御手俑,還有陶馬俑。騎兵俑的穿著明顯和步兵不同,上半身穿著袖邊窄、長度及膝的上衣,下半身則是縮口長褲和短靴,讓他們可以自由的騎馬飛奔。大部分的兵馬俑都是清灰色的,事實上這是因為顏色脫落的緣故,兵馬俑原本是通體彩繪的,用色豐富,現在還有一些保存良好的彩繪俑,能夠讓我們看到原本的色彩。

圉(音同雨)人是養馬的官員,身穿布袍且袖手,可見不是軍職。
但他梳扁髻、戴單版長冠,所以仍屬於有一定職等的官員。

【戰袍軍吏俑】資料: 高196cm/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從穿著可以看出身份低於將軍俑,有中級、下級之分。
此俑並未穿鎧甲而只是戰袍,可能是下級文官。

【立射俑】資料: 高184cm/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站立的姿勢是為了方便拉重弩,和蹲跪在地上的跪射俑組成弓弩軍陣。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跪射俑
http://www.bmy.com.cn/2014new/2014jbcl/zxzl.htm#branch=416&collection=15

【彩繪跪射俑】資料: 高122cm/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弩重而慢,為了不造成射擊間斷,一蹲一立搭配射弩,
跪射俑身上仍殘留彩繪,可證明兵馬俑原本是通體彩繪,
根據學者推測,其髮髻及髮帶為朱紅色,面部為粉紅色,領部粉綠色,
手為粉白色,外披黑色鎧甲,甲帶為朱紅色,袍衣為粉綠色,
腿部為深紅色,腳面為粉白色,方口履為褐色,用色十分豐富。

跪射俑右側束髮髻,目視前方,齊膝長襦,
外披鎧甲,單膝跪地,手作持弓狀,
連鞋底都做出雕刻紋路,作工極其精細。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彩绘跪射俑
http://www.bmy.com.cn/contents/51/6715.html

想更認識兵馬俑坑,請見 兵馬俑地下雄師

【銅車馬】
本區本來還應該一併展出一號和二號銅馬車,但因空間不足,
一號銅馬車在入口展出,二號銅馬車則未在本展展出。
2012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地宮與兵馬俑大揭密"則有專屬展區,
兩座銅馬車都是照原物縮小一半後的仿真青銅器,
一號銅馬車沒有密閉車廂,屬於前導車,
二號銅馬車配有車廂,屬於安車,在此一併介紹。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秦陵彩繪銅車馬
http://www.bmy.com.cn/contents/17/6811.html

【各展區文章連結】
前導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11.html
一號銅馬車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1.html
一、秦與周戎
秦族起源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14.html
服周之冕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15.html
戎狄事秦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32.html
二、東進爭霸
賞宅受國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2a.html
雍城三百年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2b.html
益門寶藏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2c.html
三、變法革新
內部管理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3a.html
郡縣制度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3b.html
戶籍政策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3c.html
四、秦始皇帝
始皇身世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4a.html
秦滅六國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4b.html
地下國度總論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1_25.html
地下國度展品←YOU ARE HERE
五、漢承秦制
統一制度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5a.html
宗教祭祀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5b.html
藝術美感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5c.html

2016年5月25日

[展覽] 秦俑特展/秦始皇帝/地下國度-1

秦.俑 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秦始皇帝/地下國度/前言
(展覽資訊請參見前文 秦俑/前導 )

《小提醒》 
本展全展區不能拍照,因此文中所述結合語音導覽(雅凱語音導覽租借服務)、
定時導覽(2016.05.10 定時導覽 場次11:00 導覽員:李金鳳)、
導覽手冊(時藝多媒體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千古一帝秦始皇地宮與兵馬俑大揭密(2012年科教館特展)、google關鍵字搜尋等,
並不是真的從展場內拍攝而得,照片版權屬於原擁有者所有

平面圖(圖源:DM)
_■四、秦始皇帝
__◆地下國度
*【東漢荊軻刺秦王畫像石刻拓本】資料: 高97cm寬70cm/山東嘉祥武氏祠
延伸閱讀: 國圖空間/荊軻刺秦王 http://www.nlc.gov.cn/newgtkj/shjs/201106/t20110621_44498.htm


*秦始皇陵出土照片

秦始皇相信長生和復活,因此從即位就開始修築自己的陵墓,
除了自己的陵墓外,周遭還有眾多陪葬坑、兵馬俑坑、車馬坑等,
不但範圍廣大的驚人,出土文物數量更是至今尚未開挖完畢,
光是兵馬俑一號~三號坑就出土了七千多個兵馬俑,
出土時因曾遭破壞,考古學家必須從眾多碎片中拼湊成完整樣貌。
他試圖把生前在乎或重要的一切都帶進死後世界,
不少是以實物等比例複製仿造的寫實藝術風格,因此被戲稱是"手辦魔人"。
展場中以具代表性的幾個俑,搭配鏡射和光影效果,
襯托出秦始皇地下軍隊的氣勢。

本次特展在這部份只是選具代表性的作展示,如果對秦始皇及其陵墓感興趣,
可參考我所拍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地宮與兵馬俑大揭密相簿。

延伸閱讀: 大唐風華西安行(6)@ 史上最大3D拼圖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___◎事死如生
秦"事死如生"的態度,讓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可以用來佐證秦時的生活樣貌,
包括服飾形制、流行時尚、武器方陣、休閒娛樂等。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秦始皇帝的生平及秦陵 http://www.bmy.com.cn/contents/79/6706.html

___◎關於地宮
秦始皇陵地宮至今尚未開挖,因為目前技術難以保存文物狀態,
為免一出土就毀損,僅用儀器去探勘得知陵墓內的狀況,
其中在土壤發現了水銀成分,證明了史記"以水銀為百川"的描述。
在"千古一帝秦始皇地宮與兵馬俑大揭密"展區中有介紹到地宮,在此一併介紹。
當時特展依據史記記載和目前探勘所得,複製出想像中的地宮樣貌,
並以看板討論地宮風水、考古鑽探等。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秦始皇和他的陵墓 http://www.bmy.com.cn/contents/79/5371.html

___◎陪葬墓一號坑
秦始皇陵的出土,源於陝西驪山為了解決乾旱而挖的一口井,
一號坑是一個東西向的長方形軍陣,多為步兵俑,包括:前鋒、主體、側翼、後衛。
最東邊的三排是前鋒,兩側是兩翼,西端是後衛,前鋒負責攻擊,其他負責防衛,
主體由戰車與步兵混編,屬於穿鎧甲的重裝步兵,手持戈戟等長兵器。
前鋒則屬於穿皮袍的輕裝步兵,以弓弩為主,具體呈現戰力雄厚的秦國軍陣。

在"千古一帝秦始皇地宮與兵馬俑大揭密"展區中有專區,在此一併介紹。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一號兵馬俑坑 http://www.bmy.com.cn/contents/17/6817.html

___◎陪葬墓二號坑
二號坑屬於戰車、步兵、弩兵和騎兵混編的軍陣,展現秦軍協同作戰的陣形。
東邊是弩兵陣,由戰袍立射俑搭配鎧甲跪射俑組成方陣,
弩重而慢,一跪一站輪番射擊,極具機動性。
南半部是最大的戰車方陣,四馬單轅車上配有三個御手,
左右兩個御手負責持長兵器格鬥,中間的御手負責駕駛。
中部是混編方陣,由戰車、步兵、騎兵組成,
戰車在前,步兵在後,機動性強的騎兵壓陣尾來輔助。
北半部是長方形的騎兵小方陣,是秦國擅長騎馬所發展出的兵種。

在"千古一帝秦始皇地宮與兵馬俑大揭密"展區中有專區,在此一併介紹。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二號兵馬俑坑 http://www.bmy.com.cn/contents/17/6818.html

___◎關於墓主
雖然目前主流主張驪山大墓墓主是秦始皇,
但也有學者主張可能是羋八子,也就是羋月(宣太后)之墓,
在還沒有發掘出墓主骨骸之前,一切說法皆有可能,
只不過如果最後證實並非秦始皇陵,那應該會顛覆許多考古說法。

延伸閱讀: 驚人觀點:兵馬俑主人不是秦始皇?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106905/9774009.html

___◎兵馬俑的製作者
從兵馬俑身上的"物勒工名",可以看出兵馬俑是由官方工匠和民間工匠合力完成,
人名之前加上官署的就是官方工匠,如:宮水+順、右司空+尚等;
人名之前加上地名的則是民間工匠,如:咸陽+秸、咸陽+午等。
兩者藝術風格大有不同,卻同樣製作出高大威武的千軍萬馬。

我個人最好奇的是,如果製作者有一部份是服勞役而來的,
更何況有些工匠最後還得殉葬陪死,
那怎麼會心甘情願竭盡技藝去製造出極其仿真的陶俑?
目前出土的這些陶俑不像受命製造,比較像工藝比賽,
如果說是皇帝徵集各地工匠製作出最適合帶入帝陵中的最佳作品,
比較有可能出現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結果呢。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秦俑的製作者 http://www.bmy.com.cn/contents/51/4355.html

___◎兵馬俑的製造步驟
身高平均180cm大的陶俑,製作採分段,再拼接成整體,
包括:頭、頸、臂、掌、身體、腳、足踏板七部份,足踏板是用來固定人俑。
但秦人身高才165cm左右,有可能是表示秦軍刻意挑選較高大的士兵入伍,
也有可能純粹為了造型看起來更高大威武。
在"千古一帝秦始皇地宮與兵馬俑大揭密"展區中有介紹製作步驟,在此一併介紹,
包括:塑型、素燒、上色、組裝。

其中關於上色的部份,一開始秦俑其實是通體彩繪的,
有各色制服,不是以前以為的一律黑衣黑甲,
之所以現在所見都只剩陶土原色,是因為古時彩繪以礦石為原料,
出土後遇空氣就氧化殆盡,考古學家是從保存狀況較好的陶俑身上分析而得,
根據目前陶俑身上殘存的顏料看來,上衣顏色粉綠、朱紅、粉紫、天藍使用得最多,
褲子則有紅色、天藍、粉紫、白色等,
可推測當時秦時當兵可能是自備軍衣,而非軍中統一分配制服。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秦俑的製作工藝 http://www.bmy.com.cn/contents/51/4352.html

___◎千人千面的兵馬俑臉型
兵馬俑的相貌、表情、年齡、姿態、髮髻、編辮皆有不同,因此有"千人千面"之稱。
先從臉型開始介紹,在"千古一帝秦始皇地宮與兵馬俑大揭密"展區中有介紹到"十張臉",
包括:由、甲、申、自、目、田、國、日、用、鳳等漢字臉,在此一併介紹。

除此之外,隨著地域不同,臉形也各異,
寬額、厚唇、闊腮、單眼皮的士兵,多半來自關中;
圓臉、尖下巴、薄唇,則來自巴蜀。
兵俑以單眼皮為主,這也代表秦統一六國後,
兵源開始來自中國各地,但仍以關中為最大宗。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秦俑面部神態
http://www.bmy.com.cn/2014new/2014jbcl/zxzl.htm#branch=416&collection=8

___◎兵馬俑的鬍鬚和髮型
古人重視頭髮、鬚眉,不能輕易剃去,只有受刑者才會剃髮除鬚。
秦俑都蓄有各種鬍鬚,應該和地域或職等沒有太大關係,僅是個人時尚,
學者歸納為三滴水髭鬚、長鬚、犄角八字鬍、
下垂八字鬍、矢狀八字鬍、板狀八字鬍等7大類。
圖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8b3fd0102vgja.html
關於髮型,秦俑多梳成圓髻和扁髻,普遍梳於頭頂右側,
頭上有用來束髮的紅色髮帶,顯現靜中有動的雕塑技術。
別處出土的秦俑髮髻以頭頂正中為主,可能表示軍中流行尚右的髮型時尚。
另外,陶俑腹部多微隆,稱為鼓腹,
有學者認為這是愛喝酒的秦人喝出來的啤酒肚,
也有主張純粹增加陶俑威重感,總之都是秦朝男人力與美的象徵。

在"千古一帝秦始皇地宮與兵馬俑大揭密"展區中有介紹髮髻,
包括:髮辮、圓錐髻、寬辮型扁髻,在此一併介紹。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秦俑的鬍鬚與髮型
http://www.bmy.com.cn/contents/51/4348.html

___◎兵馬俑的冠履靴
冠也就是帽子的部份,學者歸納成四種,
包括:皮弁、長冠、鶡冠、介幘,帽子和帽帶都以紅色為主,
帽子下方兩側都附有帽帶,用來固定在下巴,類似今天騎機車用的安全帽。
皮弁是騎兵所戴的鹿皮小帽,形如覆缽,
長冠是位階不高的軍吏們所戴,分成單版和雙版,
單版長冠像梯形,雙版則由兩個相同的長版組合而成。
鶡冠屬於將軍級別的軍吏所戴,前半像方形硬板,後半扭轉成雙捲的雉尾形。
介幘是鎧甲武士俑所戴,圓錐形軟帽,梳圓髻。
圖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8b3fd0102vgja.html
履也就是鞋子的部份,步兵俑多有穿褐黑色的履,形制大同小異,
淺幫薄底,前低後高,綁有鞋帶,整體成船形,只有鞋尖有軍階上的差異。
學者劃分成三種,包括:方口齊頭履、方口圓頭履、齊頭翹尖履,
將軍級別的穿翹尖履,其他步兵則穿齊頭或圓頭履。

靴則是騎兵穿的鞋子,形狀類似今天的短筒膠靴,大小緊貼腳腕,
短筒有開合口以便穿脫,鞋腕處以鞋帶緊綁在腳上,鞋底是一整片皮革,
靴面中間還有鋸齒狀的縫合縫,是左右兩片皮革縫成鞋筒後的痕跡。
鶡冠、皮靴、褶服屬於胡服風格,長冠、方口鞋、長繻則偏漢服風格,
兵馬俑兩者兼具,可見秦時軍隊胡漢風格不拘。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秦俑的冠履靴 http://www.bmy.com.cn/contents/51/4350.html

___◎兵馬俑的甲衣-以皮甲為主
高級軍吏俑所穿的雙肩身甲,又分有無披膊,
由胸部以下的前身甲和背部腰際的小型魚鱗狀背甲連綴而成,
披膊則是整片皮革製成,部份軍吏會加上無甲的披膊。
甲衣的前胸後背都有彩繪,共有8個花結,用來綁住護甲,也有裝飾之用,
甲衣的甲片細密,作工精緻,色彩絢麗,襯托軍吏高貴的品級。

中級軍吏俑所穿的甲衣分兩種:背帶式前胸甲、彩色魚鱗甲,
前者是只用背帶固定的前胸甲,甲片形狀不一,
後者是由前身甲、背甲和披膊編綴而成,甲片為方型或魚鱗狀。

下級軍吏俑所穿的甲衣同樣由前身甲、背甲和披膊編綴,
但和前兩者都以皮革製成,且在甲衣外再嵌綴甲片不同,
以下各甲衣都直接用甲片串連,甲片縫隙較寬,沒有彩色花邊。

御手俑的甲衣又分有無披膊,無披膊近似下級軍官俑,
有披膊者則由前身甲、背甲、披膊、護手甲及盆領等五個部份組成。
披膊呈覆瓦狀,長及手腕,便於活動又兼防禦功能,護手甲則罩住持韁的雙手。

步兵俑的甲衣和鎧甲武士俑相近,甲片較大,排數較少,
由前身甲、背甲、披膊組成,隨身高而有所差異。
騎兵俑的甲衣下擺僅及腰,雙臂無披膊,
由前身甲、背甲組成,易於上下馬等活動。

延伸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秦俑的甲衣 http://www.bmy.com.cn/contents/51/4349.html


【各展區文章連結】
前導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11.html
一號銅馬車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1.html
一、秦與周戎
秦族起源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14.html
服周之冕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15.html
戎狄事秦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32.html
二、東進爭霸
賞宅受國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2a.html
雍城三百年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2b.html
益門寶藏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2c.html
三、變法革新
內部管理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3a.html
郡縣制度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3b.html
戶籍政策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3c.html
四、秦始皇帝
始皇身世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4a.html
秦滅六國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4b.html
地下國度總論←YOU ARE HERE
地下國度展品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4c.html
五、漢承秦制
統一制度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5a.html
宗教祭祀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5b.html
藝術美感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5/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