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資訊]
名稱: 輝煌時代 羅馬帝國特展(A SPLENDID TIME- The Heritage Of Imperial Rome)
展期: 即日起~2013/08/18 9點~18點
票價: NT250(生日當日 憑證明壽星免費)
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中正紀念堂/中正藝廊
電話: (02)8643-3966
官網: http://rome.ishow.udn.com/
FB: https://www.facebook.com/romeexhibition
相簿: http://album.blog.yam.com/usemei&folder=9973307
導覽:
1.定時導覽: NT20,須押證件,10:30、14:30,每場限30人
2.語音導覽: NT100,憑預購可享7折,須押證件(約30件作品導覽)
[本文相關]
本文展區:VI 輝煌的羅馬帝國
資料來源:
1. 維基百科
2. 導覽手冊
3. 定時導覽-李桂英老師
[注意事項]
1.除紀念品販售區外,皆可拍照,須關閃光燈。
2.易與6/12開展的"重返古羅馬 展覽×樂園"混淆,本展偏重考古,"重返古羅馬"則偏重體驗。
3.展場最後面有拍照互動體驗區,持智慧型手機現場打卡可獲小禮物。
4.FB粉絲團上不定時公告優惠或講座訊息。
〔VI 輝煌的羅馬帝國〕
【本區簡介】
所向披靡、戰功彪炳的羅馬軍隊,造就了羅馬帝國的力量與強權。
在羅馬帝國羽翼之下,境內的廣大領土確保不受覬覦侵略;重稅與剝削是臣服於
羅馬帝國所需付出的代價,但也意味著享有「羅馬和平」帶來的安居樂業。
羅馬帝國擴張領域達於巔峰時期,橫跨三洲大陸,西起伊比利半島,東至幼發
拉底河流域,北及不列顛,南到上埃及,帝國提供重要的基礎建設、軍事安全
防禦,並開放邊境貿易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帶來可觀財富。羅馬帝國的公共
建設在古代文明世界無可匹敵,尤以羅馬大道、輸水道、神廟、競技場和浴場
,構成最鮮明的羅馬印象。羅馬帝國的國際貿易,也帶來無限商機,伴隨羅馬
帝國與中國之間的往來,「絲綢之路」應運而生。也正是在此時得以開通。
支撐起整個羅馬帝國的,不是帝王,而是勇猛善戰的羅馬軍團,
他們不只負責征戰,戰後也負責公共建設,
是罕見不以毀滅為目的的征戰模式。
戰勝對手後,就會開始建設當地為行省,
因此古羅馬的軍人退役之後,往往自己就已經變成無師自通的工程大師,
從做中學,慢慢修正成最佳版本後,就以此為模範推廣,
首要大事就是築往羅馬的大道,形成蛛網般的綿密交通動脈,
並不徵收路費,讓文化、貨物、人群都可以便於互通,
以阿庇亞執政官為名的阿庇亞大道就是其中之一。
阿庇亞大道橫寬10公尺,中間4公尺是馬車所行之處,兩側各3公尺則是人行道。
(延伸閱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亞壁古道 )
【建築】
古羅馬人是建築大師!昔日的羅馬帝國廣大領土,至今仍遍布著壯觀的羅馬
建築遺跡,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羅馬建築深受希臘建築的影響,拱門、拱頂、圓頂的廣泛應用,則是羅馬建築
發展出的鮮明特色。拱門的結構力學,使羅馬時期得以建造出堅固的橋梁與
壯觀的輸水道;羅馬人也運用拱頂和圓頂技術,發展出大跨距的建築結構,
創造了高大寬敞的室內空間。加入火山灰和石灰的混凝土(水泥),也是羅馬人
又一重大發明。
羅馬帝國的建築,在西元2世紀「五賢帝時代」達到鼎盛高峰,圖拉真廣場
和哈德良所建的萬神殿,是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傑作。
(延伸閱讀: 古羅馬建築@中文百科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142355 )
奧古斯都曾說要把羅馬變成大理石的城市,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我們可以看到古羅馬很多建設建築都採用大理石,
在維蘇威火山爆發之後,又進一步使用火山灰加工成更耐用的水泥。
引水橋模型(現代(1937)|石頭和木頭|長170cm寬83cm高63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延伸閱讀:引水橋@互動(簡) http://www.baike.com/wiki/高架引水桥 )
眼前的引水橋直到現在仍然穩穩矗立,歸功於他特殊的拱形建築和建材,
羅馬城內共有13座引水橋搭配自來水管線以供應公共用水使用,經過向大自然取經和歷代改進,
拱型沿用於希臘,採用力學分散的原理,得到避震、防熱脹冷縮的良好效果;
上頭像橋一樣的通道,就是水道,以此將位於高海拔的水源繞過低窪來到羅馬;
橋墩使用凸型設計,是專屬於有河流通過的引水橋使用,
起到如消波塊般的效果,讓湍急的河流不至於直接傷到橋身。
輸出圖-引水橋
照片中的上層引水橋,因為沒有河流通過,就不需做成凸狀設計,
取而代之的是像攀岩般的凸起物,這是設計來讓維修人員攀上去修護橋身的損壞的。
【軍隊】
羅馬軍隊的精實戰鬥力來自民族性的尚武精神、嚴明的軍紀與組織、密集的
軍隊訓練以及技術、戰術的優勢,因此數百年來幾乎所戰皆捷。
最早的羅馬軍對,由羅馬公民自備武器組成;西元前一世紀,奧古斯都改革
軍事,創立羅馬第一支長備軍,此後,羅馬軍團都是募兵制、按月領餉的
職業軍人。
戰鬥、戍邊之外,軍隊也參與建設堡壘、修建道路及其他帝國基礎建設,並且
扮演了傳播羅馬文化的重要角色。服役滿25年後,許多退休戰士留在服役的
遙遠行省落地生根。
(延伸閱讀: 古羅馬軍事@維基 http://zh.wikipedia.org/wiki/古羅馬#.E8.BB.8D.E4.BA.8B )
奧古斯都之前屬於任務傭兵制,任務執行完畢就解散,
為了增強士兵忠誠度,和對國家的向心力,改制成常備軍。
古羅馬的兵源主要有募兵制、徵兵制兩種,
通常羅馬公民所屬的正規軍多屬募兵,正服役20年可退役,領取終身軍俸;
行省及其他人民所屬的輔助軍則常會強迫徵兵,服役滿25年可取得羅馬公民權;
士兵退役後都有豐厚的退休加給,使得他們願意奮勇向前。
[互動體驗拍照區]還有一小塊提到羅馬軍團,可以體驗成為羅馬軍人的感覺,
在此僅展示簡介說明牌,詳見[互動體驗拍照區]。
展櫃-士兵
羅馬士兵身兼軍旅和公共建設之責,最著名的戰術就是「龜甲陣」,
是指甲兵將半身高的大盾牌向外豎起,互相緊密連接成滴水不漏的龜甲陣,
以此阻擋弓箭的射擊,又便於集體移動。
本區展出士兵的相關展品,包括雕塑、馬具、裝置藝術等,
可以看出士兵此職是極受讚揚和尊重的,
但看不太出來羅馬軍團的作戰風格和戰術,較為可惜。
【士兵像墓碑】(3世紀|大理石,高30cm寬20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碑上刻畫持矛的士兵。
顯現出士兵死後備顯哀榮的一面。羅馬士兵一旦戰死,國家都會給予豐厚的獎勵,
以凱撒為例,他就是極懂得爭取部下軍心的高明將領,
屋大維以復仇為名所拉起的部隊,就來自於這些被他收服的忠心耿耿的部將。
【士兵肖像】(3世紀|紅斑岩,高18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這個士兵帶著一頂有淺頂和護頰、帽子狀的頭盔。
【加冕表】(101|銅,高43.5cm寬35.8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碑文上刻有義大利拉齊奧區弗萊底努姆市的元老院法令,任命波姆波尼奧巴索
(T. Pomponio Basso)為守護神。
官方正式文件,像是眼前的守護神加冕或是軍人退伍令,都是用銅板銘刻而成,
一方面是方便永遠保存,一方面是須經由元老院統一認證。
比如奧古斯都在14/08/19逝世後,元老院旋即授予神格,
並將他逝世的八月以其名命為August。
古羅馬軍人退役時,可選擇土地或退伍金,一般都會選擇退伍金,
畢竟在羅馬帝國時期,錢還是比較實際。
【頭盔】(羅馬帝國時期|銅,最高20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1.銅蒺藜(羅馬帝國時期|銅,高6.2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蒺藜是一種撒在地上讓馬不利於行的金屬帶刺物。
2.銅搭扣(帶扣)(1世紀|銅和琺瑯,長4.8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3.銅馬具(羅馬帝國時期|銅,長5.2cm寬2.2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本件源自馬具飾件,由一個方形元件、兩片不同的盾狀片飾組成。頂端是一小片
彎曲成鉤型的金屬舌狀物。中間部分則飾有一個銀圈或銀環,銀環的中心有一個
鈕扣裝飾物。
這種飾件與其說是馬具,其實更像是軍事勳章,
士兵只要在戰事中有所表現,帶隊的長官百夫長就會不吝即時表揚,
隨著士兵種類而賜予不同獎勵,像眼前的這種銅搭扣、銅馬具,就是賞給騎兵的,
騎兵拿到後就會立刻別在馬韁上,羅馬軍人以此為榮,若是遺失將視為奇恥大辱。
4.銅搭扣(羅馬帝國時期|鍍銀銅,直徑3.2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5.銅馬具(羅馬帝國時期|銅,長4cm寬2.6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6.銅搭扣(帶扣)(1世紀|銅和琺瑯,長5.8cm直徑4.3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7.銅搭扣(帶扣)(羅馬帝國時期|銅,長5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8.銅搭扣(羅馬帝國時期|銅,長4.2cm寬3.7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9.銅搭扣(帶扣)(1世紀|銅,長5.2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士兵肖像】(羅馬帝國時期|大理石,高16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陶燈殘件】(1~3世紀|陶土,長15cm寬10.5cm|錫恩納國家考古博物館)
燈上飾有一個羅馬士兵的肖像。
【達西亞人頭像】(圖拉真時期(98-117)|玄武岩,高40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達西亞就是現在的羅馬尼亞境內,圖拉真時期疆域拓展至很靠近日耳曼的此地,
可見其戰功之彪炳。
【非洲化身銅像】(羅馬帝國時期|銅,高16.4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這兩尊雕像都呈現了羅馬軍團國際化的一面,有來自達西亞的士兵,也有來自非洲的,
不只長相與羅馬人大異其趣,雕像更賦予種族特色,使其更具辨別性。
像這尊非洲化身銅像,人像頭上就帶著象頭,神秘的是,雕像身上有許多圓孔,
可能本來是懸掛或固定於某處,但究竟帶著何種用途呢?
【士兵和騎士浮雕桌面支架】(1世紀|大理石,高39cm寬30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其實不論貴賤,古羅馬的擺設風格都走極簡風,只差別在浮雕等小裝飾,
這個桌面支架上的浮雕,可能就是之前貴族家庭裡的支架浮雕。
浮雕以羅馬軍團為題材,戰馬躺臥在蠻族的身側,
背後挾帶著大圓盾的羅馬士兵則單膝壓制著敗退的蠻族。
1.獅頭銅門環(羅馬帝國時期|銅,直徑9.9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2.銅鑰(羅馬帝國時期|銅,長4.9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3.銅鎖具(羅馬帝國時期|銅,長8cm寬8.5cm|錫恩納國家考古博物館)
4.鉛潘笛殘件(2世紀|鉛,長29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5.銅水閥(2世紀|銅,最高28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古羅馬的自來水管道的一部分,形制影響後代甚鉅,自來水博物館也有很多水道的展件。
特別要注意的是,為了要防鏽,古羅馬人在管道內緣塗上一層鉛,長期下來容易造成鉛中毒。
【貿易與商業交流】
羅馬帝國全境,如蛛網密布的龐大交通網絡,既利於軍事行動,也促進商業
交流。
縝密審慎規劃,由國家出資或由軍團修建的羅馬大道,連接各大主要城市;
各地行省自行出資修建的次要道路,則延伸向不同的方向,「條條大路通羅馬」
確實名不虛傳!
羅馬帝國疆域涵蓋整個地中海區域,古羅馬人因此自豪地將地中海稱作「我們
的海」。海上運輸貨物快捷又便宜,葡萄酒、穀物、橄欖油和魚醬等商品,經常
儲存在大型陶製雙耳細頸瓶中運送;這類雙耳細頸瓶,通常設計有突出的尖底,
以便一層層堆放在船艙底部。地中海沿岸星羅棋布的港口,則為海上貿易提供
繁密的商業交流網絡。
魚醬(Garum)是一種魚獲發酵而成的調味料,深受古羅馬人喜愛,
船運時常常用眼前的這種雙耳陶瓶來運送。
(延伸閱讀:魚醬@維基 http://zh.wikipedia.org/wiki/魚醬 )
【雙耳陶瓶群】(1-3世紀|陶土,高90-120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因為製自於非洲西北,這些雙耳陶瓶又稱為"大非洲",
以其瓶口兩側細長的兩隻把手為名,方便抓舉,雙耳窄於瓶身,方便滾動,
細長的瓶身,底部也設計成細長的尖底,
乍看之下好像不利於擺放,但其實全為船運所設計,
狹長的設計盡可能的節省空間,尖底則符合艙底結構,利於堆疊,抓舉時也易於施力,
再加上古羅馬時期沙地遠多於石地,尖底便於隨處插放,
就形成了這麼一個奇特的外型。
【結語】
羅馬帝國最強盛的輝煌時代,從奧古斯都直到塞維魯王朝,源遠流長延續約
兩個半世紀。
在此之後,羅馬帝國依然扮演西方歷史舞台的重要角色,且出現過戴克里先、
君士坦丁大帝等重要軍王;即使羅馬帝國衰亡,文化遺產與輝煌榮光猶存。
史稱「拜占庭帝國」的「東羅馬帝國」,以及中世紀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
,同樣都自詡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
即使現今,羅馬文化遺風依然強烈影響西方世界,且清楚體現在歐洲社會的
許多面向。大多數歐洲語言,都因吸收源自拉丁文的字彙、片語而更形豐富;
而在西方建築、行政體制、司法系統、教會組織和貨幣等各方面,乃直一年
12個月、364天的曆法,都充分驗證了羅馬帝國對現代的深遠影響。
(延伸閱讀:儒略曆@維基 http://zh.wikipedia.org/wiki/儒略曆 )
羅馬帝國走到衰亡,除了逐漸沉溺於享樂,把勞動都丟給奴隸外,
菁英階層不再樂於後代傳承也是其中之一,連戰事都得依靠輔助軍。
但羅馬帝國形式上滅亡了,樂於流通分享的精神卻永存於世,
包括人本主義、法律概念、建築模式等,都給後世帶來很大的影響。
【羅馬風.瘋羅馬】
本區展示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的作品,結合羅馬元素引領時尚新風潮,
因為屬於現代藝術再創造,併到[拍照互動體驗區]一併介紹。
[更多羅馬帝國特展全攻略下期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