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blog

留言版

2013年6月4日

[show] 羅馬帝國特展 III-1

[展覽資訊]
名稱: 輝煌時代 羅馬帝國特展(A SPLENDID TIME- The Heritage Of Imperial Rome)
展期: 即日起~2013/08/18 9點~18點
票價: NT250(生日當日 憑證明壽星免費)
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中正紀念堂/中正藝廊
電話: (02)8643-3966
官網: http://rome.ishow.udn.com/
FB: https://www.facebook.com/romeexhibition
相簿: http://album.blog.yam.com/usemei&folder=9965182
導覽:
1.定時導覽: NT20,須押證件,10:30、14:30,每場限30人
2.語音導覽: NT100,憑預購可享7折,須押證件(約30件作品導覽)area00

[本文相關]
本文展區:III 公共生活/娛樂+度量衡
資料來源:
1. 維基百科
2. 導覽手冊
3. 定時導覽-李桂英老師

[注意事項]
1.除紀念品販售區外,皆可拍照,須關閃光燈。
2.易與6/12開展的"重返古羅馬 展覽×樂園"混淆,本展偏重考古,"重返古羅馬"則偏重體驗。
3.展場最後面有拍照互動體驗區,持智慧型手機現場打卡可獲小禮物。
4.FB粉絲團上不定時公告優惠或講座訊息。

〔III 公共生活〕

【本區簡介】
羅馬帝國的公共生活相當豐富多彩,而且收費便宜。
城市街道兩側羅列著數層樓高的公寓,一樓常用來開設食品店等供應各種生活
所需的小商店。羅馬帝國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都建有神廟、通衢大道、商業
中心與大型集會廣場,且至少有一座公共浴場和劇院,或者還有圓形劇場和
競技場。
羅馬浴場不僅是沐浴空間,也等同於社區活動中心,羅馬人在公共浴場交誼、
洽商、運動健身、遊戲或休憩;不過,婦女沐浴的時段,必須與男性區隔開來。
劇場提供雜耍、啞劇、戲劇表演等娛樂,競技場則以角鬥士搏鬥比賽著稱。刺激
的戰車競賽活動,是古代奧運競技項目,也是古羅馬相當受歡迎的公眾娛樂活動。

S-160

標語牆
一個人真正的價值,衡量標準在於他所追求的目標。
                                          ~羅馬帝國皇帝馬克.奧里略

如果你是一個羅馬帝國時期的羅馬公民,每一天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呢?
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去自家神龕拜拜,也就是剛剛介紹完的展區<宗教與祭禮>,
忙完祭祀,就可以進城shopping囉,
穿過設計成凱旋門的拱門,走上通衢大道,進入到仿若圖拉真廣場的小商店區,
再搭配遺址拼貼和短片,這就是特展裡的第三展區-公共生活。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君士坦丁凱旋門 )
(原圖網址: http://zh.caissa.de/caissanews/d/file/tips/it/rom/2012-02-14/c91887fc8fe0e6689d24179a6817112b.jpg )

請注意你的腳下,展方特別以圖案輸出的方式,把整片地板變身成古羅馬石板路,
羅馬帝國每征服一個行省,就會在行省和羅馬之間修築大道,
在碎石子和黃沙地上,鋪較平的石板,中間略高於兩側,方便積水往外流,
因為戰車兩輪輪距為4.85英呎,因此大道的標準寬度就是4.85英呎,方便戰車往來,
久而久之編織成一個綿密的交通網,也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由來,
這個寬度還一直沿用到後來的鐵軌軌距。
(延伸閱讀: 軌距@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609440.htm )S-161

這種做法和秦始皇修馳道很相似,都為了馬車輪寬制定路寬度,
也為了方便統治和互通有無而修築大道,可惜命運卻絕不相同,
秦朝只延續了兩代,羅馬帝國卻能奔馳千年。
(延伸閱讀: 羅馬大道@互動百科(簡) http://ppt.cc/2U4l )

標語牆引用馬克.奧里略的名言,說明羅馬人依據階層決定追求的目標,
平民老百姓操持勞務,在市場上拋頭露面,
貴族就不願意這樣,更多雇請奴隸代勞,自己則跑去享受公共生活,
說起來也是很妙,古羅馬以悍勇為榮,卻又以勞動為恥,基本上有點矛盾,
我更好奇牆面配色為何採上黃下紅的搭配,總覺得莫名眼熟,卻又查不出個所以然,
是指羅馬帝國以鮮血鋪成一條金黃色的財富大道嗎?S-199


【娛樂】
羅馬劇場表演的特色,清一色男演員,佩戴面具以區分扮演角色的男女性別。
嬉鬧的「優劇」、無聲的「啞劇」都是古羅馬盛行的戲劇。當時許多人沉迷、
熱衷於體育賽事,古羅馬社會這個現象,和21世紀的現代人,幾乎零時差。戰車
競賽儼然古羅馬的全民運動,羅馬的大賽車場(Circus Maximus),可容納25萬
觀眾,一天可進行多達24場比賽。角鬥士一對一、一對多格鬥或人獸相搏,可能
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賽事。角鬥士大多是奴隸、犯人或死囚,少數是自願成為角鬥士的人;雖然是賭上性命的職業,角鬥士在競技場上未必得戰死方休。

在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公民的身份是令人垂涎的,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可以享有各式各樣的公共生活,這算在官方提供的福利裡面,
只要有公民權的人都可以低價享用,軍職還可以免費,在此以小商店的場景佈置展櫃。
有些和現代人的娛樂相去不遠,比如看賽車、看競賽、聽演唱、逛商場、洗SPA等,
浴場以廉價入場費,提供人民休閒社交的場所,
競技場提供熱血奔騰的角鬥表演,讓人民透過看打鬥抒發負面情緒,
有一種說法戲稱羅馬花了8世紀建立起羅馬帝國,卻只花3世紀就把國勢敗光,
就是因為當羅馬帝國不再起而征戰,而只是坐而觀賽,就會逐漸磨光血性。S-162

展櫃-娛樂圈
本展櫃主要展示戲劇和音樂相關的銅像和浮雕,可以看出古羅馬人和我們一樣,
都有看戲聽歌的喜好,也會追捧明星,
只是我們有簽唱會,他們只能弄雕像回家擺。S-164

1.默劇小丑銅像(羅馬帝國時期|銅,高9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羅馬人所見到的各種場面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
默劇演員、雜技演員和戲劇演員通常作為銅小型雕像的主題。

2.演員銅像(羅馬帝國時期|銅,高4.5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S-165

3.劇場面具(2世紀|大理石,高29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它可能用於裝飾石棺蓋的角落。

S-166

4.劇場面具圖陶燈(羅馬帝國時期|陶土,最長9.5cm直徑6.4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S-167

5.彈奏豎琴圖陶燈(1~2世紀|陶土,長11cm直徑8.5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古羅馬的照明主要使用油燈,材質有陶土、青銅等,分成有把手和沒有把手兩種,
有把手的就是機動式挪動用的,沒把手的則是固定在某處用的,
中間凹槽盛放燃油,在凹槽內的洞插入燈芯後即可點燃。
(延伸閱讀: 關於古羅馬油燈(簡) http://www.rdjj.com/lamp/youdeng/glmyd.html )

不過展場裡展出的陶燈最主要並非要介紹當時代的照明方式,
更多是以陶燈內的浮雕來介紹羅馬帝國時代的各項現象,
以現在看到的這兩個陶燈為例,裡頭浮雕著劇場面具(右)和豎琴彈奏者(左),
就是說明了音樂戲劇等藝文活動在古羅馬時期頗受歡迎,也有專屬劇場。

6.角鬥士銅像(羅馬帝國時期|銅,高16.7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羅馬血性裡的悍勇,使他們連休閒時間都喜歡看拳拳到肉的搏鬥,
角鬥士這個職業因此應運而生。
古羅馬的角鬥士有專業的訓練學校,依據各自的種族或特色塑造出獨特"表演風格",
上場時就以異族戰鬥模式來互鬥,扮演曾敗在羅馬帝國手下的軍隊。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角鬥士 )

古羅馬大多用重刑犯、戰俘等來擔任角鬥士,聲稱他們鬥勝就可免罪,
有時皇帝還會以舉辦角鬥士比賽來當慶祝儀式。
另外,古羅馬還有像方程式賽車似的戰車競賽,也出現過像舒馬克這樣的名賽車手,
和現在賽車一樣,比賽都在專屬賽道賽場,只是我們尬跑車,古羅馬人尬戰車,
說起來古羅馬時的賽車手才真的是強,得駕馭困難度更高的大型戰車。S-168

7.角鬥士銅像(羅馬帝國時期|銅,高9.2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上圖左為展品6,右為展品7,展品6的角鬥士刻畫向後傾倒,失去平衡的一瞬間,
展品7的角鬥士頭戴羽盔,一手持盾,一手持刀,刻劃搏鬥中的姿態。

奏樂者陶板(BC 1世紀|陶土,最高33cm長44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左邊的女人在彈奏里拉琴,右邊的男子在吹奏長笛。S-169

展櫃-砝碼
本區除了講娛樂,也有商業相關的展品,
比如秤重用的度量衡和小商店的模擬場景,
其中度量衡的部份讓我聯想到秦始皇,古羅馬和秦始皇一樣,
都有度量衡、修路、築長城,國祚長度卻差很大呢。S-171

1.戰神雕像秤頭(1世紀|銅,高13.5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S-173

2.皇帝雕像秤頭(羅馬帝國時期|銅,高13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中國也有秤重用的砝碼,但造型都很單一,
不像古羅馬人這麼花俏,還用肖像來當秤陀,
這裡以神話形象(左)和皇帝形象(右)的秤頭來當代表。
我個人很好奇的是,用皇帝雕像來當秤頭時,政權交替時怎麼辦?
換新皇帝就換新肖像嗎?重量單位會改變嗎?

3.雙耳陶瓶狀砝碼(羅馬帝國時期|鉛,高13cm|錫恩納國家考古博物館)
除了以人為形象的砝碼,古羅馬也有以生活用具來設計砝碼外型,
現在眼前的這個雙耳陶瓶狀砝碼就是一例。
對於異族文化和器具,羅馬人總是樂於吸納,雙耳陶瓶就是古羅馬從非洲學來的容器樣式,
瓶口有著細長的雙耳,瓶底則是椎狀的尖底,通常用來存放葡萄酒或魚醬,
後頭的展區<輝煌的羅馬帝國>還會有專區來介紹這種特別的容器。S-174

4.石砝碼(羅馬帝國時期|玄武岩,高7.5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5.石砝碼(羅馬帝國時期|玄武岩,高6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6.石砝碼(羅馬帝國時期|玄武岩,高2.6cm直徑4.8cm|錫恩納國家考古博物館)

7.銅砝碼(羅馬帝國時期|銅,高4.7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有的砝碼上面刻有拉丁文字,展場並沒有特別解釋這些銘文,
這次特展就只有這部分讓我感到有點可惜,好歹也解釋一下上頭的大意嘛。S-175

8.銅印章(羅馬帝國時期|銅,長5cm寬2.5cm厚1.5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S-176

9.銅印章(羅馬帝國時期|銅,長5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這枚印章的印面文字顯示它屬於L.Pisentius Polyclitus。該印章在羅馬時代
十分普遍,用於陶瓷及銅物件上。

此類銅質印章通常是貴族為了方便文書工作而刻,以此證明確有效力,
派遣奴隸洽公時,也會將印章交給奴隸來證明職務代理權。

10.銅印章(羅馬帝國時期|銅,長8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11.銅印章(羅馬帝國時期|銅,長6.6cm寬2.7cm厚2.7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展櫃-度量衡S-179

銅量器(賽克圖斯)(羅馬帝國時期|銅,高21.5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塞克圖斯既是穀物的測量單位,也是銅量器的名字。

S-177

1.銅秤(羅馬帝國時期|銅,長21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在帝國時期,人們普遍使用天秤來秤量貨物。物品放在懸掛於短杆的容器裡,
砝碼懸掛於長杠杆的掛鉤上。拉丁語中有多種不同的稱量詞彙,不同的稱重就
使用不同的詞彙。最常見的是"提秤",秤重簡單快捷,同時也不失精確。

S-180

2.銅天秤(羅馬帝國時期|銅,最長20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可以看得出來展品的天秤並不大,可能是用來秤粉塵類的藥品,或油膏類的化妝品,
後為展品1,前為展品2,是不是和中藥行裡面的藥秤很相像呢?

3.鉛錘(羅馬帝國時期|銅,最高2.3cm最大直徑2.4cm|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石匠和木匠用鉛錘來校準垂直面和水平面。鉛錘同樣也是羅馬土地勘測員所使用的測量儀器格羅馬(Groma)的要件。格羅馬是一個由等長交叉的木製垂臂構成的木製十字架,鉛錘懸掛於十字垂臂的末端。測量人員可以利用格羅馬兩邊鉛錘的視覺垂線畫出垂直線。第五個鉛錘位於十字架的中心,使格羅馬能精確定位在已知點上。

說實在的,我還以為這是一個銅製小陀螺呢,看說明才知道是鉛錘,
但這一大串簡介實在很難懂,如果可以有實際體驗區來現在操作,應該會更有趣,
google一下,大致上理解groma是一種測準儀,用在丈量土地上。
(原圖網址: http://www.maquetland.com/v2/images_articles/Groma.jpg )

有興趣想知道Groma的實際操作方式,請參見以下的youtube短片:
(如何操作Grom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Wf71KMc8YI )

4.銅圓規(羅馬帝國時期|銅,長13.9cm|錫恩納國家考古博物館)
照片左方是展品3鉛錘,右方是展品4銅圓規,原來古羅馬時期就有畫圓用的圓規,
看來他們的勘測員不只要定位,還要畫工程圖,
一神多用就算了,連人才也是一人多用嗎?羅馬真是擅長榨取所有剩餘價值啊。S-181

5.砝碼套組(羅馬帝國時期|銅,直徑最大4cm最小1.5cm|錫恩納國家考古博物館)
這套碗狀砝碼與一個精確的天秤配套使用。最大的砝碼有一個雙搭扣的圓形
蓋子,並刻有小圓圈紋。這種砝碼自帝國初期出現後就一直沿用至今。

S-182

眼前展品和之前的【銅天秤】應該是一套的,
砝碼套組層層相疊,不禁讓我聯想到俄羅斯娃娃。

[更多羅馬帝國特展全攻略下期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