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資訊]
名稱: 中國信託經典饗宴 重返鐵達尼號/特展/TITANIC: THE ARTIFACT EXHIBITION
展期: 即日起~2013/09/01 9點~17點
票價:(全票持中信卡打85折)NT250/NT220/NT160/NT125/0
地址: 台北市士林區工商路189號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七樓南側特展室
電話: 07-7809900
相簿: https://plus.google.com/photos/112893904322031140219/albums/5888318085739906417
導覽(須押證件):
┌—假日定導-NT20,10點、14點,須半小時前預約登記
└—個人語導-NT100,非全部展件,僅31件,其中編號30是展場中未展出的艦橋
官網: http://www.titanic.com.tw/
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TitanicTW2013
[資料來源]
個人語音導覽機、導覽手冊
教師手冊- http://www.titanic.com.tw/download.pdf
鐵達尼號百科- http://www.encyclopedia-titanica.org
延伸閱讀@維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泰坦尼克號
[其他事項]
1.分為一樓天使階梯展區與七樓主展區,僅一樓可以拍照。
2.定時導覽比個人導覽機更完整豐富,若假日來參觀請記得事先預約。
3.6/8~6/30提供女性試戴海洋之心的活動,拍照後上傳至FB即可抽市價超過一萬的海洋之心。
4.展覽文宣方面只有單張DM,沒有紀念章,僅有出入用的手章。
5.本特展從鐵達尼號的設計建造,一直到沉沒打撈,做重點式的展示,與電影鐵達尼號無關。
6.屬於靜態文物搭配簡介版展示,僅冰山區和最後的名單有提供互動體驗。
{七樓主展區}
<碼頭>
Welcome aboard!(歡迎登船)一進到這個展區,就好像聽到這句台詞響起來,
地板全部以木板鋪設,並隨意擺放一些碼頭常見的物件來增添臨場感,
像是繫船纜繩、登船板、壓艙用的沙包袋、等待搬上船的行李、公事包等,
感覺就像回到了鐵達尼號出航的那一天。
(延伸閱讀: 鐵達尼號總匯(英) http://www.abratis.de/sources/ )
(圖片來源: Titanic Replica Pack by Memorabilia Pack Company )
鐵達尼號完工下水後,被媒體譽為practically unsinkable,
也就是沉沒機會微乎其微,號稱不沉之船。
全名為RMS Titanic的鐵達尼號,本身兼具貨運和客運的功能,所以船上除了2,223名乘客,
更載運了各種貨物,光是船上為了應付旅程中所需的食物就十分驚人。
對於船上搭乘的貨物清單有興趣的話,請參考下面網址(英):
http://www.abratis.de/sources/text/cargo.html
七樓各展區中散落著在船上找到的個人隨身小物,
通常都標有擁有者名字,是不是剛好和你手上的船票背面名字相符呢?
說不定你能從其中看到更多船票主人的故事喔。
<催生群像>
【J.布魯斯.伊斯梅】(J. Bruce Ismay)
(原圖網址: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1/J._Bruce_Ismay.jpeg )
負責建造鐵達尼號的白星航運公司,是當時大西洋航路中穩居龍頭的船運公司,
伊斯梅是英國白星航運公司的主席,
當時有間位於Belfast的Harland and Wolff船廠,時任主席的William James Pirrie和伊斯梅合作,
於1907年決定由船廠打造出三艘奧林匹克級的豪華郵輪:奧林匹克號、鐵達尼號、不列顛號。
身為白星高階主管,這趟鐵達尼號首航是一定要參予的,
災難發生後,他在船頭協助婦孺搭乘救生艇,
隨後就搭上C號折疊式救生艇逃生,捨下還在船上的一千多名乘客,
這也使他在事發後飽受輿論指責。
【湯瑪士·安德魯】(Thomas Andrews)
(原圖網址: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b/Thomas_Andrews_%C3%BCl.jpg )
愛爾蘭人,在Harland and Wolff船廠受命建造鐵達尼號時,擔任總設計師。
最初在設計圖中,他本希望設計46艘救生艇以便搭載所有乘客,但被大幅刪減。
本來並沒有打算搭乘鐵達尼號,但因為本來要上船的設計人員因病無法成行,
他便以總設計師的身分搭上鐵達尼號,在撞上冰山時還提供了專業意見,
最終沒有搭上救生艇,與鐵達尼號同時沉沒於海底。
【繪圖室照片】
(原圖網址: http://www.nmni.com/titanic/Titanic/files/d2/d224b396-4b12-4441-94bb-f8756a1052f4.jpg )
此圖為湯瑪士和航運建築師Andrew Carlisle及同事們,
一起在Harland and Wolff船廠的製圖室起草藍圖的場景,
他們鉅細靡遺的繪製每一寸輪船細節,共花費四年的時間才把整艘船製造完成。
【藍圖】
(原圖網址: http://joeccombs2nd.files.wordpress.com/2012/03/prof-deck-02.jpg )
鐵達尼號這艘史上最豪華的郵輪,除了外型壯觀,安全上也特別講究,
設計了雙層船底,以及16個水密艙閥門,進水時可以由船長按鈕統一關閉,
就算進水,只要控制在5個水密艙內就可以繼續航行,
超乎當代水準的設計,被認為是現代船業和科技的奇蹟,
因此被《造船人雜誌》譽為"幾乎不可能沉沒"。
雖然眾所皆知他的救生艇數量遠不及總搭乘人數,但其實已經高於當時法令規定,
而且救生衣數量也超過總搭乘人數,只能說事情總是有萬一。
當時法令的救生艇數量是依據船的噸數來配置,
只是為了在意外發生時,載送客人到另一艘船上之用,所以並不是以搭乘全部乘客為標準;
鐵達尼號慘劇發生後,才修正法令為依據乘客數量配置救生艇,
不過其實就算鐵達尼號當時配載了足夠的救生艇,也不一定能及時疏散並放下所有救生艇,
所以遠離冰山才是真正不發生悲劇的治本王道。
鐵達尼號總長882呎8吋,約269.03公尺,鐵達尼號的宣傳單中,其中有一份就拿它來當比例尺,
可以更實際的想像鐵達尼號的巨大,只是圖中鐵達尼號倒栽蔥的樣子,著實很不祥…
(圖片來源: Titanic Replica Pack by Memorabilia Pack Company )
總寬度92呎6吋,約28.19公尺;從甲板到吃水線距離61呎6吋,約18.3公尺;總噸位46329噸。
雙層船底結構,16個水密艙,三個螺旋槳,以煤炭為動力來源,設有四個煙囪,
只有前三個實際用來排煙,最後一個屬於裝飾陪襯用,只供主廚房使用。
最大可承載3510名人員,救生艇最大承載數1178人,救生衣3650件。(圖片來源: Titanic Replica Pack by Memorabilia Pack Company )
【鐵達尼號模型】
(原圖網址: http://www2.tku.edu.tw/~finearts/image/2f/CRW_8057.jpg )
從長榮海事博物館借展的鐵達尼號模型,上頭有放置許多充當比例尺用的小型人偶,
襯托出這艘號稱世上最大移動物體的巨大。
在想像當時船上人員的對話和生活的同時,不妨來數數看救生艇數目和原始設計的46艘差多少?
剛剛在一樓參觀的天使階廳是位在模型的哪裡?電影中的Jack在哪邊鬼吼著世界之王?
撞上冰山時,鐵達尼號可能是哪個部分受損?藉由這個模型來探索鐵達尼號的秘密吧。
如果對這艘模型感興趣,可以到長榮海事博物館或淡大海事博物館參觀,
在這兩個博物館裡都可以盡情拍照,只是沒有小型人偶,後者更是免費參觀。
(延伸閱讀: 長榮海事博物館 http://www.evergreenmuseum.org.tw/content/exhibitions/exhibitions01_03.aspx?T_SN=3
淡大海事博物館 http://www2.tku.edu.tw/~finearts/cc3.htm )
鐵達尼號長達6英里,高11層樓,
共搭乘2435名旅客和885名船組人員,堪稱當時最大的人造交通工具。
頂層甲板備有16個救生艇和4個折疊式小艇,已遠高於當時英國貿易部的法定標準,
不過當時法令並未考慮到人數,只考量到噸位,
以鐵達尼號噸位所配的20艘救生艇,只能搭乘1178人,
只佔全體人數的不到三分之一,在安全性上其實是有疑慮的,
但當時所有人都不以為意,畢竟在這之前並未有大型船難,
救生艇只供轉乘不供求生,這樣的數量已經很足夠了。
語導機中模擬二副Charles Herbert Lightoller和兩位乘客的說法,
誇飾鐵達尼號的偉大和安全。
<出航>
【下水典禮】
1911/5/31,鐵達尼號舉行下水典禮,湧進超過十萬名熱情民眾來看熱鬧,
12:13,碼頭發射一枚紅色信號彈,宣告下水典禮展開,
在眾所矚目之下,鐵達尼號順著滑道緩緩滑入Belfast的拉岡河港口,
此時的鐵達尼號其實只有外面那層鐵殼完工,還尚待水密艙的密合測試完成後,
進行一連串的安裝,包括:發動機、鍋爐、螺旋槳、煙囪、內部裝潢、家具等。
(下水短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jMiCWCO2b0 )
語導機中模擬當時到場觀禮的民眾和媒體記者的說法,
來從旁描述這個下水典禮在當時的印象,
事實上,當時應該全世界都在談論鐵達尼號吧。
【出航當天】
1912/4/10,鐵達尼號在南安普敦迎接第一批乘客後,正式展開處女航。
離開南安普敦,穿越英吉利海峽後,先轉到法國Cherbourg和愛爾蘭皇后島載運乘客和信件。
1912/4/11,鐵達尼號自皇后島正式出海航行,預計跨過北大西洋,直達紐約。
(原圖網址: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1/Titanic_voyage_map.png )
鐵達尼號的乘客有各種階層、各種性格,有腰纏萬貫的富豪,也有攜家帶眷的移民,
許多名人更聚集在鐵達尼號上,包括:美國豪門阿斯特家族、梅西百貨的史特勞斯家族、
冶金企業家Benjamin Guggenheim、礦業大亨之妻Margaret Brown等,
每個乘客都有自己的故事,透過這場悲劇而變成永恆。
(拼貼自google圖片)
語導機中模擬四個乘客的說法,描述在乘客心目中的鐵達尼號,
認為他是個海上移動城市,也是最安全的船,並由此帶出科普內容-船如何能浮在海上。
【為何船會浮在水上】
只要密度較輕的物體就會浮起來,因此船要浮在海上,就要讓船的密度比海水輕,
重量體積都很龐大的鐵達尼號,密度照理來說也很大,
但只要他排開的水夠多,就能產生夠大的浮力讓船上浮。
而空氣密度又比水輕,所以只要鐵達尼號維持住一定的浮力,就可以不沉下去。
(延伸閱讀: http://ship.nmmst.gov.tw/ship/content/198 )
愛德華.約翰.史密斯船長(Edward John Smith)
(原圖網址: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0/CaptianEdwardSmith.jpg/424px-CaptianEdwardSmith.jpg )
展區把史密斯船長的照片放在登船板旁,乍看還真有船長親自迎接的錯覺。
1886年就在白星航運公司服務的史密斯船長,是白星公司最資深最受信賴的船長,
他所負責的航班總是能在各項考驗中安然返航,甚至有不少名流貴族指名要他當船長,
因此有「平安船長」和「百萬富翁的船長」等暱稱。
史密斯船長豐富的航運經驗也讓白星常常把新船首航任務交給他,這次鐵達尼號也不例外,
本來他都已經計畫要退休,但還是應公司之請,來擔任鐵達尼號首航船長,
不過他向家人承諾,這次航行結束後就退休養老,
抵達目的地紐約的前兩天還在船上開了慶祝趴,沒想到卻碰到冰山意外,
在做出全員撤離的命令後,他前往艦橋,最終和鐵達尼號同歸於盡。
展場在他的簡介旁放了他當時在此次航行前所發下的豪語,
和後來沈船悲劇對照之下,更為諷刺。
(延伸閱讀@維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愛德華·約翰·史密斯 )
【大扳手】
為了及時調整零件,鐵達尼號會將扳手放在隨手可及的地方,
但是像這種巨型扳手就會直接放在專屬機組旁,方便取用,展區中共有兩個。
【電扇】 顯現當時已經開始出現兩扇式的電風扇
【空調】 以扇片調整冷熱,可以微調暖氣的強弱
【鉚釘】
(原圖網址:http://www.almostscientific.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08/04/22765355.JPG )
鐵達尼號在奧林匹克號開工三個月後,才在皇后島的岸邊開始建造,
1909/3/22起,Harland and Wolff船廠的造船人員,
為了打造史上最豪華的兩艘郵輪-奧林匹克號和鐵達尼號,在鐵達尼號基地裡忙碌的工作。
船頭的部分因為空間狹小,無法像船身其他部位以機器液壓的方式裝訂鉚釘,
所以必須以人工方式傳遞和安裝鍛鐵造鉚釘,通常由男孩負責,釘接過程如下:
Heater Boy負責把鉚釘加熱到白熱化狀態,再從船身洞口丟給Catch Boy;
Catch Boy則用木碗承接鉚釘,再將鉚釘裝到定位;
最後由兩位男性敲擊手捶打尖端直至密合,
每天工作9小時,每週工作6天,共花了26個月,鐵達尼號船殼才終於在1911年的春天建造完成。
鐵達尼號船身同時使用了機器液壓和人工鍛鐵釘,在展區中都有展示,
兩種安裝方式造成堅固程度不一,可能就是鐵達尼號無法承受冰山撞擊的原因。
不過後來船廠駁斥這種說法,指稱另一艘奧林匹克號也用同款鉚釘卻航行無礙,
以此證明他們的鉚釘沒有使用次質品。
(延伸閱讀: 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pr/17/today-int4.htm )
【旅客小物】
分別展示移民開展新生活用的隨身工具包、附橡皮擦頭的鉛筆與風景明信片,
都代表了擁有者的身分或所見所聞,不妨與船票背面的乘客資訊比對一下。
[更多重返鐵達尼號特展全攻略下期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