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blog

留言版

2016年1月3日

[博館名錄] 淡古-滬尾礟臺

淡水古蹟博物館-滬尾礟臺
_★參觀資訊
地址:淡水區中正路1段6巷34-1號
電話:(02)2629-5390
開放時間:9:30-17:00
定時導覽:10.11.14.16點(須先向諮詢處洽詢)

_★小卡圖樣:
單車慢遊卡
新北藝遊微酷卡

_★摺頁 (原始檔: http://ppt.cc/86gUM )


_★全區配置與動線圖

__▲入口卵石道與諮詢處
滬尾砲台是1884年中法戰爭後,劉銘傳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督造而成的西式砲台。
想進一步了解中法戰爭,可參考維基百科-西仔反,
網址: http://ppt.cc/3t9ig


位置坐北朝南,屬於隱蔽性的暗砲台,敵方無法輕易發現,但也無法輕易觀察到敵方,
因此砲擊方式並非砲手直接目測後擊發,而是根據在前線的觀察員傳回的方位來發射。
現在除了砲台建築外,所有鐵砲已僅存地面基座,猜測可能是戰時被日方熔作他用。
館方在砲台主建築外鋪了一道卵石通道,增添其壯闊感,也有護城河的味道。

__▲土垣、壕溝
矩形砲台的最外圍是和砲台等高的土垣,兼具遮蔽與防禦的功能。
壕溝則將土垣和砲台子牆區隔開來,現在鋪上卵石,強調其護城河的舊意。


__▲北門鎖鑰
也就是砲台營門,門額上有劉銘傳親題的「北門鎖鑰」四字 ,
由此可看出劉銘傳對滬尾砲台所寄予的厚望。

__▲子牆
以鐵水泥修築而成,這種建材在當時屬於軍用的高科技材料,極其昂貴難得,
因為取自國外,俗稱紅毛土,也就是台語的水泥,
營門口兩個桶狀的水泥,就是當時運送過來的原貌。

子牆最大厚度4.3m,最高7m,防禦效果極佳,館方提供通道可走到頂端去細看,
但沒有特殊防墜措施,因此邊緣處都會放置請勿攀爬、請勿跨越的字樣,
服務人員也會坐在頂端平台協助提醒遊客參觀的安全。

__▲砲座
四個角共有三個角都設有砲座,以砲座大小來說,
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期。

最大的一座是英製12吋徑阿姆斯脫朗後膛砲,
可以360度旋轉,射程可達10公里,涵蓋淡水河河口的全方位。
砲座上的鐵砲雖已不存,仍能從地面痕跡看出當時砲座的運作軌道,
除最大的12吋砲是圓形軌,其他砲座皆是半圓形軌。

砲口前的子牆呈弧形且下凹,是因應彈道所作的設計,
牆壁上子彈型的孔洞用來儲存鐵砲砲彈,方便戰時迅速上膛擊發。

突起的小型圓形石座,則是日本高射砲的基座,
因為大型砲台操作不易,也無法針對飛機來攻擊,
因此日本人改用小型防空高射砲台來應對。


哨站般的四方形50機槍堡,則是國民政府時期所用,
因為此時滬尾砲台僅作國軍演習場與行政處,因此只須小型機槍堡便夠。


__▲被覆
城內子牆內上方覆蓋一層泥土,也就是「被覆」,兼具遮蔽和吸彈的效果,
看似煙囪的突起物,則是下層兵防的通氣孔。


__▲甬道
城內子牆內舍有甬道,彼此相通,
空間分為寢室、儲藏室、辦公室、彈藥庫等兵房空間。

彈藥庫的部分有坡度頗大的斜坡,通往上層的砲台,
是為了方便推運大型砲彈所設計,現在則是到上層參觀的通道,
下坡時沒有緩衝或扶桿,走起來有點危險。


其他兵房空間則不定時展出主題展覽,目前是【淡水舊照片展示】,分四主題,
包括"馬偕博士在淡水"、"淡水港埠"、"日據時期彈水機關會所"、"舊淡水印象"。


__▲廣場
內埕廣場地面有傾頹的磚牆壁面,是國民政府時期的操兵場,
後來館方修復時往下挖掘,發現有建築基座和古物的遺跡,
推測可能是清領時期高階軍官的兵房遺跡,目前原狀保存,等待後續挖掘考證,
或許可以驗證喧騰一時的密道與黃金傳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