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2011台北世界設計大展@松山菸廠
英文: Taipei World Design Expo 2011
展期: 已結束
地點: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松山菸廠文創園區
官網: http://www.2011designexpo.com.tw/default.aspx
[展館資訊]
位置: 松山菸廠5號倉庫
名稱: 國際工藝設計展 跨界-共生 Crossover-Symbiosis
備註: 備有定時導覽
相簿: http://album.blog.yam.com/meiphoto&folder=9050833
延伸閱讀: http://www.shoppingdesign.com.tw/CraftDesign.pdf
明信片
{導覽手冊}
2011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一種連結性的功能存在著:[小感]
以謙遜的態度,將台灣工藝和世界接軌;
以柔軟的身段,將人文與自然合而為一;
以宏觀的思考,讓設計與工藝交融;
以高瞻的眼界,將工藝與藝術並列。
扮演一個黏著劑,翻轉時間將傳統和時尚連結;
展覽以「竹」的意象為表現媒介,
利用媒材轉化賦予大地藝術新生命,展現工藝獨特原生的自然精神。
國際工藝設計展以「AND」代表Art、Nature、Design,
以包容、和諧的姿態展露出「跨界—共生」的美好。
「AND」表達無的演繹、未知部分的想像、好奇,
及串連彼此黏著劑之意涵。
寫在前面: 全館禁止拍照攝影,文中圖片皆編輯自導覽手冊。
設計大展的前五個展,都是借松山菸廠的倉庫來展出,
雖然排隊人潮相當洶湧,不過因為有控管人數,
耗時還是耗時,倒也不至於枯站,
參觀時也不會太覺得擁擠。
這次介紹的國際工藝設計展是位在五號倉庫,
和其他四個展一樣,進場時都會有工作人員做簡短的展覽簡介。
比較特殊的是,本展邀集各國設立專區,
因此各國專區都各配一個專屬工作人員,進入時一樣都會做簡介,
感覺頗像康是美門口的輪播廣告詞,
有心歸有心,其實是聽不太清的,
想要深入了解展品,建議還是搭配定時導覽比較實際。
國際工藝設計展的主辦單位,是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工藝並不只是大家以為的家具、用品而已,
廣泛來說,只要生活上有需要,因此而創造出來的,都是工藝。
工藝結合美學、技法後,就是展覽中所要呈現的工藝品。
主題「跨界AND共生」,跨界指的是跨領域、跨產業、跨文化,
共生是人、自然環境與產業達到三贏,
而AND分別指三個概念:Art、Nature、Design,
是本次展品共同要表現的元素。
整個展區分為自然共生區、設計共生區與文化共生區,
由藝藏團隊所設計,
其中自然共生區、設計共生區並稱為主題區,
佈展概念以竹為結構,
入口處高吊在天花板的細管,為「天降甘霖」,
象徵雨水從天空垂落而下。
下雨過後,往前蔓延,形成蜿蜒如河道的走道,
兩側參差不齊的細管則有如雨水沖刷出的台灣地形,
如河流、湖泊、平原、丘陵等,
滋潤了的大地上生長出秧苗,其上就是開花結果的工藝品。
展區內的細管有白有黃,
黃色是取竹子的原生色,象徵取諸自然,
白色則是結合現代工藝的美學。
主題區以洛可可鏡為界,前為自然共生區,後為設計共生區,
共30件作品,分別來自七個國家共同合作而出。
七個國家包括:日本、泰國、韓國、丹麥、美國、法國以及台灣,
共同打造出展區內的工藝品。
<自然共生區> 自然共生區由設計和自然做結合,
主要表達東方哲學有柔軟的身段及天人合一,
作品以當代工藝為主軸,
表達我們對環境友善,就可以達到美與環保雙贏的策略。
德國學者麥克.布朗嘉曾提出"綠色經濟設計提案",
也就是"從搖籃到搖籃"的原理,
即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最後回歸於自然,
形成一個良善的循環,
達到了簡樸直美愛地球的方式。
【曲竹三腳凳|台灣|設計:劉晨旭+工藝:陳高明】
本件作品看似一體成形的木頭,
實則用積層竹的方式,逐片壓榨堆疊而成,
作工極其精細漂亮。
【作繭計畫|台灣|設計:王俊隆+工藝:陳高明】
以竹架為結構,將蠶放置在竹架上,再讓他們吐絲,
就這樣一層層包覆,表達出編織希望的理念。
【PP518公牛椅|丹麥|Hans J. Wegner】
Hans設計家具時,總以耐用為主軸,
本作品椅背以動物裡的公牛形象為設計,
帶著強而有力以及充滿趣味的印象。
【竹凳Bambool|台灣|設計:周育潤+工藝:蘇素任】
本作品結合高腳椅,以竹編的方式一體成形,
上為竹編,下為竹管,精心打造而成,
呈現現代和傳統技法的結合。
曾獲2008年巴黎時尚家飾展「最令人心動的作品」,
足見其精緻細膩的作工。
【櫻竹藤腳凳|日本|森明宏】
以櫻木為主體,結合竹、藤所打造而成,
日本喜用最好的材質,打造出最有效率的家具,
這件作品正是其代表,
造型簡約,卻好坐而輕巧。
【自然精神"果籃"|泰國|Ms.Thitiporn Chanawangsa】
本作品主要用麻編織的方式製成,
設計概念來自水波倒影,加上禪的哲學,
創造出內外花紋不同的動態作品。
【砌磚計畫:磚碗|台灣|設計:王俊隆+工藝:陳培澤】
磚是台灣文化象徵之一,
本作品結合荷蘭砌磚的技巧,希望展現磚材的無限可能。
傳統認知裡,磚只用來做屋舍建材,
設計師則將他轉化為餐廚餐具,做出多功能的設計。
【蹤跡系列之琥珀色/黃玉色 綠色|美國|Helen Shirk】
本作品呼應大自然,顏色呈現由綠到黃,
恰合自然界自然的循環,
一旦破壞循環就再不能回到最初,
借此呼籲生態不能被破壞。
【洛可可計畫-廢鐵|台灣|設計:王俊隆+工藝:江承堯】
本作品技法使用強烈的誇張對比的手法,
遠看彷彿昆蟲複眼,華麗繁複,非常吸睛。
主體的鏡面部分使用機車後照鏡,
構件也大量使用機車零件,包括油箱、輪胎、大燈、手把等,
是因為台灣是機車密度最高的國家,
作品用機車廢件打造,做為工業和工藝的結合。
<設計共生區> 展區中的台灣作品,極大多數取自台灣Yii品牌,
Yii品牌代表台灣和國際的對話,
品牌名稱有三個意義:易:有容易、轉化之意,
藝:代表台灣的精湛工藝,意:代表台灣的原創設計。
三個中心思想則分別為:轉變-將當代設計轉化為傳統技藝,
尊重-屏除造成環境負擔的因子,融合-以人文自然之間的和諧為出發點,
表達品牌對產品品質的追求。
作品在國際間獲獎無數,包括曾獲「最令人心動的作品」的【竹凳】,
曾獲德國紅點設計獎的【竹光】,並曾在2010米蘭設計週中勇奪第一名,
今年2011年更獲得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2011年Brit Insurance 設計獎」
產品類最佳設計提名,佳評更勝往年,可說是設計界的台灣之光。
【爆竹-吊燈|台灣|設計:林桓民+工藝:葉基祥】
設計生動漂亮,以竹獨特的彈性韌性,
加上特別設計的極管燈具組,
取用春節點燃爆竹的習俗設計而成,
表達對台灣本土生活的重視。
【塑瓷-高腳杯|台灣|設計:吳孝儒+工藝:李存仁】
以高腳杯的現代技法和傳統的陶瓷做結合,
上頭的碗形取自台灣辦桌裡常見的免洗紅碗,
表現出免洗餐具和陶瓷的無限可能。
【線香|台灣|設計:何忠堂+工藝:陳高明】
台灣有優秀的製香產業,本作品結合視覺、觸覺、嗅覺,
呈現出不同層次的美感。
【蕾絲碗組|台灣|設計:徐景亨+工藝:李存仁】
本作品呈現東西方結合的詩意作品,
使用東方的刺繡和西方的蕾絲,做出技法的結合。
主要表達華人母親對女兒婚嫁的祝福,
傳達出溫馨貼心且細膩的用心。
【尖峰時刻Rush Hour|台灣|設計:廖柏晴+工藝:廖勝文】
RUSH HOUR壁掛燈和【洛可可計畫】剛好互做呼應,
全台人口2300萬,機車數量就高達1400萬,比率驚人。
本作靈感來自上下班尖峰時刻時,
機車大燈打過去所形成的台灣特有街景,
創造出豐富的光影層次。
【43|德國+台灣|設計:Konstantin Grcic+工藝:陳高明】
本作品用孟宗竹打造而成,是世界第一張竹製懸臂椅,
這張椅子之所以名為43,是因為它的原始設計由43條竹片構成。
是台灣竹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無論作品的曲線或實用性都極具可觀性。
【泡泡沙發|台灣|設計:周育潤+工藝:蘇素任】
使用竹編小球的單一元素,結合現代沙發的概念,
逐一重覆連結,結合傳統竹藝與現代技法,
屬於宣示型的作品,本身耐用度和承重力都不足。
【WAVE|巴西+台灣|
設計:Fernando and Humberto Campana+工藝:葉基祥、李瑞科、林建成】
作品利用竹特有的彈性,將竹桂管多次烤彎,
構成椅子連續多變的美麗曲線。
【鐵竹椅-禪椅|日本+台灣|設計:Nendo+工藝:邱錦緞】
看似傳統的竹編技法,卻是以傳統竹編技法編織鐵片,
呈現出冰冷和溫暖的結合。
【鑼鐘|台灣|設計:林宛珊.陳韻如+工藝:林烈旗】
本作品每整點以傳統敲鑼方式報時,
時刻表示方式也非阿拉伯數字的1234,而是中國的12生肖,
結合東方生肖和西方咕咕鐘的概念所設計的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