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資訊]
館名: 李梅樹紀念館 The Li Mei-shu Memorial Gallery
地點: 台北縣三峽鎮中華路四十三巷十號
電話: 02-26732333
開放時間: 星期六.日 10點~17點
交通方式:(以台北車站為起點)
台北車站->捷運板南線->新埔站2號出口->台北客運910往三峽->
安溪國小(李梅樹紀念館)
票價/拍攝: NT100/須經許可
官網: http://www.limeishu.org/introduction.htm
相簿: http://album.blog.yam.com/meiphoto&folder=7604685
延伸閱讀: 人間國寶梅樹先 http://www.geocities.jp/skytenky/1/index.html
[碎碎念]
對三峽來說,李梅樹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很多建設都看得到他的影子,
像是三峽橋,像是清水祖師廟,
就連三峽老街的地板雕飾,甚至是水溝鐵蓋,
上頭都是李梅樹的作品。
來三峽玩,當然不能錯過這樣和三峽息息相關的人物了,
而既然都來參觀了紀念館,
不順便去民權老街逛逛,就更是可惜。
李梅樹紀念館目前由他的子女經營,
介紹起作品來當然分外熱情,
尤其李梅樹老師很愛拿家人入畫,
看著這些畫裡的人物來介紹畫,
感覺更是有趣。
理論上這樣的創意作品不會准人拍攝,
導覽人員知道我是打算寫成blog,
立刻大方放行,並不忘讓我好好宣傳。
紀念館裡展出他的年表、求學時的檔案文件資料、個人文物、
相關紀念品、日治時代的手稿、鄉土教學教材、報導,
最重要的當然是他的畫作展示了。
畫作包含早期的玫瑰靜物、清水祖師廟草稿,
而以大幅油畫為主要展示內容,
看油畫很重視觀賞角度,
最佳觀賞角度為畫作對角線沿伸6倍的距離,
由左至右移動觀賞時,更能發現畫作的奧秘。
這是因為畫家使用了透視技法,
使得"遠近高低皆不同"。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他對人物對鄉土的熱愛,
繪製的作品不管風格,都很著重畫面呈現的情感氣氛。
他的人物化色彩豐富,以暖色系為主,
打光的中心點通常在畫作中央,
作畫之前會先想好構圖,
面孔也許並非畫作的重點,
但一定會強調人物的手勢,
用以輔助人物的情緒或是畫面的延伸,
有時也會利用流水、小徑等來拓展畫面。
人物畫或有學習西洋名畫,
如"裸女"、"黃昏"就是這樣的例子,
"裸女"右上的畫框,還框著畫作,
頗有畫中有畫的趣味;
黃昏則仿"拾穗"的構圖,用清一色的女性角色,
顯現出畫家對女性的喜愛。
李老師也喜歡透過畫面傳達生活百態,
像是1965年的作品"新裝",
以女性購物為構圖,既生動的紀錄了購物姿態,
也帶出了時代特色。
而"晴朗"和"溫暖"兩幅畫更可以看出畫家掌握眼神的功力,
兩幅畫的主角都是同一個人,是當時學員的女友。
晴朗較早,1977年完成,
倚靠於畫室裡的她,顯得朝氣蓬勃,
衣色背景鮮豔,眼神直視前方而朝上。
1979年完成的"溫暖",
則像是加了柔焦,衣色採光淺淡柔軟,
眼神也轉投向側方的遠處並朝下,
彷彿有所思有所望。
這是因為女主角這時已經生病,
心情和幾年前當然不同,
畫家很敏銳的透過姿態和眼神捕捉出這份差異。
這也許正是畫作和相機最大的差別,
相機可以忠實的傳遞畫面,
畫作卻能更賦予畫面生命力。
像這樣可以做對比的,還有"三峽春曉"和"生命"這兩幅,
這可以說是李梅樹的代表作,
1977年作的"生命",是應美商所請而繪贈,
構圖很容易讓人想起莫內的"日出",
利用較濃的色調,呈現破曉前的三峽,
更能襯托朝陽初升的朝氣。
1979年又以三峽橋為背景畫了"三峽春曉",
畫家在右下角添了洗衣婦,為畫面增加了活力和音效。
和今日的三峽橋拿來作對比,更是有趣。
至於李梅樹的雕塑作品,館內雖有展示部份樣本草稿,
但絕對還是要到清水祖師廟去看實際作品,
廟宇很多地方都是李梅樹的心血結晶。
清水祖師廟曾因發包給中國工人完成後續建築,
而被稱為"三峽傷心廟",
(http://www.geocities.jp/skytenky/1/soshi.html)
的確是有因此而糟蹋藝師們的心血,
但還是有些部分有保留下來,值得一觀。
(相簿: http://album.blog.yam.com/meiphoto&folder=6043088&page=3&limit=2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