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blog

留言版

2010年6月21日

[museum] 布政使司文物館-展示間

[參觀資訊]
館名: 布政使司文物館
地點: 台北市南海路53號(台北植物園)
開放時間: 二~日 9點至16點半
票價/拍攝: 免費/可,禁用閃光
導覽: 定時-10點、14點
_______預約-http://1420.tfri.gov.tw:8080/
交通方式:(以台北車站為起點)
台北車站->捷運新店或南勢角線->中正紀念堂站->捷運西門線->捷運小南門站3號出口->博愛路走到底->植物園->文物館

map
官網: http://tpbg.tfri.gov.tw/guide/guide_c.asp
相簿: http://album.blog.yam.com/meiphoto&folder=7588211

06頭門

[碎碎念]展示空間
到訪時由於大堂正值佈展期,不對外開放,
因此可以參觀的展間只到儀門之前,
共四個展間,包括:歷史源流一、歷史源流二、

建築導覽、考古探勘,
另外門口右側還有個放映室,定時播放簡介影片。

 

負責導覽的邱長陵先生很了解官署歷史,
介紹起來如數家珍,
讓我這個愛聽故事的人非常享受。
歷史源流一這個展區,包含:布政使司的歷史、派任始末、官署建置、
以及臺灣民主國的背景,
也就是從台灣布政使司的源流說起,
點出他在台灣歷史上的定位。

展品1

清治時期的台北城,範圍不出今日的中正區,
擠滿了官署建築,
但是此時經費不足,別說官署,連城牆都是仕紳捐款而築,
以小南門為例,就是由林家為方便行商而捐建的城門。
進入日治時期後,日本以各式理由清除清治的痕跡,
官署幾乎拆除殆盡,差點連城門也被拆光光,
西門拆掉後,幸得有識之士奔走爭取,得以留存。

42官署位置

光緒年間,台灣建省,清朝指派首任巡撫劉銘傳抵台,
劉銘傳為了管理庶務,設置布政使,是僅次於巡府的二品官,
相當於現在的行政院院長,負責全台的諸多公務。

行政架構
較特別的是,台灣布政使名字之前還冠了個福建,
這也表露出清朝看待台灣的曖昧之處,
既視為獨立,但又某種程度只當做是附屬雞肋,
台灣若落入真空時,得由福建布政使代管,
但台灣布政使和福建布政使官階卻又是平等的,
平時事務並不相干涉。
曾任台灣布政使的人共有七人,任期都相當短,
可以看出那段期間的政局飄搖不安。

直到1895年甲午戰後,清朝將台灣割日,
時任巡撫的唐景崧大為不忿,
宣布台灣獨立成台灣民主國,以藍地黃虎為旗,

43衙門易主 44台灣民主國郵票
布政使司衙門改為"籌防局",
但這政權要錢沒錢,要人沒人,
還得發行郵票募集軍費,軍力也只剩旗軍,
日軍登陸後當然不敵,
唐景崧敗逃福建,臺灣民主國也隨之瓦解,
布政使司衙門就此畫下句點。

接下來進入歷史源流二的展區,包括:
緣定植物園、由繁華落入蒼涼、官署建築、過去與現在,
也就是描述布政使步入歷史後的衙門沿革。

展品2

進入日治時期後,日軍以布政使司衙門為陸軍部,欽差行臺為總督府;
後來總督府落成,欽差行臺轉做學校使用,改稱"總督府舊廳舍"。
1932年日本擬在衙門原址改建台北公會堂,欽差行臺拆遷成三處,
目前只有植物園的部分有留存。
1945年日本撤離台灣,國民政府進駐,改由林業試驗所接管,
曾做為單身員工宿舍和林業陳列館,
1992年又由台北市政府接管,更名為"布政使司文物館",
雖是肯定其歷史價值,但市政府還是不知從何管理起,
2005年再度回到林業試驗所管理,
這才封館整修,恢復成舊有官署氣勢。

官署建築的部分前面一篇已經講過,不重複說明了,
意者請點閱http://letspet.blogspot.com/2010/06/museum.html。

至於過去與現在,講的是植物園的歷史定位,
日治時期,日本因為想發展大東亞共榮圈,
致力於培育南洋的熱帶植物,選於小南門外進行苗圃試驗,
稱為"台北苗圃",1921年正式更名為台北植物園,
並逐步增加劍道部、神社等設施,舉辦過不少大型展覽會。

建築導覽主要把重點擺在木構,包括:榫卯、建築特色、修護過程,

展品3
榫卯強調的是不須一枚鐵釘的接合方式,
凸出者為榫,凹入者為卯,兩相卡榫就成了緊密的木構技法,
從而衍生出魯班鎖的遊戲,展區示範了多種接合法,
可惜沒有體驗區可以玩玩魯班鎖,不然一定更有意思。

67魯班鎖 68各式魯班鎖
建築特色包含斗栱和磚瓦,
斗栱的木構件用來牽制和承托,有利於穩固整棟建築,
除了實用,造型和花飾上也極具特色。

展品4

木構和磚瓦在台灣這樣的氣候下,其實很不適用,73
維護起來事倍功半,更不要說是重建修復了。
文物館特地將整復的過程展示出來,
尤其是"披麻捉灰"這樣的工法可為代表。
為了避免木柱遭蟲蝕,要先在木料上披一層麻布,
圈住布料,即使受潮也不致走形,
然後在塗上一層灰泥,方便上漆,
漆容易斑駁凋落,因此上漆時要層層上色,
越富貴的人家,漆層越多。

 

最後則是考古探勘,
植物園所在地挖掘出史前遺址,稱之為"植物園文化",
為了知道年代,採用水力鑽探的方式將土壤取樣,

77植物圓鑽坑 84仿製復原壺罐
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2500~1800年前,
發現的文物多為碎陶器,以方格印紋厚陶為代表,
其中還發現厚紡輪,顯示曾有紡織行為,
後來還發現其他文化層,包括史前的訊塘埔、圓山、植物園、十三行文化,
以及清治、日治乃至於戰後的各階段文物。

展品5

陶器上或有印紋,早期是拿有紋路的東西直接往陶壺上印,
後期則發展出印紋陶拍,使得印紋更為整齊,印紋大致上如下。

85陶拍

86陶拍花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