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資訊]
名稱: LIFE:看見生活—經典人生攝影展
原名: To see Life... To see the world
展期: 即日起至2014/09/21 10點~18點
地點: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松山文創園區製菸工廠北向一樓
票價/拍攝/語音導覽: NT220/不可/NT100+證件(僅其中34件展品)
官網: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
官方FB: https://www.facebook.com/lifetaipeiexhibition
相簿: http://album.blog.yam.com/usemei&folder=10468587
本文展區: People/經典人生 文學+科學
[行前小提醒]
1. 屬於目前轉型到線上展示的LIFE雜誌經典照片精選輯,詳見 http://life.time.com/
2. 場內不能拍照,但出場時只要蓋手章,當天可重複進場。
3. 部分展區須透過APP互動,建議攜帶有上網功能的手機或平板電腦。
4. 八月底前,憑活動貼圖可享第二人NT110優惠,詳見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news.php?id=172613287
5. 展場內的說明屬於簡介,若想知道更多照片後的故事,建議購買圖錄或語音導覽,
特惠活動詳見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news.php?id=176313478
6. 現場專屬打卡區拍照上傳並打卡後,可向工作人員索取小禮物。
7. 官網上提供數位徵件的作品展以及各項優惠訊息,參觀前可上網確認。
{People}經典人生/主色:藍 隔板:黃
《文學》
【專題】底層人民
除了名聲赫赫的各界知名人物,展場也在柱子上貼有一個報導內文,
是LIFE知名攝影師Alfred Esienstaedt攝影,搭配內文的非裔貧民報導。
故事中的主人翁以絕望悲傷的眼神呈現,敘述自己從早到晚操勞,
冰箱裡卻總是沒有足夠的食物來養活孩子。
報導標題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What I want, what I am. What you force me to be, is what you are."
(我自己想要的,說明了我是怎樣的人。你逼我的,則說明了你是怎樣的人)
這些在社會底層討生活的人,可能被迫作出違法的事情,
並不是他們熱愛犯罪,就想刀口上舔血,常常是被生活逼到無路可走。
【照片】阿爾貝.卡謬/Loomis Dean
以"異鄉人"聞名的Albert Camus是1950年代的法國作家,
以筆尖對抗共產主義和納粹政權,希望透過文學,激發人們對不合理現象的反抗。
展場將他的照片陳列在柱子上,和底層人民的報導、詹姆斯狄恩擺在一起,相映成趣。
照片是由Loomis Dean攝於1955年,法國巴黎的出版社,
當時卡謬跑到辦公室外陽台上抽菸,往下望著熙攘的街道若有所思,
這個形象和他作品中表達的以存在主義為中心的思想,互相呼應。
(下圖取自google圖片,原址 http://ppt.cc/HBqk )
【照片】羅伯特.佛洛斯特/Howard Sochurek
1874年出生於舊金山的Robert Lee Frost,從20歲就開始寫詩,曾獲4次普立茲獎,
詩中擅長以質樸清新的文字,以大量隱喻的方式傳達出深刻思想,
常以自然景物的意象,來映襯孤獨、悲哀、寂寞的內心世界。
本張照片為攝影師Howard Sochure攝於1957年的英國牛津田原荒野,
照片中的羅伯特站在荒野中單手掩面,
和他作品常以枯葉傳達悲哀絕望的意象,頗能相映。
想知道更多照片背後的故事,請移駕LIFE照片線上藝廊,網址 http://ppt.cc/bXem
【照片】厄尼斯特.海明威
展區展出多張1950年代知名作家Ernest Hemingway的照片,並引用名言做為佈景。
以"老人與海"聞名的海明威,也用這個作品打動了LIFE雜誌,
為他開創整期以海明威小說為主題的大型企畫。
當時負責寫專欄的米契諾在韓國參與韓戰,東京特派記者還特地跑去南韓山區找他,
將海明威的原稿交給和海兵小隊同在前哨站的米契諾。
本處以Alfred Esienstaedt攝於1952年古巴的照片為代表,
照片裡的海明威眼神堅毅,又好像有點孤獨,
讓人想到他在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感言:"所謂寫作,是孤獨的人生。"
《電影》
【照片】亞佛列德.希區考克/Gjon Mili
知名的電影導演Sir Alfred Hitchcock,影視作品從1922~1976年,擅長驚悚懸疑片,
電影中常以無辜的中產階級男性,搭配金髮美女,後期以蒙太奇剪輯風格為主。
他擅於用懸而未決的方式來堆疊緊張感,被稱為驚悚大師,兼具娛樂和藝術性。
此處照片為攝影師Gjon Mili攝於1942年,美國好萊塢電影"辣手摧花"的拍攝現場。
Mili以多重曝光的方式,呈現希區考克轉動走位的樣子,非常逗趣。
(下圖取自google圖片,原址 http://ppt.cc/gYAi )
《科學》
【照片】艾伯特.愛因斯坦/Ralpf Morse
【語音導覽】#16(逐字稿,原版權屬於雅柏語音導覽所有)
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於德國,這位猶太裔的理論物理學家,和天才幾乎畫上等號。作為20世紀最重要
的科學家之一,他在1905年總共發表了光電效應、布朗運動、狹義相對論、質量和能量關係等四篇
論文,在物理學的四個不同領域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那一年因此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
雖然他是以質能方程式e=mc^最著名,但他所發現的光電效應貢獻更大,因此在1921年獲頒諾貝爾
物理學獎,也被譽為「現代物理學之父」,科學成就十分卓越。後來愛因斯坦受到納粹德國的迫害,
遷居美國,擔任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教授,1955年在普林斯頓病逝。
當他過世時,醫院外面擠滿了新聞記者,攝影師雷夫.摩爾斯放棄了混亂的現場,走進了愛因斯坦
研究室,拍下沒有主人的書桌,桌面依舊凌亂,彷彿這位諾貝爾得主才剛剛離開研究室。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愛因斯坦
[小記]
20世紀最舉足輕重的物理學家Albert Einstein,以相對論和對原子彈的研究聞名。
從小就對自然科學著迷的愛因斯坦,進入大學後選擇物理學領域,
27歲那年就發表包括相對論在內的4篇物理學論文,直至晚年仍持續研究,是個純粹的學者。
私底下的愛因斯坦性格和善謙遜,幽默卻又特立獨行,
在此展出的照片是攝影師Ralpf Morse攝於1955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愛因斯坦的研究室。
1955年,愛因斯坦因主動脈瘤,引發腦溢血過世,媒體為之轟動,擠到醫院去採訪,
Ralpf卻沒選擇這個兵家必爭之地,而是來到愛因斯坦的研究室,拍下主人離座後的空景。
愛因斯坦的研究室到處堆著研究文件,黑板上寫著各種公式,
好像主人只是暫時走開,下一刻就會回到桌子前面埋頭研究的樣子,
有種"賢者已遠去,典型在夙昔"的味道。
===其他展區 下回待續===
次回預告: Moments 歷史一瞬
您好, "What I want, what I am. What you force me to be, is what you are." 的圖文出自Gordon Parks
回覆刪除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50wEAAAAMBAJ&lpg=PA48&ots=Z-PeFk7Lnw&dq=Gordon%20Parks%20what%20you%20force%20me%20to%20be%20Is%20what%20you%20are&hl=zh-TW&pg=PA48#v=onepage&q=Gordon%20Parks%20what%20you%20force%20me%20to%20be%20Is%20what%20you%20are&f=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