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blog

留言版

2014年8月25日

[show] LIFE展@松菸 政哲+運動

[展覽資訊]
名稱: LIFE:看見生活—經典人生攝影展
原名: To see Life... To see the world
展期: 即日起至2014/09/21 10點~18點
地點: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松山文創園區製菸工廠北向一樓
票價/拍攝/語音導覽: NT220/不可/NT100+證件(僅其中34件展品)
官網: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
官方FB: https://www.facebook.com/lifetaipeiexhibition
相簿: http://album.blog.yam.com/usemei&folder=10468587
本文展區: People/經典人生 政哲界+運動界h-016

[行前小提醒]
1. 屬於目前轉型到線上展示的LIFE雜誌經典照片精選輯,詳見 http://life.time.com/

2. 場內不能拍照,但出場時只要蓋手章,當天可重複進場。

3. 部分展區須透過APP互動,建議攜帶有上網功能的手機或平板電腦。

4. 八月底前,憑活動貼圖可享第二人NT110優惠,詳見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news.php?id=172613287

5. 展場內的說明屬於簡介,若想知道更多照片後的故事,建議購買圖錄或語音導覽,
特惠活動詳見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news.php?id=176313478

6. 現場專屬打卡區拍照上傳並打卡後,可向工作人員索取小禮物。

7. 官網上提供數位徵件的作品展以及各項優惠訊息,參觀前可上網確認。

{People}經典人生/主色:藍 隔板:黃
本區大致上以兩兩相對的組合來凸顯彼此,牆柱或壁面上寫有名言、照片或報導內頁,
不但讓人物形象更鮮明,也會發現原來看似無交集或是勢不兩立的人,其實有某些關連性。
我將展區概分為6小區:政哲界、運動界、藝術界、演藝圈、文科界、第一夫人等,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攝影師鏡頭下的他們,呈現出什麼樣的面貌。01map

《政哲界》
【照片】邱吉爾專區 & 希特勒專區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邱吉爾 / http://zh.wikipedia.org/wiki/希特勒

以英國首相邱吉爾和德國元首希特勒針鋒相對的名言為開頭,
展出這兩位在二戰歷史上,舉足輕重的政界人物。
展場內多張邱吉爾的照片中,這張比著YA的半身照最讓我印象深刻,
光看的話可能覺得裝可愛,其實是代表勝利的得意笑容,
由Alfred Eisenstaedt攝於1951年的英國,此時二戰已經結束,
作為戰勝國之一的邱吉爾,想必心底很是滿意。h-020

而希特勒的照片則強調面部表情,這個聲名赫赫的納粹元首,
有強烈的民族優越意識,擅長演說來煽動從眾,二戰時主張種族淨化政策,
在集中營中,屠殺大量猶太人及其他被認定為劣化德國血統的人們。
展區這張照片,攝影師和年代均不詳,但推斷應該在二戰前的1932年左右。h-021

這兩個生死之敵之所以並肩展示,是因為其實他們同樣都是相當專制強悍的人,
對於目標有必將達到的實行力,不受周遭批評影響,一意而行。
在私生活上,他們也都同樣熱愛繪畫,很有藝術細胞,
具有相似人格特質的兩個人,命運上卻大相逕庭,讓人不勝唏噓。


【照片】切.格瓦拉/Joseph Scherschel
《語音導覽》#2(逐字稿,版權屬於雅柏語音導覽所有)
切.格瓦拉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浪漫革命英雄,出生於阿根廷。大學就讀醫學系時,跟好友騎著
摩托車從家鄉布宜諾艾利斯出發,遊遍南美大陸。他在旅行中目睹因為階級差異所造成的人民苦難
,便立志要用革命來改變這個世界。
他在參與古巴革命勝利後,曾擔任古巴政府高級領導人,後來辭去職務,轉到第三世界國家領導游擊
隊進行反帝國主義運動。39歲時,在玻利維亞被殺身亡。
他是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家、醫生、作家、游擊隊長、軍事理論家、和國際政治家,象徵著叛逆、理想
、熱情的反主流文化。他的肖像被大量複製在T-shirt、海報等商品上,至今歷久不衰。
在這張照片裡,他受傷的左手吊著三角巾,頭戴貝雷帽,抽著雪茄,正揮動手勢跟旁邊的人說話,
形象鮮明生動。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格瓦拉

【照片】聖雄甘地/Margaret Bourke-White
《語音導覽》#3(逐字稿,版權屬於雅柏語音導覽所有)
甘地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印度聖雄和民族運動領袖,出生在印度教家庭。曾留學英國學習法律,後來到
南非工作,目睹印度移民被剝奪公民的自由和政治權利,開始抗議活動,反對不合理的法律和種族
歧視。1915年回印度後,成為國大黨領袖,倡導公民以不服從、不合作和絕食抗議等非暴力政治方式
,抵抗英國的殖民統治,推動印度獨立。
他認為印度人應該穿土布,鼓勵大家親手紡織衣服,拒穿英國成衣。1947年,印度獨立,甘地卻在
隔年遭到狂熱的印度教徒槍殺死亡。
1946年,一位女性戰地記者瑪格麗特.博克懷特拍攝這張照片之前,甘地的隨從要求她先要學習使用
紡車,而且為怕強光干擾甘地,限制她只能用三只閃光燈。照片中,甘地坐在紡車的旁邊,安靜的
閱讀著。紡車象徵著印度自給自足,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也讓這張照片清晰的傳達出印度獨立運動
的和平精神。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甘地

[小記]
甘地和格瓦拉分別是印度和阿根廷人,一個以"非暴力不合作"聞名,一個以持槍奮戰來革命,
形象大相逕庭的兩人,卻在展區中被相提並論。
這是因為這兩個人都因為看見不公平,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方式去推動改變,
甘地使用不服從的方式對抗英國殖民,格瓦拉則採取領導游擊的方式進行反帝國主義,
一柔一剛的兩個人,最後同樣死於槍殺,相當諷刺。

甘地的這張照片由LIFE雜誌少數的女性攝影師Margaret攝於1946年的印度普納市,
照片傳遞出一種寧定卻充滿力量的聖潔氣氛。
不過其實這張照片拍之前可是被加了多重限制,因為甘地當天禁言,又不喜歡強光,
又想要和象徵印度獨立精神的紡車一起入鏡,
所以攝影師心理壓力頗大,大概因為不習慣被要求只能帶三個閃光燈泡進去拍,
一連操作三次才終於成功拍下這張經典照片。l-022

格瓦拉的照片則很有他的個人特質,掛著三角巾,叼著雪茄,一副很man的樣子入鏡,
由攝影師Joseph Scherschel攝於1959年的古巴哈瓦那。
照片理的格瓦拉笑容滿面的和鏡頭外的人聊得很開心,甚至還比手畫腳起來,
腕間隱約可以看到閃亮亮的名錶,活脫脫一個軍閥的形象,
我們不難想像他在游擊隊中一定相當具有領袖魅力,勇於出生入死,只為改變一切的苦難。h-008


【照片】蔣介石專區、愛德溫.鮑威爾.哈伯、馬丁路德專區
LIFE雜誌也拍攝過台灣人熟知的人事物,如蔣介石就是其中之一。
展區中展示他和孫子的對弈、和老婆攜手而行等家居照片,
揭露他政治形象底下的溫情面貌,老實說,和我印象中的蔣公還真是差很大。
(下圖取自google圖片 原址: http://ppt.cc/XJO7 )00

哈伯是知名的天文學家,有一款天文望遠鏡還以他為名,
照片中的哈伯正在天文台上透過天文望遠鏡觀察星象,形成哈伯看哈伯的有趣畫面。
想看大尺寸的照片,或是知道更多照片背後的故事,請移駕LIFE線上照片藝廊。
http://life.time.com/culture/edwin-hubble-portrait-of-a-genius-at-work-1937/#101

馬丁路德專區則用名言、報導內頁等方式來介紹,
馬丁.路德.金恩是倡導非裔基本人權的知名人物,本身也是非裔,
以"I have a dream"的知名演說聞名,希望能實現各色人種和平且平等共存的未來,
和甘地相似,主要採取非暴力的公民抗爭手段,最終死於一名白人的暗殺。
下圖由攝影師Grey Villet攝於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h-003


【照片】阿爾伯特.史懷哲/W. Euerne Smith
《語音導覽》#4(逐字稿,版權屬於雅柏語音導覽所有)
史懷哲出生於德國,是位擁有哲學、神學、醫學、音樂四個博士學位的才子,更是20世紀人道主義的
最佳典範,尊重生命是他不變的信念。
年輕時,他立志要在30歲以後把個人奉獻給全人類,他從38歲到90歲臨死前,在非洲行醫53年,治療
病人,建設醫院,連管理行政都親力親為。甚至到歐洲演奏管風琴、寫書和演講,為醫院募款。75歲
時,為了替醫院募款而到美國演講,當時治療痲瘋病的藥證實有效,他更遠渡重洋,大量訂購這種
新藥,回到非洲治療痲瘋病人。
史懷哲一生無私奉獻,被尊稱為「非洲之父」,獲頒1952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感動與啟發無數人追隨
他到非洲和貧窮國家,奉獻自己。
1954年,史懷哲在非洲加彭建設醫院時,被拍下這張照片。眼神慈悲而堅毅,令人動容。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阿爾伯特·史懷哲

【照片】查理.卓別林
卓別林是默劇電影時期的知名喜劇演員,展場展出他一系列的舞台照,
卻不是經典的紳士造型,而是更像丑角,突顯他既歡樂又灰暗的兩面性。
展場引用他的名言:"人生遠看是場喜劇,近看是場悲劇。"
"不幸的話人生會嘲笑你,幸福的話人生會對你微笑。"
讓我頗有觸動,很多時候真的就是因為太近看自己所失去的,所缺少的,才導致悲痛欲絕,
如果把視野放寬到"上帝視線",大概就會覺得這也不過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幕。

下圖為攝影師W. Eudene Smith攝於1952年,美國電影”舞台春秋”中的一幕。
照片中右方的卓別林把槍桿子變身水槍,從耳朵內噴出水柱射向滿臉憤怒的警察,
飾演警察的可是卓別林的兒子Charlie Chaplin Jr.,凸顯出他反戰,調戲強權的人格特質。
(下圖取自google圖片 原址 http://ppt.cc/xGpG )02

展場將這位喜劇巨匠和終生致力非洲醫療的史懷哲並肩展示,
這是因為他們都為人類帶來巨大的美好影響,卻也因為名氣而不被人們真正理解。
史懷哲的照片在展場中除了人像外,攝影師還為鞋子拍了張特寫,
將他為非洲摩頂放踵的精神表露無遺。
拍照時攝影師老是要中斷等待史懷哲從忙碌的醫療事務中抽身,
不只專訪,還替他拍下數百張照片,在此展示的則是
攝影師W. Euerne Smith攝於1954年的非洲加彭蘭巴雷的醫院內,憂愁著百廢待舉的模樣。l-023


《運動界》
【照片】拳王阿里/Bob Gomal
《語音導覽》#5(逐字稿,版權屬於雅柏語音導覽所有)
拳王阿里,原名小卡修斯·馬塞勒斯·克萊,1942年出生於美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拳擊手,也是20
世紀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他的拳擊生涯在高中時期就嶄露頭角,轉入職業拳賽之後,以與眾不同的
比賽風格、完美的戰績和不斷的自我讚美的個性特質而聲名大噪。
1966年到1967年間,他獲得七次衛冕,戰績十分輝煌。後來,他因為信奉伊斯蘭教而改名為穆罕默德
.阿里,也曾經因為在越戰期間拒絕服兵役而引起爭議。阿里非常自負,拳賽時以驚人的反應速度,
和手臂伸展的驚人長度,讓他成為重量級拳擊選手中的佼佼者。
阿里曾經到百老匯欣賞"拳王奮鬥史"這齣戲,內容描述傳奇拳擊手傑克.強森的故事。照片裡的阿里
站在廣告牌前說,"這是我的故事。拿掉跨種族戀情的部分,我就是傑克.強森的翻版。"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穆罕默德·阿里

【照片】Joe Frazier 喬.弗雷澤
以"第一位打敗阿里的拳擊手"聞名,也是自負過剩的阿里唯一承認不想再交手的強敵。
他其實只勝過這麼一場,後來就沒再贏過阿里,不過仍是1970年代重量級拳擊的代表性拳手。
他和阿里的關係相當惡劣,阿里總是用盡各種骯髒話挑釁弗雷澤,彼此互看不順眼,
直到晚年,弗雷澤身體狀況不佳,彼此關係才緩和,阿里公開表示支持並為弗雷澤祈禱,
弗雷澤則表示已經對阿里過去的惡言挑釁釋懷。
下圖是攝影師John Shrearer攝於1971年的美國賓州,是展區中弗雷澤一系列照片之一,
照片左方的阿里隔著玻璃大做鬼臉,正在試圖激怒弗雷澤,
右方的弗雷澤披著毛巾,單手握拳,眼神憤怒,一付壓抑自己不要衝過去痛扁阿里的樣子。
想看更大的圖示,或是知道更多照片後的故事,請移駕LIFE線上照片藝廊 http://ppt.cc/Czzi03

阿里則是天才型的拳擊手,個性自負,曾經自誇比拳擊本身還偉大,爭議性十足。
展場中除了一系列照片,也搭配報導內頁、封面等作了阿里的個人專區。
在此以攝影師Bob Gomal攝於1968年的美國紐約百老匯廣告牌前的照片來代表,
廣告牌上寫的是"拳王奮鬥史"的英文片名THE GREAT WHITE HOPE,描述拳手傑克強森的故事,
阿里單手擊向攝影機,擺出拳擊動作,做出"我就是傑克強森的翻版"的自豪宣言。l-024


【照片】楊傳廣與拉福.強森
除了國外的運動健將,LIFE雜誌當然也不會錯過曾經拿過奧運十項銀牌的台灣代表-楊傳廣。
展區展出楊傳廣的一系列照片,和他與好友Rafer Johnson相扶持的動人友誼。
此處以攝影師Mark Kauffman攝於1960年的羅馬奧運十項全能競賽的照片來代表,
楊傳廣出生於1933年,是台灣馬蘭部落的阿美族人,在UCLA念書時和Rafer Johnson成為摯友。
1960年,他們同時參加羅馬奧運會十項全能的比賽,最後一項1500公尺競賽時,兩人不相上下,
抵達終點後,Johnson累倒,楊傳廣立刻伸手扶持,成為鎂光燈捕捉焦點,
還有人因此高喊"給他們兩人都拿金牌吧!"
不過楊傳廣因為鉛球項目表現不佳,輸給強森,僅得銀牌。
(下圖取自google圖片,原址 http://ppt.cc/7t8o )04

 

【照片】米奇.曼托 & 丹尼.麥可連恩
當全壘打王遇上勝投連連的王牌投手,是誰勝出一籌?
最會打的遇上最會投的這場精采對決,發生在1968年紐約洋基隊V.S.底特律老虎隊,
當時底特律具有主場優勢,勝率又較高,擠到球場來看球的,
卻都是趕在全壘打王Mickey Charles Mantle退休前,來看他擊球英姿的球迷們。
主投的丹尼狀況正好,連續七局未失分,卻為了表達對曼托的敬意,投了直球給他,
一開始曼托以為這是騙局,連投兩次後才確信,放手揮出全壘打,頓時不但全場鼓掌,
連投手都脫掉手套鼓掌向曼托致敬。
展場展出他們兩人的一系列照片,此處以John Dominis攝於1965/7/25的球場花絮照作代表,
照片中的曼托因為被三振,丟下頭盔往旁邊一扔,滿臉懊惱。
想看更多照片後的故事,請移駕LIFE照片線上藝廊。http://ppt.cc/BXX5035


===其他展區 下回待續===
次回預告: People經典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