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醒]
1. 本文為泰迪熊特展台北場,展期已結束,台中場展期至2014/10/12,詳洽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JejuTBM
2. 屬於泰迪熊玩偶的跨界藝術展,主打將泰迪熊與名畫、雕塑、名人、現代藝術等融合。
3. 展區中有3D畫作的部份,建議兩人以上同行以方便取鏡。
4. 本展覽的泰迪熊幾乎都在櫥櫃中當展示品,若想更近距離接觸,可參考淡水泰迪熊博物館。
網址 http://www.teddy-bear.com.tw/chhtml/messagedetail.asp?mid=88
5. 本文展區:泰迪熊大廳(畫作部分)
相簿網址 http://album.blog.yam.com/usemei&folder=10454143
{ART BEAR HALL}藝術熊大廳
【展品】The scream《吶喊》
愛德華.孟克/1893/油畫、蛋彩、粉蠟筆,卡紙板/91 x 73.5 公分
《吶喊》是愛德華.孟克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也是藝術史上備受推崇的作品之一。一名頂上無毛、
表情驚恐的人物,站在橘黃色天空底下的大橋上,《吶喊》從當時就象徵想像力的極致發揮。
《吶喊》原本是孟克為了《生命的飾帶》系列發想的作品,這系列的內容藉由關注愛情、憤怒及死亡
,闡述當代生活的演進。孟克特別擅長處理情緒表達及人際關係的呈現。提到1890年代國際上象徵
主義的演進絕不能不提孟克,他更被視為20世紀表現主義的先驅。
[延伸閱讀]
愛德華·孟克@wiki http://zh.wikipedia.org/wiki/愛德華·孟克
吶喊@wiki http://zh.wikipedia.org/wiki/吶喊_(繪畫)
[小記]
你可能不知道這幅作品和作者的名字,但你對他一定有印象,
被各種惡搞、各種套用到快變老哽的"吶喊",在泰迪熊特展上也逃不過被置入的命運。
本作直接套用孟克的漩渦式糾葛背景,將主角抽換成大叫中的泰迪熊,
沒了原作驚恐的味道,倒是多了幾分裝可愛的感覺。
【展品】The Fifer《吹笛子的少年》
愛德華.馬奈/1866/油畫,帆布/161x97公分
馬奈的當代表現
一名小男童頭戴警帽,穿著紅色長褲,站在為紅的灰色土地上。面朝前方的他吹著橫笛。這幅畫作裡
的陰影只出現在手部和腳部,凸顯了背景為單一色系的主角。1866年遭到沙龍評委們拒絕的這幅作品
,卻是激起埃米爾.左拉(Emile Zola)對馬奈濃厚興趣的作品之一。左拉在報紙上為馬奈抱不平:
「要用簡易的筆觸畫出具有如此美感的作品是非常不容易的!」
愛德華.馬奈(1832-1883)
馬奈是出生於巴黎的法國畫家。
由於父親不准他成為畫家,馬奈在17歲時以船員身份前往南非,不過他未能考上海軍學校,因此他
改變志向,希望能成為畫家。
馬奈的繪畫風格頗具早期羅浮宮裡的西班牙畫作之樣貌。他向畫廊毛遂自薦許多作品,雖都未能如願
展出,卻吸引了高蒂耶和波特萊爾的關注;儘管1863年的《草地上的午餐》、1865年的《奧林匹克》
受到藝術界的批判,馬奈著重色彩亮度的創新風格卻影響其後包括畢沙羅、莫內的許多年輕藝術家,
掀起了印象派繪畫風格的新運動,本人卻從未參與其中,仍舊持續向沙龍推薦自己的畫作。
馬奈取材自巴黎的居民生活,以其整齊細膩的風格創作出具現代感的作品。
[延伸閱讀]
愛德華·馬奈@wiki http://zh.wikipedia.org/wiki/愛德華·馬奈
[小記]
這區的作品呈現有點像畫廊的形式,走廊兩邊掛著被泰迪熊亂入的名作,
配上中英對譯的原作簡介,作品大致上都向原作致敬,除了置入泰迪熊外,幾乎忠於原作。
本作則以半立體的方式來呈現被泰迪熊亂入的"吹笛手",
作品中努力將絨毛玩偶做出五指分明的樣子,
並重現原作中的各項細節,包括樂器、服飾、排扣等。
【展品】Green Violinist《綠色的小提琴手》
馬克.夏卡爾/1923-19224/油畫,帆布/78 x 42 3/4英吋
更接近上帝的機會
在猶太俗諺裡,綠色的臉代表幸運獲是幸福,而在馬克.夏卡爾呈現的是對生命的樂觀。這幅畫旨在
說明人類透過音樂與舞蹈,有可能得以見到神。在夏卡爾家鄉舉辦的慶典上,小提琴是最重要的樂器
。這位綠色的小提琴家背對著自己家鄉奮力演奏的模樣,似乎正與神相聚。
光是想像這幅畫作的內容,一定就給予夏卡爾莫大的祝福了吧。
馬克.夏卡爾(1887-1985)
馬克.夏卡爾生於俄羅斯的一個猶太家庭,生涯大多時間居住在法國。
夏卡爾沒有追逐任何1900年代的繪畫主義,他獨自發展出自己的藝術世界。常見於其畫作裡的幻想
世界帶有濃厚的超現實主義色彩;畫裡面的象徵物闡釋象徵主義的內涵;見於畫中的內在感受使其
具有表現主義的風格;立體派的特色出現在他畫中扭曲的角色身上。儘管面對這麼多評論與分析,
夏卡爾卻拒絕解釋或說明自己的畫作。透過夏卡爾的畫作,人們更加珍惜男女之間的愛情、對於生命
與死亡的祝福,以及關於家鄉的想望。
[延伸閱讀]
馬克·夏卡爾@wiki http://zh.wikipedia.org/wiki/馬克·夏卡爾
[小記]
面對夏卡爾這樣一個色彩大師,本幅作品直接拿原作的背景當底,
只把主角小提琴手抽換成半立體的綠色泰迪熊,拉著立體的小提琴。
原作中,主角帶著超現實的味道,抽換成泰迪熊之後就變成單純的歡樂,
就"傳達歡樂"這一點,倒還算是忠於原作的。
【展品】Portrait of Mada Primavesi《瑪丹.普利馬薇西肖像》
古斯塔夫.克林姆/1912/油畫,帆布/53x45公分
瑪丹.普利馬薇西是銀行家、企業家與「維也納工作室」贊助人——奧圖.普利馬薇西與演員游吉
尼雅.普利馬薇西的女兒,克林姆在1913年畫下這幅作品。畫作裡的馬丹肖像本身其實於1912便已
完成,克林姆屢次嘗試使用不同的裝飾圖樣繪製背景,最後決定改用其於世紀末會畫的肖像裡充滿
對比之風格。克林姆幾少創作傳統帆布畫作,他認為自己更像是壁畫畫家及裝飾藝術家。1900年至
1903年間,維也納大學聘雇克林姆繪製一系列的天花板壁畫,克林姆在這些作品裡使用許多媒材:
鐵器、玻璃和陶瓷。然而,在1905年時,克林姆否定自己從前創作的一切,改而創作時尚及珠寶設計
。正是克林姆提出「藝術不能被禁錮在學院、工作室和帆布上」的理念。
[延伸閱讀]
古斯塔夫·克林姆@wiki http://zh.wikipedia.org/wiki/古斯塔夫·克林姆
[小記]
本作將原作繁複的背景簡化成一片落英繽紛,主角瑪丹變成毛茸茸的泰迪熊,
露出毛手毛腳還要天真爛漫的樣子實在很為難泰迪熊。
胸前的原本是玫瑰花串,這裡則改成小泰迪熊花串,
我想應該是藉此表現可愛,而不是暗指獵人頭吧?
【展品】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I《艾蒂爾.布洛赫-鮑爾肖像二號》
古斯塔夫.克林姆/1912/油畫,帆布/109x120公分
古斯塔夫.克林姆於1912年繪製艾蒂爾.布洛赫-鮑爾肖像二號。
艾蒂爾.布洛赫-鮑爾是費迪南.布洛赫-鮑爾的妻子,也是一位富有的企業家,支持藝術、並且
資助克林姆的創作。
艾蒂爾是克林姆筆下唯一兩度作為模特兒的人;早先亦被克林姆便曾為其繪畫《艾蒂爾.布洛赫-
鮑爾肖像一號》。在納粹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追緝艾蒂爾前,這幅畫一質被掛在她的宅邸。
[小記]
和上幅一樣,將背景的小花抽換成小泰迪熊花束,
原作中的女主角透出一種憂慮和貴氣,抽換成泰迪熊之後變得純樸可愛,
不過泰迪熊偶還是盡力和原作一樣塗口紅、盤髮髻。
【展品】Girlfreinds《女友》
古斯塔夫.克林姆/1916-1917/油畫,帆布/100x78公分
古斯塔夫.克林姆是一位生來就俱有藝術天賦的奧地利畫家,他的作品因為表達強烈但優雅的感觀
體驗而受到大眾喜愛。
善於使用金色素材與新藝術風格裝飾的克林姆,創造了獨特的官能風格。他有名的作品包括《吻》
和《帶扇的女士》。
克林姆率領維也納分離派創作許多作品,他的藝術風格和充滿智慧的領導氣質在二十世紀的晚進享有
盛名。
[小記]
wiki上,這幅作品叫The Friends,不曉得是哪邊有了出入。
本作沿用原作龍鳳呈祥般的背景,將原本的小花抽換成小泰迪熊花束,
兩位女主角改成兩隻泰迪熊相偎依,
厲害的是,左邊的泰迪熊恰如其分的將原作中嫵媚的眼神和姿態重現出來。
【展品】Arearea《消遣》
保羅.高更/1892/油畫,帆布/75x94公分
印象派的崛起對於保羅.高更有深刻的影響,使他放棄成功的股票經紀人事業及家庭,轉而全心投入
藝術創作。
求知若渴的高更,創造了「綜合主義」風格,這種形式後來成為後印象派風格的一支,常以自然原始
的物件、大量簡化的元素,及鮮明的色塊象徵現代藝術創作的內容。
高更的作品散發遠離人群生活的渴望。
事實上,他在大溪地發明這種扁平簡明的形式、鮮明色彩,及難以抑制的野性,這些元素也是他最
為人熟知的創作風格。
[延伸閱讀]
保羅·高更@wiki http://zh.wikipedia.org/wiki/保羅·高更
[小記]
本作將原作的油畫風格轉成立體拼貼風,畫面中的人物都抽換成泰迪熊,
原作洋溢著濃烈的異國風,本作則顯得較為俏皮。
跨越藩籬的互動
凱斯.哈林的創作最明顯的特點便是其筆下人物不分性別、種族與年紀。透過屏除既有的歧視印象,
這位藝術家似乎極力追求作品裡的平等性。
然而,雖然畫中的人物外觀相當一致,他們卻也擁有自己的個性。
每個人物都被塗上不同的顏色。舞動人物的畫面看來相當注重人際間的交流與互動。
凱斯.哈林(1958-1990)
凱斯.哈林是深受1980年代紐約街頭文化影響的藝術家,同時也是社會運動分子。他最為人知的身份
是塗鴉藝術家,藉由次文化象徵的塗鴉藝術,他創造了繪畫的嶄新風格。簡單的線條、鮮明的色彩與
幽默風趣的肢體語言,使其作品在全球大受歡迎。不同於一般塗鴉作品只存在街頭及地鐵站,哈林
商業化自己的作品,使作品出現在衣服、玩具、廣告以及壁畫上。他以自己對於生命、死亡、愛、
戰爭與和平、種族和文化的觀點作為創作基底。哈林也曾為屏棄種族歧視、愛滋教育和同志人權發聲
。他試圖打破高貴藝術與常民藝術之間藩籬的作品至今仍受到全球的喜愛。
[延伸閱讀]
凱斯·哈林@wiki http://zh.wikipedia.org/wiki/凱斯·哈林
[小記]
喜歡畫看不出性別種族的簡筆畫人物的凱斯,風格很像現在正夯的圖文部落格作家們,
要重現這幅作品也就不那麼難,本作忠於原作的用了紅、藍、綠、粉、黃等五色泰迪熊,
不過因為原作姿勢上很是靈動,改用泰迪熊來呈現就顯得有說不出的彆扭。
【作品】Marie Antoinette and her Children《瑪麗皇后與其子》
伊莉莎白.露薏絲.維耶-勒布倫/1789/油畫,帆布/271x195公分
1787年由維耶-勒布倫繪製的女王肖像。目的是平息眾人對女王的不滿並強調女王母親的
形象。
1781年,皇太子路易.約瑟夫出生(以教父奧皇約瑟夫之名命名),其後1785年路易.夏爾與蘇菲.
海倫.碧雅翠絲也於次年相繼來到世上。歡樂氣氛因而繚繞整個皇室家族。然而,1789年蘇菲逝世,
法國國情也持續惡化。1786年路易十六援助美國獨立戰爭之舉重創法國長年的經濟困境,造成物價
飆漲。前年的作物欠收使得整個社會怨聲載道。
這些不滿直接指向皇室家族,特別是瑪麗皇后,大家稱她為媚惑路易十六的奧地利女人。瑪麗皇后
獨厚朋友卻大肆刪減宮廷宴樂次數的行為觸怒貴族,再加上其對於革命的阻撓使得不利於瑪麗皇后
的攻擊言論甚囂塵上,皇后的聲譽嚴重受損。
[延伸閱讀]
瑪麗皇后@wiki http://zh.wikipedia.org/wiki/玛丽·安托瓦内特
[小記]
好吧,這其實只是張平面輸出的海報,將原作的人物抽換成泰迪熊,
動作與背景細節雖然忠於原作,表情卻難以恰如其分。
老實說我不是很理解為何要在這擺上這幅巨大海報,
沒有什麼入畫合照的空間,也不是什麼舉世巨作,
更何況,畫中的主角瑪麗皇后後來還上了斷頭台…
====其餘作品 下回待續===
次回預告:藝術熊大廳(音樂盒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