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blog

留言版

2018年7月10日

[show] 鄭問大展全展品秀 1

_■寫在前面
1.特展場內一律不能拍照錄影,因此文中所引用的圖片,
 部分翻攝自圖錄,部分引用自網路,版權屬於原擁有者所有。
2.特展資訊詳見前文 千年一問鄭問故宮大展

_■本區平面圖

_■總說
鄭問是首位以漫畫家之姿前進故宮辦展的人
策展單位為了讓觀眾能更原汁原味 更近距離欣賞原作 不但取消警戒線
玻璃也特地採德國進口隱形玻璃,透光率達九成以上,可有效降低反光
畫框商請台灣百年工廠出品的實木框 再經新加坡兩道防蛀工法
各展區引導用的簡介看板 很好的總結了這個展區的重點和使用技法 絕對不可錯過
他的作品以扎實的繪畫技巧和不斷創新的冒險性格 不斷給讀者帶來新鮮感
從紙本到遊戲領域的影響力擴及日本香港和中國 代表台灣逆境成長的力量
鄭問強調作品本身的情感和寓意 畫工細密精緻 不時能讀出畫中彩蛋 就是鄭問作品的魅力所在

【年表】(引用自導覽手冊)
台灣漫畫界經歷戒嚴時期的大審查 沉寂了一段時間
1987解除戒嚴後 鄭問就在此時踏入漫畫創作的世界
本名鄭進文 仿楚辭天問取筆名為鄭問
1958年出生於桃園大溪 2017年因心肌梗塞過世,享壽58歲
畢業於復興美工雕塑組 曾任室內設計 插畫畫家等 但始終難以忘情漫畫創作
1984年在時報週刊連載處女作戰士黑豹 之後的作品也都屢獲好評 但他不滿足於此
1985年發表刺客列傳 開始用中國傳統水墨技法來渲染歷史人物
1991年被日本盛讚為亞洲至寶、天才、鬼才、異才
近20年來唯一非日籍者得到獲得日本漫畫家協會優秀賞
21世紀後轉向團體合作繪製模式 逐漸轉向遊戲設計

_■第一章 漫畫鄭問
【簡介】(截圖自DM)
華麗炫目的劍 當世無匹-漫畫鄭問
作品: 1985最後的決鬥 1986刺客列傳 1989阿鼻劍 2000大霹靂
簡介: 鄭問的角色臉部都極漂亮端莊又立體真實 是「麗」也是「利」 是仿若當世無匹的利劍

十二技法: 透視 分鏡
__◆透視-驚人的透視 挑戰空間感


鄭問驚人的透視力 可能來自他早期以繪製建築外觀圖維生的訓練
運用到場景設計就顯得更有震撼度 阿鼻劍一作中就有大量呈現

__◆分鏡-開發多元的分鏡


分鏡技巧可從格子大小、人物特寫遠景、高低視角來呈現
鄭問又開創乾濕 中西 虛實對比的分鏡法
為了達到他個人想達到的藝術效果 並讓讀者更能體會故事的情境氛圍
鄭問會靈活運動各種分鏡 甚至整幅留白來凸顯戲劇感

【展件】
__◆刺客列傳 1985   漫畫線上看
刺客列傳 作品中描繪5位史記刺客列傳中的人物:曹沐、豫讓、專諸、聶政和荊軻
作品以史記白話描述開頭 以史記原文結尾 致敬史記的意味濃厚
是他首部應用西畫技巧的水墨連環漫畫 也是被稱為水墨漫畫家的開始
畫面疏密對比強烈 且擅長製造景深 常用俯角和圓弧構圖
讓他的構圖充滿張力 用色則從瑰麗重彩轉入輕逸協調
鄭問 刺客列傳 序:
在碰到史記刺客列傳這題材時 卻發覺以往的表現技法 都不適合刺客列傳所需要的意境 用沾水筆來畫則太硬 用水彩又有點中國樂曲中用交響樂伴奏的不倫不類 因此停筆思考一段日子 直到交稿期限緊迫 突然有了一個靈感-為什麼不用中國技法來表現中國的故事?於是我開始拿起毛筆來描繪出心中的刺客形象 說來有趣 以往國畫課第一個打瞌睡的我竟然從頭拿起筆來作畫 到執筆作畫 我才體會到水墨獨特的味道實在難用其他畫材取代 也讓我確定了一點:水墨的可塑性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 水墨將成為連環漫畫的主流之一

◎刺客列傳-荊軻 37cm x 2cm 宣紙、墨、水彩 (截圖自精品商店官網)
刺客列傳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荊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這種悲壯的刺秦讓他的形象深植人心
司馬遷的史記文字雖鮮明 卻沒有繪出人物形象
鄭問於是用他最拿手的虛擬透視來表現這些歷史人物
本作採透視和景深技法 主角荊軻背對著站在畫面正中間 力道十足的指向烈焰沖天的遠方
前景為繁複的旗幟 面向虛化的背景 形成虛實對比的構圖 強化孤身一人面對百萬之師的悲壯感
這個技法是發揚小人書以白描線條為主的虛實對比 再將他運用得更極致 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

◎刺客列傳-聶政(2幅) 34cm x 28cm 宣紙、墨、水彩
同樣用了虛實對比的構圖 前虛後實 烘托出聶政一夫當關的武勇
千軍萬馬的氣勢反而用留白來烘托 此時期鄭問開始嘗試結合東方傳統水墨和西方寫實技法
最早試圖中西融合的是徐悲鴻 鄭問卻是首先將此技法運用到漫畫上的人

◎刺客列傳-豫讓 (截圖自大辣網路商店)

__◆最後的決鬥 1985(截圖自精品商店官網線上漫畫 )
這時期起 鄭問作品畫面顏色豐富亮麗而濃重 改採壓克力和廣告顏料 融入西方油畫厚彩技法
運鏡千變萬化 總能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 最大程度的烘托出情節氛圍
除單張彩頁外 展方也展出多幅漫畫彩稿 可以看出鄭問用色之大膽 運鏡之多元

◎最後的決鬥 39cm x 28.5cm 義大利水彩紙、壓克力顏料、廣告顏料
本作採倒三角構圖 相較穩固的三角構圖更添銳利感
畫中馬匹呈現騰躍的動作 這種角度幾乎沒有參考資料或實物來比對
鄭問利用在家中躺在地上與大狗玩耍的經驗 想像出馬匹騰躍的動感
手繪濃墨重彩的風格 讓中國故事有了西方油畫的戲劇感
一般漫畫要畫得真實 通常要有實物或參考照片 而此幅的角度顯然是鄭問虛擬想像
本作對虛擬空間和虛擬光線的掌握十分精確 他在馬匹後臀作出的局部明亮效果
是在水彩乾了之後 用硬筆毛沾清水洗去顏料來製造
更亮的地方就再加白色顏料 因此使用義大利水彩紙來承受這樣反覆的水洗和加色

◎最後的決鬥(X5) 39cm x 28.5cm 義大利水彩紙、壓克力顏料、廣告顏料
故事中決鬥的兩人不慎落入枯井 兩相對峙之際又來了頭老虎
為了突顯人虎一觸即發的緊繃感 鄭問大膽採用俯瞰角度

◎劍仙傳奇 35cm x 25cm 義大利水彩紙、廣告顏料 1985(翻攝於圖錄)
劍仙傳奇也是同時期作品 因此一併展出 衣擺下方暗色 其實是事後才補的
標誌性的倒三角構圖、肌理的表現、強烈對比色等 都帶有鄭問強烈的個人風格
此時期角色臉部仍偏傳統平面漫畫式畫法 但已經開始強調動態感

__◆大霹靂 2000 線上漫畫
鄭問這時與霹靂布袋戲合作 推出漫畫大霹靂 本區除單幅彩頁外
霹靂布袋戲還特地在本區展示相關人物戲偶 開場時還情義相挺演出了一段野台戲
當時他是首位台灣漫畫家前往香港與玉皇朝集團合作
開始從個人創作走向團體合作繪製 用港漫風格繪製台灣布袋戲故事


◎大霹靂創刊號 魔魁 37cm x 52cm 義大利水彩紙、壓克力顏料

◎大霹靂第四卷 傲笑紅塵 48cm x 35cm 義大利水彩紙、壓克力顏料
魔魁(左)用抽象表現渾沌的魔界 左側的魔魁形象卻肌理分明 色調濃重混亂 整體卻很協調
傲笑紅塵(右)則以白色濃彩勾勒出靈動的身形 再增添面孔與手部等細節 人物性格不言可喻

◎大霹靂創刊號 魔魁鬥三聖 36cm x 52cm 義大利水彩紙、壓克力顏料(翻攝自圖錄)
本作採爆炸性構圖 不同於一般以人物為主軸 再以周遭事物渲染的手法
鄭問是以構圖為先 用破壞主體來配合構圖
三聖變形的衣服是鄭問用手指和指甲畫出
右邊魔魁裙襬的粗糙感 則是用不沾水的顏料乾擦後所形成
採紅藍黃三原色 再用邊緣和背景的的中性顏色來平衡輕重 足見鄭問用色技巧之嫻熟
對比配色則運用在右上角的星球使用的桃紅和藍色

◎大霹靂創刊號 三教傳人迎戰魔魁 (引用自麻吉小兔網誌)

漫畫大霹靂是先有霹靂布袋戲角色原型戲偶
香港玉皇朝集團漫畫公司向霹靂取得授權後轉成紙本資料
而霹靂現又為鄭問大展 根據本作還原成戲偶
擺設位置也盡量致敬原作 這也是霹靂戲偶首次進入故宮展覽(引用自麻吉小兔網誌)


__◆阿鼻劍 1989(漫畫稿引用自線上漫畫)
鄭問和編劇馬利(郝明義筆名)合作的作品 作品帶有佛教意涵
靈感來自馬利對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興趣
展區展示兩部阿鼻劍的漫畫原稿 雖是黑白 但白色部分可是鄭問特意用廣告顏料塗白
本作最特別的地方 在於鄭問首次將功夫具象化 如用掌力透過銅鑼變成具體手掌、劍光破樹等
這個手法影響了後來不少武俠作品和電影 鄭問在香港期間 周星馳還曾特地前往致意
第二部人的臉部開始採用素描技法 較前作更為立體寫實 身體反而採寫意技法
如用毛筆一筆勾勒 就成了地獄使者非人類的形象
或將十八惡道的身體乾脆形成一個墨字 具體化他們的性格

◎阿鼻劍第一部尋覓 詭異的佈陣(X3) 36.4cm x 25.7cm 肯特紙、墨、廣告顏料

◎阿鼻劍第一部尋覓 異變突起(X3) 36.4cm x 25.7cm 肯特紙、墨、廣告顏料
本時期開始用肯特紙也就是影印紙來創作 紙質較宣紙厚實 沾水筆筆法爐火純青
本作人物形象較為嚴謹 但動態呈現很特別 採圓形螺旋狀席捲到前方主角
這個靈感是來自鄭問使用削鉛筆機時的木屑 用在這個鏡頭相當貼切

◎阿鼻劍第一部尋覓 何勿生之死 36.4cm x 25.7cm 肯特紙、墨、廣告顏料
用牙刷做出噴畫效果 也是鄭問在阿鼻劍中的新嘗試
本作畫有史飛虹出掌擊破牢房牆面的場景
牆面的砂質斑駁感 就是用這個手法做出

◎阿鼻劍第一部尋覓 阿鼻使者 36.4cm x 25.7cm 肯特紙、墨、廣告顏料

◎阿鼻劍第二部覺醒 痴之獄(下) 36.4cm x 25.7cm 肯特紙、墨、廣告顏料

◎阿鼻劍第二部覺醒(X3) 36.4cm x 25.7cm 肯特紙、墨、廣告顏料
本作可以明顯看出鄭問加入毛筆的寫意 狂放的勾勒出阿鼻使者和十八惡道飄忽的身形
卻又同時以精細的素描描繪出角色的臉部 這種虛實對比 碰撞出他獨特的華麗畫風

◎阿鼻劍 78cm x 59cm 義大利水彩紙、水彩(引用自活動贈送套卡)
本次特展主視覺 力士金剛站在主角何勿生身後 本作完全不打草稿
直接以水彩打底 再用筆沾水洗亮
要刻畫如此具象的人物 又要搭配非常高難度的透視技法 可見鄭問功力之強
鄭問先定主軸中心點 再畫圓 背景和盔甲都是同色系 這種情形要讓主體突顯就更費工
畫中鎧甲以圓形弧度轉移到何勿生身上 象徵佛護眾生的圓滿
這種聯想隱喻的畫技也是鄭問所創
本作用色協調 用黑白和褐色 製作出極具立體感的效果
何勿生眼珠下及力士右側的一抹藍色 和背景色為互補色
手握金剛杵 手部肌肉動態是用鄭問自己的姿態作藍本
使用早期港漫等常用的打網技法 並以素描方式刻畫頭部 仿若真人
再以抽象繪製身體 是他最經典的構圖-虛實對比

【各展區文章連結】
鄭問故宮大展總說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7/blog-post_9.html
第一章 漫畫鄭問  ←You Are Here!
第二章 藝術鄭問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7/show-2.html
第三章 遊戲鄭問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7/show-3.html
第四章 千年一問-序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7/show-4-1.html
第四章 千年一問-魏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7/show-4-2.html
第四章 千年一問-蜀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7/show-4-3.html
第四章 千年一問-吳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7/show-4-4.html
第五章 哲學鄭問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7/show-5.html
第六章 從鄭進文到鄭問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7/show-6.html
鄭問故宮大展補遺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8/show-ps.html

2 則留言:

  1. 你好,你的博客關於鄭問大展的文章及補遺真的很詳細,令我有回到展館的感覺

    回覆刪除
  2. 關於荊軻那一張圖,跟他人討論得出另一種看法。
    其實圖中的不是荊軻,是秦王,看頭冠有垂珠的。
    身傍秦旗飛場有氣吞天下染指鄰國之勢。

    回覆刪除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