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blog

留言版

2018年7月22日

[show] 愛因斯坦特展全展品秀-序曲

_■寫在前面
1.文字類展品展場禁拍,因此文中此類展品照片,均為引用,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2.語音導覽逐字稿引用自acoustiguide個人導覽機,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3.展覽資訊詳見 愛因斯坦特展 天才相對論

_■序曲
本展間以橙色為主視覺,兩側展板為弧形,呼應愛因斯坦的重力透鏡說。
展區中的許多展品都由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愛因斯坦檔案室首次出借給海外策展,
佈展過程中為了適應台灣溫度與濕度,先在箱子裡靜置兩天才開箱,
放進展櫃時為避免光照影響展品,都必須經過「測光儀」調整燈光,確保展品不受損。
還特別使用「水平儀」,讓展品的擺設座落最佳觀賞位置,
因此展櫃中的展品一律無法開放拍照,只要鏡頭對到,展場人員就會跑來關切,並希望你刪照。
大概是因為展場人員都忙著「監管」,感覺對展品不太有熱情,
當想從展場人員那邊得到更多訊息時,有種被潑冷水的感覺,
不過也可能是因為當時參觀剛好是中午用餐時間。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這個展覽剛好搭上國家地理雜誌首部自製影集「世紀天才」,
影集中描述了愛因斯坦的人生故事,大受好評,還贏得金球獎入圍,
因此展場中設置的放映室輪播影集的幾個精彩預告片段。
#國家地理雜誌/世紀天才(英文) http://channel.nationalgeographic.com/genius/

將愛因斯坦冠上「世紀天才」的美稱,不只因為他在物理領域提出的超前理論,
也因為即使百年後的現在,他的理論仍不斷被證實,
也因此TIME雜誌在1999年決定世紀風雲人物封面時,愛因斯坦在眾多名人中脫穎而出;
而2017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們-Rainer Weiss、Kip S. Thorne、Barry C. Barish,
也是為了表彰他們在預測愛因斯坦在理論中提到的重力波上的成就。

#愛因斯坦其實沒那麼神 http://pansci.asia/archives/95021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 物理雙月刊 http://pb.psroc.org.tw/catalog/index.php?keyword=愛因斯坦
2017年諾貝爾物理獎:重力波的探測
#Time雜誌世紀風雲人物封面 http://content.time.com/time/covers/asia/0,16641,19991231,00.html
 引用自 Time雜誌
引用自 Time雜誌
__◆紙牌塔
繼各國相對論封面後,又一個讓我莫名的展品,據說明小卡上描述,
應該是用以展現愛因斯坦過人的毅力與定下目標就一定完成的決斷力,
所以弄個一體成型的塑膠三角塔代表啥?
他的決斷力和毅力看似宏偉,其實只是塑料?
好歹也塗成撲克牌的花色圖樣,讓他看起來更像紙牌塔一點啊…
有心想要弄個愛因斯坦同款紙牌塔的夥伴們,可以參考網路教程。

#How to Build a Tower of Cards https://www.wikihow.com/Build-a-Tower-of-Cards
#How To Build A Tower Of Cards


__◆年代表
仿分子式架構呈現愛因斯坦的人生年表,對他而言意義重大的1905年還特地弄成星球狀,挺妙的。

[早年]1879-1901
1879.03.14 11:30 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烏爾姆Ulm
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家風開明,父母均為猶太人,這也是他後來在德國處境艱難的原因之一
【展品】愛因斯坦出生證明:後方展區有較大的出生文件,但不能拍照

1880 愛因斯坦一家搬到慕尼黑

【照片】1882 幼年的愛因斯坦
父親與其家族從事工程方面的事業 原本希望他能繼承,3歲時仍不愛講話
還曾被父母誤以為有語言障礙而去求醫,後來發現他是慣於先在腦海將想說的話想過一遍才開口,
因此並不擅長人際關係,偏愛物理學科

1885-1888 就讀慕尼黑天主教小學,在家接受猶太教教育
1888-1894 就讀慕尼黑盧伊波爾中學(Luitpold Gymnasium)

【照片】1893愛因斯坦14歲的照片

1894 父母移居義大利米蘭,愛因斯坦持續留在慕尼黑就讀,6個月後沒完成學業就前往米蘭與父母團聚
父母因經商移居米蘭 愛因斯坦獨自留在德國的盧伊波爾中學就學
當時德國的學校教育強調背誦 教學方式又較為專制 與愛因斯坦喜愛自由學習的性子相悖
因此還沒完成學業就找了個理由離開學校到義大利找父母
當時他有報考瑞士蘇黎世理工學院,但未考上,
一來因為他以16歲之齡提早報考18歲才能就讀的中學,
二來中學並未畢業,除理科外的基本學科沒能通過考試,但校長認為他很有潛力,
讓他先去瑞士把中學學業完成後再來報考

1895-1896 就讀瑞士阿勞的中學|放棄德國公民身分
住在瑞士老師的家裡 屬於愛因斯坦最嚮往的自由學風
【展件】1896 愛因斯坦在瑞士阿爾高州州立學校的畢業證書

1896-1900 就讀瑞士蘇黎世理工學院的數理師範學院
因他學習態度過於自由 畢業時連一封老師寫的推薦函都得不到
畢業兩年間遲遲找不到工作 只能打打零工兼兼家教

1901 在物理學報發表首篇科學論文,取得瑞士公民身分
1901-1902 在瑞士一些當地學校擔任代課老師

[發展]1902-1919
1902 和師院同學米勒娃‧馬里奇在匈牙利生下女兒列瑟|就任瑞士伯恩專利局三等技員
1903 和米勒娃在伯恩結婚|與本是家教學生的康拉德‧哈比希特、莫里斯‧索羅文共組奧林匹亞學院
信中最後一次提到女兒列瑟,後來列瑟情況不得而知
1904 在伯恩生下長子漢斯

【照片】1905 愛因斯坦於瑞士專利局照片

★1905 愛因斯坦的奇蹟之年:完成光量子論、布朗運動論、狹義相對論論文
【照片】愛因斯坦站在三角講桌

1906 獲蘇黎世大學博士學位|晉升瑞士專利局二等技員
1907 發現等效原理
1908 受聘伯恩大學講師
1909 受聘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辭去瑞士專利局的工作
1910 次子艾德華在蘇黎世出生

1911 預測光偏折現象
1912-1914 受聘為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
1914 與妻兒移居柏林|與米勒娃分居,米勒娃和兩個孩子回蘇黎世|簽署反戰的「告歐洲人民書」
【照片】愛德華,米勒娃,漢斯‧阿爾伯特於柏林的合照

1915 加入倡導和平的「新祖國聯盟」|完成廣義相對論的邏輯結構
1916 發表廣義相對論
1917 撰寫第一篇關於宇宙學的論文|受聘為柏林威廉大帝物理研究所所長
1917-1920 罹患肝病、胃潰瘍、黃疸,由堂姐埃爾莎照顧
1919 與米勒娃離婚,娶堂姊埃爾莎|庫爾特‧布魯門費爾德激發愛因斯坦對猶太復國主義的興趣
在西非和巴西的日全蝕期間觀察到光偏折現象
英國皇家學會和皇家天文學聯合會議宣布愛因斯坦的理論從觀測日全蝕得到證實
泰晤士報和紐約時報的頭條新聞引起轟動,愛因斯坦成為世界知名人物

[信仰]1920-1932
1920 以反猶太主義者為首在柏林發起反對廣義相對論的群眾集會|受聘為來登大學特聘客座教授
1921 在哈伊姆‧魏茲曼的陪同下首度訪美,為將來籌建希伯來大學募款|在普林斯頓大學講授相對論
【照片】愛因斯坦在維也納講學

【照片]愛因斯坦在美國為希伯來大學募款

1922 完成關於統一場論的首篇論文|訪問巴黎,促進法德關係正常化|加入國家智力合作委員會聯盟
赴日本和中國巡迴演講|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
【展品】愛因斯坦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章

1923 從日本訪問巴勒斯坦,在希伯來大學未來校址上舉行建校科學講座,成為首位特拉維夫榮譽市民
訪問西班牙|在瑞典哥特堡發表諾貝爾獲獎演說|編撰希伯來大學首部科學論文集


1924 設於德國波茨坦愛因斯坦塔內的愛因斯坦研究所開始運作
1925 赴南美訪問,在阿根廷、巴西和烏拉圭講學|加入希伯來大學理事會和學術委員會
1927 針對量子力學的基礎,與尼爾斯‧波爾展開激烈的辯論

1928 身體狀況一度惡化,診斷出心臟擴張
1930 積極參與和平主義運動
1930-1932 連續3個冬季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駐校學者,其餘均在柏林近郊加普斯的避暑別墅度過
1932 公開致信西格蒙德‧佛洛伊德,討論戰爭的本質
獲得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教職|離德赴美,不料此去不復返

[定居美國]1933-1955
1933 納粹掌權後,他聲明人權在德國受到尊重前不會回德|退出普魯士科學院,放棄德國公民身分
在比利時和英國牛津度過春季和夏季|將佛洛伊德的書信集結成書,出版《為什麼戰爭》
【照片】愛因斯坦於美國普林斯頓麥瑟街12號住居

1934 文集《我的世界觀》出版
1935 發表愛因斯坦-波多斯基-羅森(EPR)悖論
1936 第二任妻子埃爾莎去世

1938 出版與李奧波德‧英費爾德合著的《物理的演進》
1939 在著名的致美國總統羅斯福信上簽名,建議美國進行核武研究
1940 取得美國公民身分,並保留瑞士公民身分
1942 因有國安疑慮,未參與美國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1943 在美國海軍軍備局彈藥和炸藥處研發部擔任顧問

1944 1905狹義相對論論文的新手抄本在堪薩斯市以600萬元買出,收入全數用以支持美國軍事行動
1945 對歐洲猶太人大屠殺的規模感到震驚|對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感到震驚
1946 成為原子科學家緊急委員會的主委,目的在於軍備控制以及促進核能的和平利用
公開表示支持建立世界政府
1948 首任妻子米勒娃在蘇黎世去世|腹部主動脈發現動脈瘤
1949 發表自傳筆記
1950 簽署最後遺囑:指定希伯來大學為他個人文件最終收藏地|發表論文集《晚年文集》

1952 以色列總統魏茲曼去世後,受邀出任以色列總統
1953 公開支持受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調查的個人

1955 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警告核武威脅
動脈瘤破裂,4/18凌晨1:15逝於普林斯頓醫院,享年76歲|遺體火化後,骨灰灑在未公開的地點
【照片】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辦公室

愛因斯坦生性不喜歡別人把他神格化或偶像化,所以選擇低調的火化,
也不讓人知道他的最終歸處,免得老被瞻仰參觀,可惜他還是低估了人性的瘋狂一面,
在他死後,病理學家Thomas Stoltz Harvey解剖遺體並將其大腦切片封存,
還很"大方"的將眼睛送給其眼科醫師Henry Abrams,
所以他的眼睛和大腦現在就變成獵奇展品和研究樣品了,不得不說是種諷刺。
#維基百科/愛因斯坦的大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大脑

_■各展區文章連結
愛因斯坦特展總說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7/blog-post_22.html
愛因斯坦特展前導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7/show-a.html
愛因斯坦特展序曲  ←You Are Here!
展區1-早年生涯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7/show-1_22.html
展區2-揚名與發展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7/show-2_23.html
展區3-信仰與意識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7/show-3_24.html
展區4-信件與互動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7/show-4_26.html
展區4-音樂與餘生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7/show-4_27.html
展區5-榮譽與成就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7/show-5_27.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