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展區D突破-直達天際的探險先鋒
{展區}文物、月球登陸選項短片與火箭模型
===文物與短片===
*馮.布朗相關文物
[展件]德文信封(引用簡介)
有關佩內明德軍隊研究中心的德國信封,此中心主要生產V-2彈道飛彈
[文物]羅伯特.戈達德《火箭》(引用簡介)
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戈達德《火箭》一書是改變產業的先驅著作。第一個液體燃料火箭的發明者-戈達德被廣泛認為是當代火箭科學之父之一。
[展件]V-2彈道飛彈太空飛行的碎片(引用簡介)
雅凱語導#14
這些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使用致命火箭V-2的生銹金屬殼。其中,一位與研發火箭息息相關的人,就是德國科學家和工程師華納·馮·布朗。目前螢幕上就是他的相片。這些是V-2導彈太空飛行的原始碎片,修復後陳列於堪薩斯宇宙太空中心。
在二戰期間,他是佩內明德團隊的技術總監,這個團隊負責研發航空器和世界上第一個長程導彈飛彈V-2的發動機,它的名字是復仇武器。超過3000多顆V-2飛彈,對同盟國目標發射-目標大部分是倫敦和安特衛普-造成多達7000人死亡,並造成大面積的傷害。
V-2是世界上第一個長程彈道飛彈。德國於二戰之初進行開發,納粹宣傳此為因應德國遭受日益增多的同盟國轟炸的反擊武器。它主要用於倫敦、英國和比利時安特衛普的目標。在1944年9月至1945年3月間,德國人佈署了大約3,000顆V-2飛彈,估計殺害了7200名軍事人員和平民。不幸的是,更多的人是死於德國的集中營,並作為奴隸生產這些武器。主要的生產工作是在德國北部波羅的海海岸的佩內明德軍隊研究中心進行的。
開創性火箭工程師華納·馮·布朗帶領著開發V-2的德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學習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戈達德的液體燃料火箭實驗。戰爭結束後,華納·馮·布朗和團隊的其他成員向美國軍隊投降,並參與美國軍隊飛彈項目中,最後加入美國太空總署,NASA。
V-2彈道火箭是所有現代火箭的始祖,馮·布朗進而成為早期美國太空計畫的首席設計者。
》延伸: 維基百科/V-2火箭
[展件]V-2飛彈發動機轉換器
[展件]華納·馮·布朗的牛仔帽
[展件]華納·馮·布朗首日封
[展件]華納·馮·布朗《Start In Den Weltraum》(德文)
[展件]I Aim At The Stars(漫畫,改編自描述馮·布朗生平的美國電影)
[平板]月球登陸選項
雅凱語導#15
在1960年初期,許多火箭科學家都希望能研發出功能強大的太空船登陸月球,然後再重返地球,此一構想被稱為"直接進入軌道"。但科學家擔心這要花太長時間,才能研發出功能強大的火箭-因為目標是在十年內,送人類登陸月球。
另一個構想是"地球軌道會合"。兩個太空船各別發射,然後在軌道上會合對接,結合成月球載具繼續朝月球前進。就如同"直接進入軌道",整個太空船會降落月球,然後重返地球。地球軌道會合方案在美國太空總署比較受歡迎,因為它使用幾乎已開發成熟的火箭。
但是胡博特支持另一個更佳的解決方案:"月球軌道會合"。一個包含三個太空船的裝置,藉由一個功能強大的火箭發射進入軌道。其中一個是小的登月艙。一旦裝置環繞月球軌道飛行時,兩位太空人就會進入登月艙,將其分離然後操縱登陸地表。第三位船員會留在主艙裡,直到登月艙返回。然後拋棄登月艙,三個太空人會搭乘指揮艙返回地球。胡博特的構想並非首創:早在1923年,德國火箭先驅者赫爾曼.奧伯特就已概述此基本原理。但胡博特努力讓此成真。在經過諸多意見不合之後,他終於說服他的同事使用月球軌道會合-並且在1969年7月20號,阿波羅11號成功登陸月球。你可以觀看附近平板螢幕上的動畫,以了解抵達月球的三個構想。
》延伸: 月球登陸選項(網搜短片)
1.直接進入軌道
2.地球軌道會合
3.月球軌道會合(約翰.胡博特所倡)
===火箭模型===
*美國火箭到載人太空飛行的演變(引用簡介)
這些1:72比例模型呈現美國為了載人進入太空所作的火箭計畫的演變。這些模型說明了美國太空船在規模和強度上設計的發展,隨著技術和任務要求而演變,火箭變得更加強大。
[模型]V-2/A4飛彈-模型比例(1:72)
V-2是第一個使用液體燃料的長程彈道飛彈,是所有現代火箭的原型基礎。它是在二戰之初於德國開發的。V2/A4飛彈在發射升空時,會產生25噸(55,000磅)的推力,在最大速度時推力會增加到73公噸(161,000磅)。
[模型]水星-紅石3號發射載具-模型比例(1:72)
紅石號是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重新應用在太空計畫上。它是第一個發射美國衛星和搭載太空人的火箭。水星-紅石3號在發射升空時的推力是35公噸(77,000磅)。
》延伸: 維基百科/水星-紅石3號
[模型]水星-阿特拉斯號-模型比例(1:72)
阿特拉斯號是由美國人開發的第一個洲際彈道飛彈(ICBM)。與紅石號不同,阿特拉斯號有足夠動力能達到軌道速度,它成為第一個發送美國太空人進入環繞地球軌道上的火箭。水星-阿特拉斯號在發射升空時,會產生166公噸(366,000磅)的推力。
又譯水星-擎天神7號,1962/5/24搭載曙光7號飛行器升空,是水星計畫中第一次載人任務。
水星計畫取羅馬神話中的速度之神Mercury之名,由於飛船的小尺寸,被戲稱飛船是「穿」的,而不是「坐」的。
》延伸: 維基百科/水星-擎天神7號
[模型]雙子星泰坦二號飛彈-模型比例(1:72)
雙子星泰坦二號火箭由IBM製造,用來取代水星-阿特拉斯號,搭載酬載能力和射程更遠。雙子星太空計畫在其運行中,使用14個退役的泰坦二號火箭。雙子星泰坦二號火箭在發射升空時,會產生195公噸(430,000磅)的推力。
》延伸: wikipedia/Titan II GLV
[附圖]1965/8/21,泰坦二號載運雙子星5號,執行雙子星計畫第3次載人飛行任務
附近的平板上有一個展示泰坦二號的歷史照片,都是執行雙子星計畫時的發射照。
》延伸: 維基百科/雙子星計畫
[附圖]1966/6/3,泰坦二號載運雙子星9A號,執行雙子星計畫第7次載人飛行任務
[附圖]1966/9/12,泰坦二號載運雙子星11號,執行雙子星計畫第17次載人飛行任務
[模型]阿波羅神農1B號-模型比例(1:72)
神農系列的火箭是第一次從頭開始建造用於載人太空飛行。神農1B號搭載第一位阿波羅成員到太空(阿波羅7號)。在登月任務(阿波羅11-17號)後,它曾作為太空實驗室和阿波羅-聯盟號的發射載具。神農1B號使用RP-1煤油作為燃料以及液氧(LOX)作為氧化劑,在發射升空時,會產生73公噸(161,000磅)的推力,重量超過59公噸(130,000磅)。火箭直立時43公尺高(141英呎)。
》延伸: 維基百科/農神1B號運載火箭
[平板]神農5號+哥倫比亞號
[模型]阿波羅神農5號-模型比例(1:72)
阿波羅神農5號是歷史上最大成功的發射載具。神農5號直立時110.6公尺(英呎)高。五個巨大F-1發動機在火箭升空時,會產生3,467公噸(764.3萬磅)驚人的推力,使用RP-1煤油作為燃料和LOX作為氧化劑。加滿油後,重達2,950公噸(650萬磅)。神農5號作為所有登月任務的發射載具,透過阿波羅17號運送阿波羅8號的全體成員。
》延伸: 維基百科/農神5號運載火箭
[模型]太空運輸系統(STS)-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模型(1:72)
太空梭的軌道飛行器(OV),正是名稱為STS,是第一個可重複使用的軌道太空船。它的梭體是由一個含有液氫燃料和LOX氧化劑的可丟棄大型外部液體燃油箱(ET)以及一對含有過氯酸銨複合推進劑(APCP)的可回收固體燃料火箭助推器(SRB)所組成。STS在發射時的總推力約為3,080公噸(679萬磅)。
》延伸: 維基百科/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各展區文章連結】
前導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7/nasa.html
A啟程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7/nasaa.html
B探索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7/nasab.html
C狂熱
a.美國區年表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ca.html
b.蘇聯區年表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cb.html
c.美蘇領導人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cc.html
d.年表與周邊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cd.html
e.美蘇首位登空太空人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nasace.html
f.周邊與總統演說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cf.html
D突破
a.起源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da.html
b.先鋒者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db.html
c.文物、短片、模型 ←You Are Here
d.發動機、火箭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dd.html
E堅忍
a.太空衣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ea.html
b.個人化小物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eb.html
c.登月車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ec.html
d.登月艙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ed.html
F創新
a.水星任務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fa.html
b.雙子星任務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fb.html
c.阿波羅任務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fc.html
d.組件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fd.html
f.控制中心與太空實驗室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f.html
2a.對接與太空梭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f2a.html
2b.零件與哥倫比亞號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f2b.html
2c.哈伯天文望遠鏡與太空站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9/nasaf2c.html
G參與
a.福衛一號二號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ga.html
b.太空看台灣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gb.html
c.福衛三號五號七號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gc.html
d.太空垃圾、科技星空樹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gd.html
H體驗、商店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9/nasah.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