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blog

留言版

2016年7月9日

[展覽] 千古一帝特展/帝史首位

(展覽資訊詳見 千古一帝特展/楔子)

_■千古一帝-帝王史上的第一人 圖板
秦始皇是首位一統中原的帝王,他創造了中國史上第一個集權帝國,為中國疆域版圖奠定最初的基礎,並為史上稱帝的第一人。他的一生功過飽受爭議,有多項輝煌成就,也有多項為後世所批判之舉,他和他的地下兵馬俑軍團,締造出千古一帝的歷史傳奇。

秦始皇 圖板
秦始皇,生於西元前二五九年,於西元前二一0年第五次東巡時病死於沙丘。秦始皇13歲即位,即位時秦國國土已涵蓋大半個中國,經過一連串的軍事改革後,秦國正式成為軍事帝國,繼續向東推進,終於在始皇39歲那年完成了統一大業。

ANTENNNA AUDIO語導聽寫 #1 [QR碼for尋秦傳app]
這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是一位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留下重重腳印的人物-秦始皇。畫中的秦始皇是否與您想像中,那第一位統一全中國的始皇帝一樣,有著雄霸天下、不可一世的氣勢?銅鈴大眼,長耳飄眉,是否是您熟悉的帝王之相?
嬴政13歲以太子之姿繼承秦國王位時,迎接他的是統一的大好形勢,東周以來經過幾百年的大國滅小國、強國滅弱國,剩下齊、秦、趙、魏、燕、楚、韓等七個大國割據中原。秦國由於商鞅變法,開放土地私有和交易制度、獎勵農耕與紡織、廢除貴族世襲而改採軍功爵制等一連串的改革,讓秦國正式轉變為軍事帝國。到了嬴政即位時,秦國國土已涵蓋大半個中國,緊接著取得巴蜀,後方穩固,向東推進,既無後顧之憂,又有豐饒的物資保證,終於在他39歲那年,即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統一大業。
兩千多年後的1970年,陝西省臨潼區西楊村一次挖掘水井的行動,無意中揭開了這個二十世紀考古史上最驚人的發現—秦始皇的來世王國。經過四十多年來,孜孜不倦的挖掘研究,世界對於驪山秦陵有了更多的認識。
這次展覽是以二十一世紀的新思維與科技,探索秦始皇塵封千年的神秘宮殿,歡迎您與我們一起開啟一段跨越時空的千年之旅。想知道這次展覽的精彩內容,請按數字101再按綠色播放鍵。

秦始皇延伸語導 #101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是嬴政自13歲即位以來便開始為自己興建的陵墓。秦始皇陵墓總面積達50平方公里,包括壯觀的兵馬俑陪葬坑與秦始皇陵。自1974年發現並開始挖掘以來,已在世界各地巡迴展過無數次,台灣也曾在2000年及2006年展出秦始皇的地下軍團。然而為什麼在短短6年後,再次籌畫本次展覽呢?策展人考古學家何傳坤博士說:我們在台灣地區引進了我們叫文化創意世代,那我們這邊要想辦法利用這種祖先留下來的這些資產,到底有哪一些創意你可以利用來的話,再給這些兵馬俑另外的一個新的一個世代的意義上去。
於是這個利用高科技技術融合了動畫、多媒體、複製文物、互動學習裝置的展覽,於焉誕生,不再是過去冰冷的文物展,在地下沉睡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動起來、活起來,要告訴您秦始皇的生前與死後到底留下了什麼東西。正如策展人何博士所說:任何一個國家裡面的公民也好,你對於自己的根不了解的話,我想你活下來也沒有多大的意義了。

秦始皇13歲登基後,自認功績直追三皇五帝,因此各取一字,自稱皇帝,
始則是希望秦自他開始,皇朝可以延續百世,但實則只延續到秦二世就滅亡了。
展場中的秦始皇等比例公仔是依據後世彩繪圖所製,朝服為黑色,
和一般印象中皇帝都穿黃袍大相逕異,

這和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五德終始說"有關。
鄒衍主張各朝代都有自己的五行屬性,
朝代的更迭是因為後朝克前朝的屬性,才得以取而代之。
周屬於火德,因此取代的秦就被認為屬於水德,代表色為玄色,即黑色,
是秦人愛用顏色的排行榜冠軍,其次為綠色、白色。

秦始皇的一生 圖板
戰國中期時,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割據中原,秦始皇十三歲即位後在十餘年間逐步消滅其餘六國,自此之後中國的權力核心均集於統治者一人。他推動皇帝制、焚書坑儒、修築運河,統一文字與度量衡,奠定了中國的疆域版圖與社會發展的基本架構。

秦始皇的一生 短片
展區中常根據史實製播一段相關動畫短片來介紹,此處用動畫簡介秦始皇的一生。
其實我是滿崇拜秦始皇的,在他的手上,
不但統一了紛戰多年的六國,還建立了流傳千古的制度,
他如果只是一個刻薄寡恩、嚴刑峻罰的君主,我想秦不會展現出強盛自信的風采。

延伸: 維基百科/秦始皇
引用自導覽手冊 版權屬於原出版社所有

七國疆域圖 圖板

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 圖板
戰國時代的貨幣、度量衡或文字,都非常混亂,秦始皇採取統一的措施。將貨幣與度量衡統一,便立了各地商品交易與經濟交流,並將秦篆推行成為通用文字。統一兩車輪的間距,車軌距離相同,使得各車輛得以依前車的軌跡前進,在全國上下通行方便,建立了井然有序的制度。

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 短片
天下還沒統一前,六國各有其制度、文字和丈量標準,
始皇即位後,大刀闊斧的統一這些標準,奠定了後世基礎。
車同軌是指車輪統一成一個尺寸,以便修築馳道,
車輛行走後留下的痕跡也不至於因相異而翻車。
書同文是指將六國各自文字統一成秦篆,秦統一前使用較繁複的大篆,
統一後採李斯之議,改用小篆,但仍然不易書寫判讀,漢後改為隸書。
度量衡分別是長度、容量、重量,古時是用一長木將物品和秤砣各置一端來秤重,
秤砣叫做權,長木叫做衡,是權衡一詞的由來。
引用自導覽手冊

貨幣 圖板
半兩錢為秦國統一後唯一流通的標準貨幣,在戰國時,秦國圓錢以半兩為單位。秦國統一後,將貨幣分為兩等,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因圓錢上刻有半兩二字故稱半兩錢,又稱"秦半兩"。

楚國錢幣雖然材質已非貝殼,外型仍沿用商朝貝幣。
晉國布幣又稱鏟錢,外型仿農具鎛,布是其通假字。
齊、燕是臨海國家,以捕魚維生,因此發展出以殺魚刀具為形狀的刀幣。

延伸: 中國網/中國古代錢幣

*秦古銅錢幣(蟻鼻錢) 圖板
成扁平人面形,底平,弧面,面上刻紋似人的面部。


*秦古銅錢幣(方足布) 圖板
平首,微聳肩,方襠,平足,兩面周邊均起細棱線。

*秦古銅錢幣(銳角布) 圖板
平頂,兩側各有一銳角,平肩,三角襠,平足。

*秦古銅錢幣(安邑二斤) 圖板
平首,弧肩,弧襠,平足,背面光素。

*古銅錢幣(齊三字刀) 圖板
刀身佈滿綠鏽,弧刃弧背,刀頂外側呈銳角。

*古銅錢幣(燕刀) 圖板
弧刃弧背,周邊起棱,柄兩面均有兩道縱向斜線紋。

*秦半兩銅錢範
戰國時期秦國所使用的是圓形方孔的半兩錢,本器物即是半兩錢的錢範。

錢範是鑄造錢幣的模具,上面所覆的蓋子稱為模,是模範一詞的由來。
從此錢範可看出秦半兩錢的半兩字樣只鑄一面,另一面是平的。

古錢幣(半兩錢)圖板
戰國時期及秦朝所使用的貨幣單位。屬於稱量貨幣,兩為24銖,統一後的秦國唯一流通的標準貨幣。

ANTENNNA AUDIO語導聽寫 #2 [QR碼for尋秦傳app]
你眼前的半兩錢是銅鑄錢幣,方孔圓形,直徑2.6到3.4公分,重2.5到15公克,屬於稱量貨幣,一兩為24銖。戰國時代,各國的貨幣相當複雜,形狀、大小、輕重都不相同,計算單位也很不一致。而當時秦國就已經使用這種以半兩或兩為單位的方孔銅錢,秦統一中國後,實行金錢本位的貨幣制度,大額支付用黃金,小額則用半兩銅錢,半兩錢也就成為統一後的秦國,唯一流通的標準貨幣。大秦帝國掌握著鑄幣權與發行權,嚴禁民間私鑄錢幣,這個貨幣政策不僅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換和經濟的交流,也幫助國家財政收支歸於一統,以穩定經濟政策,是秦始皇統一全國的精神象徵之一。
秦代存世很短便走向滅亡,其所推行的貨幣政策也只不過實行了15年的光景而已,但是秦半兩卻成為中國錢幣史上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因為從這個時候開始,方孔圓形的半兩銅錢貨幣形制,便成後代鑄造銅錢的基本樣式,一直到清代光緒末年開始製造無孔硬幣之後,這種形制才被淘汰,整整延續了兩千年之久。

半兩是指錢幣的重量,秦始皇之前,錢幣重量常常名不符實,
秦始皇於是規定必須"重如其文",以此半兩錢為重量標準,全國鑄幣必須與此等重。
外圓內方的形制除了鑄幣時方便固定、減少轉動,
並隱隱與中國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相符,此外型一直沿用到清朝,因此錢幣又稱孔方兄。

秦.兩詔文空心銅權 圖板
銅權外形四鐘,空心,高體方肩,上有環形鈕,表面十七稜。秦朝建立後,以秦制統一全國度量衡,故在此器刻始皇詔,定為標準器。

ANTENNNA AUDIO語導聽寫 #3 [QR碼for尋秦傳app]
"始皇詔書:廿六年皇帝盡幷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爲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您是否能在這個銅權上找到詔書內容文字呢?中國的青銅器製作從公元前兩千年左右開始,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時代,大約經歷了16個世紀。商周二代的青銅器皆有鑄上銘文的習慣,早期以紀錄功勳、策命、契約等內容為主,到了商代末期開始出現紀事的銘文,進入西周後的青銅器普遍鑄有紀事的長篇銘文,這些內容已成為今日我們研究先秦古史時,極為珍貴的史料根據,這個秦代銅權外壁上鑄刻的文字就標示著中國歷史上一項重大的政治措施—統一度量衡,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鑒於戰國時期紊亂的度量衡制度給人們經濟、生活帶來的不便,在全國範圍內頒布了統一度量衡詔書。
銅權的外形像鐘,空心,肩部明顯下折,上有環形鈕,表面有17條微微凸起的稜線,權體刻有始皇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加刻的二世詔,秦始皇詔文40字,秦二世詔文60字。詔書大意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天下,百姓安寧,立下皇帝稱號,下詔書於丞相隗狀、王綰,要求他們把不一致的度量衡制度都明確的統一起來。秦二世即位後,再次頒布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大意是:秦二世元年下詔書給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說明統一度量衡是秦始皇所定下的制度,後代子孫只是繼續實行,不敢自稱有功德,現在把這個詔書刻在左邊,才不會讓後世有所疑惑。
延伸: 壹讀/《秦詔版》權量銘文

為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秦始皇下令製造用以為標準的器物,銅權就是其中之一,
製作完成後發給各地方首長,表面銘有詔文寫明器物的意義。
順帶一提,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
大意是秦始皇除了首創皇帝一詞,也制訂許多君權相關的專有名詞,
如:"朕"-皇帝自稱,"制"-皇帝口令,"詔"-皇帝公文,用以凸顯帝權的尊貴性。

秦代中央政權官階制度 圖板
秦朝的中央政權,延續和發展原秦國政權,只是官職的名稱和範圍有了變化。秦建立起一套適應封建統一國家「三公九卿」制度,以協助皇帝領導全國與處理庶政,為「三公九卿」制度,並且在各地建立了統一的郡、縣、鄉、亭四級行政組織。

秦代中央政權官階制度 圖板(官階層級)

秦代中央政權官階制度 圖板(職權內容)
延伸:中文百科在線/秦朝地方官制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主掌國家公事。
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國防,御史掌監察,三公基本上是平權,但仍以丞相為主。
九卿包括奉常、郎中令、衛御、太僕、廷尉、
典客、宗正、治栗內史、少府,主掌皇帝私事。

秦代地方官階制度(郡縣鄉亭里)
延伸:中文百科在線/秦朝地方官制

周的封建制度,是以周天子為中心,分封貴族至各地,最後卻演變成群雄爭霸。
秦始皇有鑑於此,改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各地主官由中央指派。
郡縣制度雖然看似嚴密,其實只到郡縣這個層級,鄉亭里的主官仍無法顧及,
以至於後來出現一個相當有知名度的亭長-劉邦,有辦法暗中蓄積實力反秦。

秦‧杜虎符 圖板
虎符為古代常用的軍事信物,主要用於調遣兵力,訂約與履約的憑證。秦杜虎符由左右兩半組成,兩半的形狀、銘文都是相同的,合在一起就成為調兵的信物。兩半虎服的背面都有榫卯,一一對應,就好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才能起作用,這就是"符合"二字的來歷。
延伸: 時光網/戰國虎符趣聞 


虎符中分為二,是組合式的,秦朝為了避免軍權在握的將軍擁兵自重,將虎符一分為二,
一半在將軍手上,一半在皇帝手上,規定須以兩個虎符相合才能調動軍馬。
目前秦始皇陵發現的兵馬俑中只發現7尊高級軍吏俑,官階雖高,但仍不及將軍,
之所以秦陵沒有將軍,一說是秦始皇本身就是那個握有最高軍權的人,
另一說是秦陵的士兵並非派往戰場,而是駐守皇陵,
因此沒有發現將軍級別的人也頗理所當然。

泰山封禪 圖板
中國古代歷朝皇帝對泰山的頂禮膜拜,代表的是一種舉足輕重的政治象徵。秦始皇一統大業後,於西元前219年率眾臣至泰山封禪,立碑歌功頌德,以詔天下。據說頒文由當時的丞相、書法家李斯以小篆撰寫。

【碑文正體字】 圖板
皇帝立國,惟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於嶧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攻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

封禪是秦始皇創始的祭典,封以祭天,禪以祭地。
而泰山則是極具象徵的山峰,因為中國文化以黃河流域起源的中原地區為中心,
而泰山就是黃河流域的第一高峰,有濃厚的文化意義,
秦始皇因此選擇在此封禪來宣示自己的功績,
孔子也曾說"登泰山而小天下",不是在實質上的高度,而是文化上的象徵。

興建萬里長城 短片/造景/導覽手冊
萬里長城是公元前7世紀開始修建的。當時,中國北方諸侯割據,常有胡人南下侵擾,他們為了防禦鄰近諸侯與胡人的來襲,分別在各自的領土築起了一段段的防衛牆。公元前214年,秦始黃開始在全國各地抽調大批民夫日夜修建,將秦、燕、趙、魏四國原先建造的城牆相連接,這項繁重的修築工程,帶給當時參與工事的人民很大的痛苦,但是也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

延伸:中文百科在線/長城

展區內的長城照片分前後兩張,前為明長城,磚造建築;後為秦長城,夯土材質。
歷史上有修築長城的包括秦、漢、明,用以抵禦北來的草原民族。
為了對抗戎狄,六國修築境內的長城,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將各段長城連接成萬里長城。
為了對抗匈奴,漢武帝修築長城;三國、五代十國內亂頻仍,無力顧及外侮;
唐國力鼎盛,與外族交流頻繁,有天可汗之稱,不必自築長城;
宋朝積弱,偏安一方,無力抵禦外族;
元明清三朝只有明是漢族,因此只有明朝有修長城。
引用自導覽手冊

焚書坑儒 圖板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各種學說紛起共存,天下一統後,思想衝突日益激烈,丞相李斯上奏章,建議將之前的書籍燒毀以端正人民思想,隔年,有儒生聲稱要為始皇尋求長生不老藥,求藥未成逃亡,並散佈謠言毀謗,故秦始皇決定將相關人士嚴加懲處,此為焚書坑儒之由來。


焚書坑儒 短片/導覽手冊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最讓後世詬病的措施之一,被認為是先秦史料十分短缺的原因之一,
但其實秦始皇所焚的書並非無差別全毀,是有針對性的。
首先是六國的歷史書,以便於統一全國思想;
其次是思想類書籍,如百家典籍、詩經書經,以免民眾有對君主不敬的思想。
秦始皇的焚書是在中央和博士官處都有留底的,也就是希望將學識掌握於官方手中,
之所以後來還是蕩然無存,是因為項羽火燒阿房宮,將留存的底本也一併焚燒殆盡。

坑儒的對象並非常被誤解的讀書人,而是指術士,
導火線起於秦始皇尋求不老仙藥時,有兩名術士聲稱擁有仙藥,
卻不僅訪求未果,還大肆傳揚秦風水欠佳等對秦不利的言論。
始皇大怒,不但治罪他們二人,還牽連整個咸陽城內的術士一併被坑殺。
史上共三次焚書坑儒,最大的兩次分別為460幾人和700多人,共坑殺千人以上。
引用自導覽手冊

長生不老 圖板
長生不老一直是人類追求的願望,秦始皇歷經無數次的討伐征戰,終於一統了中國,當上始皇帝,因此希望能千秋萬代享受得來不易的錦繡河山。但他多次尋藥未果,千古一帝終究難逃死亡。

長生不死 短片

許多皇帝一開始勵精圖治,或是理智英明,但一到老就轉趨相信神祕學,
希冀藉著修道、食玉、煉製丹藥等方法,延長自己的帝王生活,秦始皇也不例外,
但諷刺的是,往往事與願違,反而加速了自己和王朝的滅亡。

【各展區文章連結】
千古一帝-帝王史上的第一人 You Are Here
帝國雄兵-沉睡千年的兵馬俑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7/blog-post_10.html
秦皇禮車-巧奪天工的銅車馬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7/blog-post_74.html
驪山秦陵-黃土下的神秘地宮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7/blog-post_28.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