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blog

留言版

2016年7月28日

[展覽] 千古一帝特展/驪山秦陵

(展覽資訊請見前文 千古一帝特展/楔子)

_■驪山秦陵—黃土下的神秘地宮
有關於秦始皇的地下宮殿,一直是千古謎案,地宮究竟藏於何處,是否如傳聞中般的壯觀?對秦始皇陵園的第一次全面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利用遙感和地球物裡探測技術的方式進行勘查。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北京故宮那麼大。

ANTENNNA AUDIO語導聽寫 #14 [QR碼for尋秦傳app]
"其實呢墓裡邊到底有什麼東西,這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地宮,司馬遷在史記裡面大概也講過,他是說裡邊可能有上具天文圖,下具地理,中國的那個疆域圖也在裡面,裡邊有水銀,那可能還有其他的陪葬品在裡面。從1960到80年代的時候,用有理科學的方法去鑽探過、探測過,現在我們根據這兩個,還有史書上所講的,那有很多人做了很多的復原圖,我們就在展場裡面做了一個地宮的復原。"展現在您眼前的,就是由策展人何傳坤博士規劃復原出的驪山秦陵-黃土下的神秘地宮。
從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中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秦始皇在即位之初,便投注七十餘萬人力打造驪山秦陵,鑿穿了三層地下水,用銅水灌注填補所有縫隙,內有宮殿放置奇珍異寶,以水銀仿造江河大海,天空上以天文圖像裝飾,地面了則佈置地理圖,甚至用人魚的油脂打造不會熄滅的燭火。現有的考古資料顯示,在一些漢唐時期出土的墓穴中,的確了裝飾了許多天文星象圖,而根據地質物理探測的研究,秦始皇地宮附近的土壤含汞量的確比周遭土地高出數倍,驗證了土壤中可能藏有大量水銀。
地宮的模擬是一大創舉,但我們是否真的能透過考古挖掘,一探神祕宮殿的真面目呢?在目前來說仍有無法克服的困難,挖掘秦始皇陵很可能會碰到地下水層,一不小心就會破壞整個地宮,而且周圍大量的有毒汞氣也可能傷害參與挖掘的工作人員。所以,就請您發揮想像力,悠遊於眼前模擬的皇陵中吧。參觀地宮時,如果想深入了解目前對秦始皇陵的考古挖掘方法,請按數字1402再按綠色播放鍵。
本展區屬於想像力區,透過建築組件展品帶大家想像秦時宮殿的雄偉壯麗;
透過虛擬投影帶大家想像專訪秦始皇的感覺;
透過場景重現帶大家想像尚未開挖的秦陵地宮;
雖然不一定符合所知的史實或實況,仍是一窺神秘秦陵的途徑。

__◎秦陵建築
瓦當 圖板
古建築構件,為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上頭有圖案,有著保護飛檐和美化屋面的效果。不同時期的瓦當有著不同的特點,秦瓦當紋飾取材廣泛,以動物形象居多。

瓦當就是屋簷前端的圓瓦,兩組瓦當間有滴水,
兩者合組成疏流雨水的設施,兼具保護和美化的功用。
秦陵中有相當大規模的建築組件,顯見當時厚葬、事死如事生的習俗,
秦始皇試圖將生前的宮殿複製到他的死後世界。
引用自網路資源,原圖網址請點圖

本次展品含:秦鹿雁蛙紋陶瓦當 秦蛙紋陶瓦當 秦雙獾紋陶瓦當 秦虎魚紋陶瓦當
秦卷雲紋陶瓦當 秦來谷宮當陶瓦當 秦葵紋陶瓦當 秦荷葉紋陶瓦當 秦雲紋陶瓦當,
不同紋路代表了秦朝的藝術風格,獸紋是受戎狄影響,雲紋展現神仙思想,
字紋證明刻勒工名的習慣,大型瓦當則印證宮殿規模之大。

延伸: 藝術中國/瓦當文化欣賞

秦夔紋大陶瓦當 圖板
建築構件,出土於秦始皇陵區,最大徑52、高38.6、厚3.2厘米,瓦當面上紋樣為高浮雕夔鳳紋,其造型為變形異紋,呈山形,特別碩大。這種兼具建築屋脊兩端裝飾與實用的大瓦當,印證了當時秦始皇陵園建築的規模和宏遠氣魄。

地磚 圖板
地磚,秦代建築構件,秦陵遺址中出土許多地磚,分別為長方形條磚、方形薄磚、花紋磚等,質地、花紋各異,以黃土製作,經掏洗去除雜質後,摻入石英砂,以水調和並反覆槌擊使質間密實,印模陰乾後,坯體入窯以950°C至1000°C燒製而成,敲之鏗鏘有聲。

秦花紋陶磚 圖板
多表飾細繩紋,先模製成形,再用印模加印紋飾。

秦米格紋花紋陶磚 圖板
秦代建築材料。花紋磚呈青灰色,質地堅硬密實,紋飾佈局嚴謹而對稱。

ANTENNNA AUDIO語導聽寫 #12 [QR碼for尋秦傳app]
"咸陽宮闕鬱嵯峨,六國樓臺豔綺羅。自是當時天帝醉,不關秦地有山河。"這是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咸陽宮的詩句,或許能幫助今日的我們憑空追想一下那華麗壯麗的大秦宮殿。古代文獻中記載,秦代咸陽宮是修建於高台上的多層建築,建築內外使用的材料都非常考究,經由考古出土的大型空心磚,及花紋圖案瓦當,也證實了這些記錄。都城中,甚至有地下排水道便捷城內外,排水系統設計也依據地面建築物的排水量多寡,採用不同大小、數量的管道。
眼前的這塊米格紋花紋磚即為秦代的建築材料之一,花紋磚呈青灰色,以陶土為材料,質地堅硬密實,需要較高溫度才能燒製而成。米格形紋飾佈局嚴謹而對稱,大方美觀。

秦菱形花紋陶方磚
延伸: 世界磚瓦網/秦磚瓦欣賞

__◎髮髻 圖板
兵馬俑的衣著、表情、髮髻都有各自的特色。髮髻可分為扁髻和圓錐髻兩大類,扁髻是將髮折疊反貼於腦後,頭綰扁髻的俑有的戴冠,有的不戴冠。圓錐髻是將頭髮攏於頭頂右側呈圓錐形髮髻,頭綰圓錐髻者,有的戴介幘,有的不戴介幘也不戴冠。

髮髻 短片
延伸: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秦俑的鬍鬚與髮型

髮辮 圖板
腦後部份頭髮和兩鬢各編一條三股小辮,腦後小辮與餘髮一起聚攏於頭頂右側,在根部用髮戴束紮。

圓錐髻 圖板
頭髮攏於頭頂右側綰成圓錐形髮髻;另將後腦及兩鬢頭髮各編成一根三股小辮,交互盤結腦後。

寬辮形扁髻 圖板
將頭髮編成六股寬辮上折返貼腦後,也有的不編成寬辮,將髮折疊反貼於腦後,形狀扁平如長方板形或梯形,頭綰扁髻的俑有的戴冠,有的不戴冠。

__◎秦始皇問與答
與科大合作的虛擬投影影音問答庫,預錄題庫以史實為主,傳聞流言一律拂袖不答,個別問題還可能被秦始皇斥責。


__◎驪山秦陵 圖板
高大富麗的咸陽宮,是秦始皇生前治理國家和享樂之處,地下宮殿則是他死後的居所。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使秦始皇必然要將生前的榮華帶到地宮。因此始皇13歲即位後,便開始為自己在驪山修陵。

驪山秦陵 短片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圖板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由於阿房宮的大火,讓先秦史料非常稀少,司馬遷的史記就變成重要資料之一,
考古學家認為史記的確有其可信度,因為在秦陵附近土壤中,
的確分析出水銀的成分,且高出一般七倍,
因此雖然目前受限於技術,秦陵仍無法開挖而得知其內景象,
展區仍依據史記記載,將司馬遷描述的地宮模樣還原出來。
百川的部份由水銀澆灌,人魚膏的部份則是鯨魚油,
機弩矢的部份可能因為木製而腐朽,目前未發現。

秦鼎 導覽手冊
位於石鎧甲下方的中間過洞棚木上,發現一件重量為212公斤的方直耳、子母口、釜形、獸蹄足青銅鼎,通高61cm,外徑71cm。青銅鼎的上腹淺雕6組、下腹淺雕7組相連續的蟠虺紋圖案。

此處擺設有10鼎,數量遠高於天子九鼎,應是展場為了增添氣勢所作的排列,而非史實。

ANTENNNA AUDIO語導聽寫 #13 [QR碼for尋秦傳app]
青銅鼎有烹煮、祭祀和宴饗等各種用途,是在新時器時代廣泛使用的陶鼎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鼎出現於商代早期,歷經各個朝代,一直沿用到兩漢乃至魏晉,是青銅器各類形器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器物。商周時代的青銅鼎被當作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力的標誌,只有特定貴族才能擁有,隨著階級的不同,所能擁有的數量也有嚴格規定。秦代青銅技法承繼夏、商、周三代的高超技術,採用鑄造、焊接、鑲嵌、切削、鍛打、拋光、堆繪等各種技法交互使用,能夠準確的表達藝術成就。而在青銅禮制方面,雖然沿用商周以來的傳統,但隨著封建制度的崩毀,戰國以後便已不再遵守舊有禮制,在秦始皇陵發現的這件重212公斤的青銅鼎,有著方而直的提耳,足部像是獸蹄的形狀,高61公分,外徑71公分,是目前發現最大的秦代青銅鼎。上腹部有六組浮雕,下腹部七組浮雕,以一條連續盤繞的蛇紋圖案為裝飾,是當時重要的禮器之一。
地宮想像圖,引用自導覽DM

遙感‧物探與考古鑽探秦陵地宮 圖板
證實1.秦陵地宮的存在與位置
2.封土堆下的細夯土台的存在
3.地宮中石質板材的存在
4.地宮底部在現封土下約30米
5.墓室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深約30米
6.歷史文獻有關地宮中存在高汞的記載

延伸: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秦始皇帝陵

ANTENNNA AUDIO語導聽寫 #1402
一般我們印象中的兵馬俑大多是黑色、灰色或陶土的顏色,但您可知道原本所有的兵馬俑都是彩色的?兵馬俑在地下封閉了兩千多年,在接觸當代空氣的瞬間,表面產生化學變化,原本的彩繪便迅速消逝,難以恢復原貌。考古團隊挖掘二號坑時,因為有了一號坑挖掘的經驗,又與德國巴伐利亞合作,以噴藥水的方式將彩繪暫時保留下來,但沒有人知道這樣能保存多久,因此讓這批珍貴的秦代文物重現於世,其實冒著極大的風險,彩繪消逝就是一個例子,許多其他的歷史遺存很有可能因著我們的挖掘而迅速耗損。有鑑於此,目前考古學界對於這些重要考古遺址的研究已有共識,請策展人考古學家何傳坤博士告訴我們。"在大陸上現在採取的策略是搶救第一、保護第一,那一般來講的話,沒有必要就不能挖,因為裡面牽涉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說,這個古物的保存,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這個全世界現在有很多的地方,大家的策略就是說保護第一、搶救第一,那最好不必要的話就不要動它。其實皇陵博物館的話,現在把它秦陵所知道的範圍整個畫了保護區,所以呢他們現在採取的策略,他知道可以讓坑在那裏,都把它變成公園,所以他們現在叫做遺址公園。"

地宮風水 圖板
根據從秦陵考古學地表調查,推測想像秦始皇的地宮像是一座設計宏偉的都城。陵園坐西向東,地宮為核心,分為內城、外城、外城以外,主次分明。根據風水上的推理,陵墓南面緊靠驪山,北面分佈著陪葬墓群,都阻擋了風水的流向,因此坐西向東的佈局較為合理,又先秦各朝代之前的皇陵,多為東西向,說明始皇陵的朝向為秦朝固有傳統。

地宮考古與科學探勘 圖板
地宮採用電測深法、重力、磁法、測汞、測氡、彈性波及地溫法探測的結果證實:
1.存在墓室、細夯土牆、西向墓道和可能的宮牆,金屬製品。
2.墓室主體上未坍塌、進水。
3.地宮開挖範圍,阻水效果仍在。
4.南側砂石塊堆積以及對旁行三百丈。
5.汞異常分佈特點。
6.墓室開挖範圍細夯土牆等的埋深及大小數據。

地宮考古與科學探勘 圖板
秦陵的科學探測方式,利用電磁法、汞含量測量法、放射性探測法、X光攝影術等,以俾互相對證。經初步分析評估後,地宮位於封土堆下。關於秦始皇陵地宮內部的真實狀況,則必須根據新歷史文獻的記載和考古鑽探新資料進行交叉分析和推斷。

佈景: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前後碑
秦陵坐西望東,代表秦始皇死後仍不忘繼續監視西方六國,
天文指星斗圖,俱傳以夜明珠鑲嵌成星,中間方格繪星宿圖,
中國古墓流行在墓中畫上星斗圖、四聖(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等,
此處的壁畫並未有史料佐證,應只是展場為仿漢墓所作的示意圖。
下具地理則是中國疆域,百川的部份由水銀澆灌,中國疆域的部份特別標出台灣,
但其實台灣真正出現在史載上,最早也要到三國的"夷州"之稱,入版圖更是到康熙才納入,
且比例尺刻意將台灣放大許多,看起來甚至和山東省同大,應該只是為了增加親切感。

延伸: 探秘秦陵地宮九大謎案


佈景:仿埃及壁畫-吞滅六國/統一制度/訪求仙藥/修築長城/水禽樂坑/百戲俑坑
此處的壁畫並未有史料佐證,應只是展場仿埃及墓畫所作,
增添藝術感兼簡介秦始皇一生所作的裝置藝術。

金縷玉衣 圖板
相傳金縷衣是漢朝王公貴族厚葬時所穿的衣服,飾以金石與玉石,秦始皇的地宮目前雖尚未發現,但根據推測秦始皇的金縷衣應極盡華麗。

此處所展雖是漢朝文物,但先秦就已經有以玉陪葬的觀念,
認為玉能有讓屍體不腐朽的效用,且能飛升成仙,
漢承秦制,秦始皇下葬時應該也穿有類似的金縷玉衣。

延伸: 維基百科/玉衣

【各展區文章連結】 
千古一帝-帝王史上的第一人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7/blog-post_9.html
帝國雄兵-沉睡千年的兵馬俑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7/blog-post_10.html
秦皇禮車-巧奪天工的銅車馬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7/blog-post_74.html
驪山秦陵-黃土下的神秘地宮 You Are He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