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資訊]
名稱: 小小羅浮宮展 種田陽平的美術世界
原文: Petit LOUVRE
展期: 即日起~2013/01/08
開放時間: 10:00~18:00
地址: 台北市南海路49號 國立歷史博物館 展館101-103
電話: (02)2361-0270
導覽:須押證件
┌個人-NT100(約50分鐘);
└定時-NT20(約30分鐘);11:00、15:00,每場限30人
官網: http://www.nmh.gov.tw/zh-tw/Exhibition/Content.aspx?Para=0%7C21%7C707&unkey=20
相簿: http://album.blog.yam.com/meiphoto&folder=9704849
本文展區: 廢墟
[小感]
寫在前面:
1. 本展覽分為兩半,前半為小小羅浮宮,後半為美術世界,
前半部可以拍照,須關閃光;後半禁止拍攝。
2. 展覽內容重在場景重現,而非羅浮宮作品展,無真品不歡的人請斟酌參觀。
3. 小小羅浮宮展為了保持解讀自由性,沒有說明牌,強烈建議搭配導覽。
==========
如果紅色房間裡,我們可以透過畫作來比較畫派間的差異;
那麼現在所進入的這個展間,就是用來了解羅浮宮在成為博物館前的歷史。
羅浮宮至今仍在地底之下,保留中世紀城堡城牆與護城河遺跡。
網址: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d/Donjon_chateau_louvre.JPG
種田陽平到羅浮宮"外出取材"時,對這個部分印象特別深刻,
因此以他最擅長的電影布景美術,把中世紀城牆重現在展場當中。
本展間主題為「破壞與創造」,主辦單位稱之為"廢墟區",
一進入後就被石牆包圍,在牆上還穿插著象徵皇室的猛獸頭部小浮雕,
看似厚實,但其實是保麗龍磚外頭漆上水泥漆加工而成,一敲就漏餡,
在展區外的古城牆拍照區,可以更清楚看見這種手法。
不過腳底下踩的,可就是貨真價實的水泥地板了,
種田陽平透過這樣虛實互現,真假交錯的手法,
搭築一個堪能以假亂真的世界。
在"廢墟"裡,有三個展示空間,和一個電子相簿,
展區一展示廢墟畫家的作品,重現羅浮宮被毀的想像景致;
展區二展示埃及和雅典的古物,
展區三展示地下水道的遺跡。
展區一-破壞與創造
A【羅浮大長廊廢墟的想像景致】Imaginary View of the Grande Galerie in the Louvre in Ruins
作者: 休伯特‧羅伯Hubert Robert
年代: 1796年
原尺寸: 114.5 x 146 cm
網圖: http://www.michaelhaldane.com/Louvre.jpg
小感:
羅伯被稱為廢墟畫家,年輕的羅伯曾和雕塑家米歇爾Michel-Ange Slodtz學習,
但米歇爾卻認為他有繪畫天分,鼓勵他往繪畫發展,
羅伯之後前往羅馬,並在羅馬待了11年的時間,
他曾前往龐貝古城遊玩,對那裡的廢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代羅馬的廢墟,和現代生活的強烈對比,激發他的創作慾望,
回到工作室後,他就展開以廢墟為主題的創作。
羅伯回到巴黎後馬上嶄露頭角,不僅受命替國王設計花園,
也擔任羅浮宮博物館設計建造委員會的一員,
也許是設計羅浮宮時想像力的激發,
他畫下這幅以羅浮宮為背景的大畫廊荒廢想像圖。
畫中的羅浮宮在浩劫中成為一片廢墟,
米開朗基羅的名作"垂死的奴隸"在畫面右方的斷垣殘壁,
還有碎裂一地的各種文物名作,到處都是趁火打劫的人。
原作: 垂死的奴隸
只剩阿波羅的神像在一片傾頹中完好無缺,
而有志學畫的人在這片暴動中,淡定的素描著。
順帶一提,這座阿波羅像並不在羅浮宮展示,
現在放置在義大利梵諦岡博物館的八角庭院中。
原作: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9/Apollo_Belvedere_5.jpg
許多年後,羅浮宮的長廊真的被巴黎公社燒毀,
還好博物館的主建築與龐大的藝術收藏沒有被波及,
這幅畫也就成了映證這段羅浮宮黑暗史的"預言畫"了。
詳見 羅浮宮的歷史 @ 羅浮宮(法文)
網址: http://www.louvre.fr/histoire-du-louvre
B【立體場景】
種田陽平根據上述畫作,製作成一個立體版的場景,
並搭配廢墟感,將場景安放在城牆破洞中。
原作者Hubert Robert想像羅浮宮遭受劫掠後的景像,
畫作中唯一沒被破壞的"阿波羅神像",
以及地板上碎成半身的"垂死的奴隸"等細節,都精心重現。
他還添加了原作沒有的建築物頂部裝飾、天井、拱門浮雕等。
比較有趣的是,
裡頭的人群看似完整的小模型,其實只是平面浮雕,
所以與其說立體重現,還不如說是仿真版紙娃娃呢。
展區二:埃及、雅典古文明遺跡
C【埃及木乃伊棺】
古埃及人相信,將親人製作成木乃伊,
可以幫助他們通過冥界考驗,得到永生。
因此棺木,不僅是用來裝盛屍體,
上頭還會滿滿繪製著象徵祈福、神明的圖案,
而且也不只一層,而會由內而外層層護住死者,
依據身份、財富的多寡,影響其層數和華麗程度。
最完整的模式從外而內,包括:
外棺、石棺、人形棺、覆面面具、木乃伊。
在展區裡展示的,用黑色方盒象徵外棺,
重點則以人形棺為主,供觀眾層層翻開。
有興趣對其他部分作深入了解,請見 埃及學八:木乃伊棺
網址: http://blog.udn.com/damifel/830331
人形棺是代表死者形象的棺形,
彩繪上寄託了死後復生、宗教信仰的精神,
如果有能力作多層人形棺,就會依大小層層相疊,
而種田陽平將這種情形,和俄羅斯娃娃的套疊相連結,
木乃伊一下子就變得好可愛。
原品在羅浮宮是石質棺,種田陽平將他改為木製,
造型仿自Merit-it-es型的大頭模式。
(網圖: Merit-it-es人形棺@wikimedia
由外而內,總共作了三層人形棺,
不妨親自動手翻開木乃伊的秘密,
真正的羅浮宮在蘇利庭院Sully的埃及館中,
展示了許多埃及各式棺柩與木乃伊,
不過請放心,這邊並不會有具屍體在那邊嚇你。
我覺得有點可惜的是,
這應該是純粹為了展現木乃伊層層裝入的效果,
而沒有真的依據人形棺下去作設計。
因為埃及人形棺如果分層設計,就會層層不同,
在材質、彩繪等方面都會作出差異,
而在這邊的人形棺卻只是尺寸越來越小而已。
E【戰神阿瑞斯】Ares Borghese
原尺寸: 211 cm
文物來源: 雅典衛城 阿果拉神廟Athens Agora
年代: 西元前4世紀
網圖: 戰神阿瑞斯
小感:
本來誤以為這是著名的米開朗基羅”大衛”雕像,
怎麼查都沒在羅浮宮館藏裡查到,
原來他是來自雅典衛城的戰神像。
展區用掛幅的方式呈現原有2米高的雕像,
左右各一幅,一男一女,都是戰神,
除了他們的取得來源都是與拿破崙遠征有關之外,
也暗示了羅浮宮館藏的由來之一。
D【帕特農神廟的雅典娜雕像】Athena of the Athena Parthenos type
原尺寸: 240 cm
文物來源: 雅典衛城 帕特農神廟Parthenos
年代: 西元前5世紀
網圖: 雅典娜@wiki
小感:
同樣來自雅典神廟的大型雕刻,這是羅馬後來作的複製品,
1807年拿破崙遠征時,一個支持他的買家Borghese將雕像買下,
輾轉成為羅浮宮收藏品。
雕像這麼重的東西,卻用輕飄飄的卷軸來呈現,
也是很有意思的呈現方式。
展區三:地下水道遺跡
這個區域稱為"水井區"(平面圖中的F處),這口水井是真的存在於羅浮宮地下,
目前也真的還持續運作中。
種田陽平以保麗龍磚搭築起水井主體,重現上方銅質管線,
水井裡則搭配攝影鏡頭,模擬水道景象,
探頭進去還能看見自己的倒影。
另外,還有個有趣的小設計,
到過巴黎或住過巴黎的人,大概對四處竄的肥老鼠印象深刻,
種田陽平將這一點也加進場景設計中,增添小樂趣。
在這次的"小小羅浮宮"中,他總共在場景中放了3隻肥老鼠,
雖然只是靜態的"死老鼠",但來頭可不小,
這幾隻老鼠可是遠從日本搭機來台,
由日本美術設計團隊精心製作。
眼前的這口水井裡就藏了其中兩隻,
一隻沿著水井上方的管道往下竄,
一隻沿著水井裡頭的牆面往上跑,
沒留神的話,真的是會猛然被嚇到。
展區四:電子相簿
城牆上方放置一個大螢幕(平面圖中的G處),以幻燈片的方式,
輪播羅浮宮的各項展品,一樣只有作者和作品名的超簡短介紹,
如果想來個走馬看花,
不必出國就可以在螢幕裡一次看完羅浮宮。
我覺得這個相簿與其放在這邊,
讓大家得要抬頭看,又不能邊看邊歇腿,
還不如在更舒服一點的觀看環境下欣賞呢,
不然除了像我這種恨不得把整個展覽搬回相機的強迫症患者,
應該很多人會沒發現到他的存在吧。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
2. goole圖片
http://www.google.com.tw/imghp?hl=zh-TW&tab=wi
3. 羅浮宮/繪畫
http://www.louvre.fr/en/departments/paintings/highlights#tabs
4. 視覺素養學習網/畫家介紹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htm#painter-wt
5. 名畫檔案
http://www.ss.net.tw/
6. 定時/語音導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