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資訊]
名稱: 勇者再現:賽德克.巴萊典藏展
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100襄陽路2號 台灣博物館一樓展廳
電話: (02)2382-2566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 10點~17點
票價/拍攝: 10/17前免費,其他時間NT20/可,但禁開閃光
官網: http://www.ntm.gov.tw/tw/exhibition/exhibition_d.aspx?d=99&no=25
相簿: http://album.blog.yam.com/meiphoto&folder=9010978
[小感]
寫在前面: 展品不多,但件件背後皆有其故事,強烈建議配合導覽參觀。
因為不一定會有本展覽的相關導覽,參觀前最好先以電話詢問。
看完電影[賽德克.巴萊]後,
想必很多人應該從中獲得不少感動,
光是從電影裡得到的還不夠完整,
如果能夠搭配史實特展和林口霧社街,
才是完整的賽德克.巴萊三部曲。
台博的"勇者再現"特展,就是賽德克族的史實特展之一,
展示內容包括兩個文物展櫃和一個數位相簿,
聽起來很單薄,實際上卻已經囊括了整個賽德克族的生存法則。
兩個文物展櫃,靠外側的是象徵賽德克族男人驕傲的獵首,
靠內側的則是代表賽德克族女性的拿手功夫-紡織,
數位相簿裡展示的則是珍貴異常的史料照片,
架構起了賽德克族的種族驕傲。
除了展間外的海報、掛旗等佈置,
不定期舉辦專題演講和腕飾DIY外,
展廳的佈置也是隱含台博的無窮用心。
夠細心的話會發現,原本採光充足的大廳,
不只窗戶關上,貼上遮光紙,
連展櫃也特別採用抗UV的特殊材質,
原來織品極怕日光,
為了保護展品不變質,
又不至於影響來訪的人參觀,
就使用了這種方式。
因為賽德克族隸屬於泛泰雅族的一支,
因此館方特別將其族群最重要的符號-菱格紋,
融入到展示空間裡,
包括地板的彩繪、展櫃重疊間的紋路、櫃底的花紋等,
參觀起來格外有種意外的驚喜和樂趣。
不過我總會希望展示櫃上的說明文字不要那麼有"保護色",
特別是白色小字的部份,再加上反光的話真的好難辨識...
展櫃兩旁各懸著大幅照片,
一邊是電影中戰況激烈的人止關,
另一邊則是電影中命懸一線的鐵線橋。
人止關其實是漢人傳出來的稱呼,
本意是閒人止步的關隘口,
往前一步就要進入到賽德克族的獵場範圍,
硬要闖入的話,後果自行負責。
人止關的掛旗上還有兩張小照片,
其中一張拍攝了位於頭目祖屋外的頭骨架。
賽德克族在出草過後,帶回來人頭,
處置過後會先放到首級台,並與這些人頭飲酒歡宴,
然後才是放置到屋外的頭骨架。
居中是最新鮮的人頭,兩側則是時間較長的人頭,
實在放不下的時候還會把老舊的下架另行存放。
頭骨架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個木梯,
這叫做"靈梯",他們認為這是首級的靈魂升天到靈界的道路,
用樹枝或竹子所做,兩旁繫著茅草或毛髮,
代表這次獵首的人頭數。
展示櫃的部份,先從馘首相關文物開始講起。
馘首也就是獵人頭,是和外族最不相同的信仰,
也是最容易造成偏見和誤解的部份。
介紹展品的時候,有部份會引用到展櫃上的說明文字,
部份則是這次帶著我的定時導覽員所講的故事,
可能難免帶著外族人的自以為是,請多包涵。
<謝靈‧分享:勇士歸來>
馘首組織及馘首行動是往昔賽德克族對於榮譽精神的體現,
族人相信一次成功的馘首行動不僅來自於成員的彼此合作,
也來自於遵循祖訓所煥發的內在力量及祖靈的庇佑,
透過規來後一連串部落子民共同參與的儀式與慶典,
進而營造集體分享的氛圍,
甚至將敵方之靈,化為與我群和諧共存的超自然秩序的一部份。
馘首看似野蠻兇殘,
其實對賽德克族來講,是神聖榮耀的象徵。
馘首的對象、時機和首領,
都是慎之又慎,又是經過占卜,又是觀察祖靈鳥飛行方向的,
一定要確定出草是"師出有名",是"血祭祖靈",
才會糾結族裡的青壯一同出獵,
要是過程中稍有不順不祥之兆,寧可空手而歸。
所以他們既不是天天割人頭,也不真的以殺人為樂,
不強調個人武勇,反而更在乎團隊合作。
獵下人頭時,通常會稍作清潔,
並念禱歌詞,意思大概是生前為仇讎,死後為護佑之類的,
然後才帶回部落。
展櫃的最左方可以看到一套標準的{賽德克族男子服飾},
由野桐工坊在2009年所製。
模特兒臉色帶著黥面紋路,分別在前額和下顎處有直紋,
黥面在原住民文化裡是功績的象徵,
獲得功蹟後才能由部落裡德高望重的紋面師來刺青,
因為純手工,所以其實紋路各有些微差異,
考察原民文化的人得以從這些紋路,
來分辨種族、文化以及紋面師的身分。
肩上披的是{披肩},紅色通常是地位的表徵,
電影中莫那魯道就經常披著大紅披肩,
光是站在那裡,就透出一股"比奇萊山還要堅韌"的威嚴。
上身穿的是{男子長袖長衣},這種款式是勇士專屬。
腰間繫的是{男子前羞布}。
服飾旁的是豎立的是{竹槍},
頂端纏繞著毛髮,代表著曾有的獵首功績。
跟獵首相關的文物,其上常常會纏著毛髮類的絲線,
有時會用植染染成鮮紅,有時一大把,
和功蹟其實不一定會有正相關,
也是會有低調的獵手不在武器上作記號的。
竹槍底部旁邊,看到的那口竹笛,是{長口笛},
和電影中賽德克族飲宴上的口簧琴不同,
是專屬於獵首儀式所用。
長口笛是男性專用,而且限定只能有過獵首功蹟的人才能吹奏,
吹孔有四孔、六孔等不定,以長口笛的長度決定。
長口笛上方則是{佩刀},
賽德克族中男子佩刀有工作刀、狩獵刀、獵首刀、禮刀之分,
造型各異,功用不同,決不可混用。
這把屬於獵首刀,刀身圓弧,單面開鋒,刀鞘上裹有鐵絲,
刀柄和漢人形式不同,採方便手握的三角形。
刀鞘前端垂飾自獵得的敵首取下的頭髮,
並予以植染成紅色,更是勇敢善戰的象徵。
把視線往上看,有個像大型風鈴的東西,
他的右方有張圖片,乍看之下頗像個立體風鈴。
這是{獵首守護標幟},獵首行動前隨軍出征祈福用的掛飾,
其下那串圓圓的東西,是蓪草的髓心,
由獵首者的家人自行採集製作。
而守護標記右方的平面型風鈴,則是{獵首成功標記},
馘首行動成功、隊員返回部落後,全社慶祝,
參與獵首的隊員上山採集蓪草,
將樹幹髓心切成小塊,串成多束垂條。
這樣的款式是比較早期的製法,
族人將此標幟立於頭骨架、社前或獵首者家門口,
並固定於插在地面的細竹桿上,以"招靈"並宣告馘首行動成功。
成功標記下方則是較晚期的形式-{獵首鈴},
這是另一種宣告獵首功蹟的儀式性用品,
以銅鈴取代蓪草髓心,
銅鈴是族人與漢人以物易物交易而得。
之所以要改成銅鈴,
一方面是喜銅鈴的新奇罕得,
一方面則避開日本人的監視。
獵首鈴下方的甕狀物,是{首級台},
獵首團歸社後,隔日將獵得的敵首放到頭骨架上,
在這個儀式之前,要先舉行"招靈"儀式,
獵首勇士將敵首放在自家或頭目家前宣示其武勇,
社民歌舞慶賀,並以酒食招待首級,
這時敵首就是放置在這甕缽形的木製敵首台上。
經此儀式,敵首之靈就成為本社超自然秩序的一部份。
把對方幹掉好來成為自己的好友甚至祖靈,
老實說我實在就是想不通,
活著才能彼此了解、彼此交流,
手牽手做好朋友不是嗎?
跟一顆死人頭作好朋友有什麼意思嘛。
<善事利器:勇士配備>
賽德克族以馘首組織進行馘首行動,
出發前有各種禁忌,
聽祖靈鳥鳥聲和飛行方式先下吉凶,
不祥則暫時中止行動,
隊伍中會有這樣善於辨識祖靈鳥吉凶的人隨行,
不過如今有這樣能力的人已經消亡殆盡。
為守護勇士平安,並攜馘首守護標幟出征。
勇士的隨身傳統武器主要是弓箭、佩刀、長矛,
以及裝砍下的的敵方首級的"獵首袋"。
清代以後走私火槍也傳入,
經過改裝,也成為一項獵首武器,
到了日治時期,槍枝修理師已出現在原住民社會中。
守護標幟旁的長木棍,其實是{木弓},
賽德克族使用的弓箭屬單幹平弓,
木弓身、麻弓絃,帶弓弝,
要用時一手握住木弓的中心,
另一手拉絃,將弓身拉彎,
和漢人常見的彎弓用法不同。
木弓下方有兩把佩刀、兩把改裝步槍,
由上而下,第一把佩刀是{禮刀},
有獵首功蹟的部落領袖所屬的佩刀,
在重要場合時配戴,彰顯其身分地位,
屬於儀式用品,不作實用用途。
第二把佩刀是{狩獵、獵首刀},
勇士常用,弧刃,整體造型洗練。
第三把步槍是{改裝火槍擊發步槍},
原槍是1868年英製Snider Enfield步槍,
原住民為便於山林中活動,將護木槍托及槍管加以改裝,
並磨掉準星,常以腰射方式使用。
護木上有三十餘道縱向刻記,可能代表槍主人狩獵或獵首的數目。
第四把步槍是{改裝栓式單發步槍},
原槍是19世紀末日本製村田十八年式步槍,槍管與護木經改裝。
日治政府常將這種步槍在特定時間借給原住民作為狩獵用槍,
原住民偶亦擄獲這種槍隻。
霧社事件時,社民就以這種改裝步槍作為其中一種武器。
這邊有個小八卦,這批展品來自於莫那魯道所屬的社-Mahebo,
霧社事件時,花岡一郎切腹自殺時的用刀,
可能就在這批展品之中。
在武器左下方那個華麗異常的錐狀袋子,是{獵首袋},
一般的獵首袋為織品類背袋或麻織網袋,
本件除一面為麻織網袋外,另一面以三角形皮革為襯紋,
其上固定染色纖維,袋身下方纏結的敵首人髮,
及上方裝飾的白瓷鈕則顯示其主人豐富的獵首戰功,
並在重要場合中才配戴,屬於儀式用品,不作實用用途。
鑲嵌的那個白瓷鈕,是和日本人交易而得,
其實真身是電線桿上用來固定電纜線的扣鈕。
賽德克男人們一生追求的榮耀也就是這些了,
有了戰蹟,臉上刺了黥紋,手上添了人命,就能驕傲的面對祖靈,成為”賽德克.巴萊”,
(賽德克.巴萊為賽德克語音譯,賽德克指人,巴萊指真正的,亦即真正的人)
不過正如電影裡莫那魯道所說:
"謝謝你們這些女人和孩子,成就了部落男人的靈魂!"
在背後支撐著勇士們的賽德克女人們,
是穩固後方的精神支柱,
下篇文章我們就來談談賽德克族的女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