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資訊]
名稱: 世界恐龍大展 Playing With Dinosaurs
地點: 中正紀念堂一展廳
電話: 02-23928007
展期: 2009/12-12~2010/4/5 9點~18點
票價/拍攝: NT200/可
導覽: 定時-NT20 11點、15點 語音-NT100
網址: http://dino.ishow.gmg.tw/
相簿: http://album.blog.yam.com/meiphoto&folder=6950773
[小感]
從入場開始,恐龍大展就很用心,
這扇大門粗看很普通,
我在等定時導覽時,
百無聊賴的盯著大門瞧,
驚訝的發現"門"竟然會抖動,
這才發現會場將入口佈置成腕龍的腳下,
邀請大家進入恐龍的世界。
從這顆牙齒開始,古生物學家開始了漫長的拼圖之路。
英國醫生所發現的這顆牙齒,
原本以為是某種大型草食蜥蜴的,
後來線索越來越多,
發現這大有可能是遠古的巨型生物,
也正式將這種生物定名為恐龍。
看過侏儸紀公園的話,
應該還記得片中各式各樣的恐龍,
地上爬的,天空飛的,海底游的,
但其實狹義來說,
只有陸地上的爬行類動物,才能叫作恐龍,
其他雖然名稱也會帶個龍字,
卻絕不屬於恐龍的範疇。
↑我的地盤就要聽我的
而因為恐龍滅絕已久,
學者們只能從現有化石去拼湊與想像他們的模樣,
這個展覽就是在介紹這些過程。
這樣的拼圖難度真的超高,
拼圖本身極難找到,
有的在南極那樣的冰天雪地,
有的在赤壁那樣的廣大沙漠,
更糟糕的是這些拼圖往往還不完整又破損不堪,
又沒有現成的樣品可以確認拼圖的方向對不對,
只能依照邏輯和相近物種去拼湊。
拼湊還不是靜態的,
必須想像他們動起來的樣子,
會不會鳴叫,是不是群居,肉食還是植食,
對他們做了很多想像,
但畢竟只是想像,
很多時候還是會依據後來更多的資料,
去調整想像中的模樣,
我常在想,如果是這樣,
那麼恐龍大展裡的實體模型甚至是化石骨架,
就很可能根本和現實不符,
還有參觀的必要嗎?
導覽員笑著說,
也許到頭來的確推翻了之前的所有認定,
但根本上是不會差太多的。
觀看恐龍化石時,有幾個地方是大重點,
首先是骨盆部分的坐骨和恥骨,
鳥臀目的恐龍恥骨和坐骨皆向後伸展,比如稜齒龍,
蜥臀目則是恥骨在前、坐骨在後,例如暴龍。
再來是頭部,恐龍們頭骨大不相同,
以三角龍和異特龍來說,
可以看出三角龍頭上、鼻頭都有突出的骨架,
藉此讓自己的體型看起來更為張揚,
威嚇肉食性休想找麻煩。
牙齒外張而且都靠後,
顯示這是隻植食性的恐龍。
異特龍和暴龍同一家,
耳朵的孔洞呈現B字型,
牙齒尖銳且參差不齊,
除了證明這是肉食性之外,
也說明了恐龍的牙齒是替換性的,
可以不斷生長換新。
觀察他們的頭骨也可以發現,
孔洞大又多,
有的是用來共鳴發聲,
有的是肌腱神經通過處,
也讓頭部整體不那麼重,
讓恐龍不至於頭重腳輕,抬不起頭來。
四肢和尾巴也是觀察重點之一,
比方堅爪龍的腳爪明顯往內勾,
再加上在嘴邊胃裡發現魚鱗,
推斷他用這個利器來捕食魚類。
這也可以看出肉食與植食,
不管在牙齒還是腳爪都有極大不同,
肉食性爪尖牙利,草食則都是平整厚實的。
他們的尾巴通常很長又揚起,和頭骨中空一樣,
都是為了保持這樣巨大的身軀的平衡。
其中有一對恐龍很妙,請看這塊異特龍的大肩胛骨,
上頭隱約可見傷痕,
學者發現,這傷痕和附近的西龍標本尾巴很相似,
推測可能是被西龍甩尾攻擊所留下的,
看來植食性恐龍雖然沒有尖銳的牙齒和腳爪來保護自己,
卻也能用骨板來當作護身利器啊。
展場的化石全是翻模製成,
一方面保護原化石,
一方面也方便組裝調整動作,
只有出口附近的大腿骨弄來了真品,
讓大家體驗一下原化石的厚重與質感,
挺有意思的。
修稿小註:
感謝回覆者熱心的指正
小小修改了文章中兩個錯誤的地方
1. 我誤將研究恐龍的學者們稱為"考古學家",其實應該是"古生物學家",
雖然都是研究歷史,不過範疇可是大不相同
2.誤將白堊紀時代吃植物的恐龍們稱為"草食性恐龍",真正的說法是"植食性恐龍",
那個時代可沒有草的
特此更正,也抱歉誤導大家了 <(_ _)>
更正兩個錯誤:
回覆刪除古生物學、古生物學家--而非考古學、考古學家;兩者有很大的不同。
草食性是錯誤的用法,在侏羅紀的時代,還沒有「草」出現在地球上,應該稱為「植食性」。
喔喔 專業的來了
回覆刪除感謝指正 (拜)
其實導覽員的確是說植食
是我自做主張 改成現代化的說法 :p
這就修正內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