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blog

留言版

2012年9月13日

[show] 立體書特展展品秀 Part I

[展覽資訊]
名稱: 立體書的異想世界/The Stunning Pop-up Books
展期/時間: 即日起~2012/09/16/9點~18點
地點: 台北市南海路49號 國立歷史博物館 103展廳
票價/拍攝: NT200/僅互動體驗區可拍,其餘不可
定覽: 11點、15點(NT20,須壓證件)
個導: NT100,須壓證件
官網: http://popup.ishow.gmg.tw/home/
相簿: http://album.blog.yam.com/meiphoto&folder=9623166
線上立體書展: http://www.youtube.com/user/popupfan/videos
本文展區: 前導+立體史1立體史

[寫在前面]
1.除了互動體驗區外,皆為靜態展示,
強烈建議搭配導覽來參觀,以得知展品背後故事。

2.互動體驗區定時可參與立體書製作,有限定名額,
建議提早半小時以上去排隊。

3.展場內有3本機器翻書、2架電子翻書螢幕、與立體書展品的翻閱錄影,
想知道展品全書全貌,不妨來此一看,但並非收錄全展品。

4.大部分展品不能拍照攝影,文中使用的圖片影像,
取自導覽摺頁、官網、google、youtube或佈景海報,版權屬於原公司所有。

[小感]

===海報與旗幟===
以首次使用Pop-up名詞的作品[傑克與魔豆]為設計主軸,
以Q版的畫法,將立體書特展賦予童趣風格。20120824立體書

 

===立體書說故事===(暑假專屬,9/14為最後口碑場)
實際活動內容以官網為主,我當天所聽到的故事是[彼得潘]。
線上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DZdkgqu67U&feature=plcp

 

===立體史知多少===
立體書最早設計出來的原因,
都是為了派上實際用場的工具書,如天文、宗教、數學、醫學,
而非既定印象裡的給孩子看的童書。
真正給孩子看的立體書,要到18世紀工業革命後,
才有進一步的發展。

 

立體書聖經 A Celebration of Pop-up And Movable Book
年代/紙藝: 2004/Andrew Baron、Robert Sabada等
線上看:http://www.youtube.com/watch?v=3xTXEUHY_SM&feature=plcp


小感:
雖然取名叫聖經,但其實這套書並不完全是聖經故事,
而是因為他是史上最早的立體書,堪稱立體書之祖。
1632年,修道士馬修派瑞斯設計出這套最早使用輪盤機關的立體書,
書中有10個立體書機關,轉動輪盤就能輕易查詢,
是為了方便修道士們查詢宗教歷史、節慶,不必再去翻找笨重的手抄本,
而有了這套西洋版的"農民曆"。

 

新自然療法百科 O Novo Tratamento Naturalista
年代/紙藝: 1905/Friedrich Edard Bilz
摺頁插圖:15新自然療法百科
小感:
古早的年代裡,醫學並不發達,
像這樣一套的自療工具書,就顯得罕見而重要,
最早原文以葡萄牙文編寫,再版為12國語言、250版,
是史上最暢銷的醫學書。
書裡以掀開式的雙面圖層,精細到彷彿人體在眼前被層層解剖,
書中分成男女各一組,至少10個圖層,
女體因身體結構較複雜,圖層較男性為多。
在後頭的<立體書奧斯卡>展區中,備有本書的多媒體翻書機,
透過互動式觸碰螢幕,可以翻看本書的各個圖層,並可放大觀看,
臟器透過掀圖而一層層顯現在你眼前。

 

動畫紙娃娃 Moving Picture Dolls
年代/紙藝: 1908/R.H.Garman
海報插圖:14動畫紙娃娃
小感:
最早立體書名為"翻翻書"(Flap Book),這套立體書就是例子,
使用翻頁貼合的方式,幫紙娃娃換上各式服裝。

 

傑克與巨人 Jack The Giant Killer
年代/紙藝: 1932/Harold Lentz
海報插圖:15傑克與巨人
小感:
開始稱為Pop-up的第一本立體書,展場還特地在地板投射藤蔓,
把畫面從書上延伸到動畫,也是另一種Pop-up,
踩上投影的藤蔓樹葉時,還會有相對應的變化喔。
這本書也是本展的開展和佈景主題,
以藤蔓、巨人和掉落下來的雞蛋來蔓延開立體書的世界。

1932年,美國藍絲帶出版社仿前作,以"彈起插畫"為號召,
創作一系列立體書,把Pop-up註冊商標,是最早使用此名詞的出版社,
這個詞後來成為立體書的代名詞。
本作為系列叢書的第一本,與英國原創的童話故事合輯相同,
一樣採厚卡紙印刷黑白插畫,穿插4個彩色立體紙藝,
分別為:傑克與巨人、傑克與魔豆、小紅帽、睡美人等,
更以美國知名插畫師Lenz優美又有張力的插畫,為主要賣點。

 

野生動物故事 Wild Animal Stories
年代/紙藝: 1897/Ernest Nister
網圖: http://www.library.unt.edu/rarebooks/exhibits/popup2/IMAGES/WILD1BIG.JPG
小感:
日本將立體書稱為"有機關的書",這是因為18世紀後,
立體書技術得到長足發展,開始出現許多特殊機關,
讓彈出效果更多更立體。

展品展示的書頁,是隻美洲豹,
說起來也很妙,作者Ernest是來自立體書發源的德國人,
本書卻交付美國刊印,最後更是超展開的被英國人發揚光大,
為了讓美國市場能接受這套立體書,作者特地加入象徵美國的動物,
本頁的美洲豹、以及美洲野牛,都因此被收錄書中。

翻閱本書時,讀者不須手動翻,而可以自動撐開場景,
野生動物的三層透視景片放在右邊,
透過粘在左邊頁面的拉桿,透過連動來拉動機關,
製造出立體場景。

 

經典童話輯 The Land Of Long Ago
年代/紙藝: 1980/Ernest Nister
線上立體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Z_IkXm-Akc


小感:
本時期的立體書都是左右對開,而這本書則開始在立體書中加拉桿,
隨著書頁的翻動,而自動撐開立體場景。
這套書描述一對兄妹闖進童話故事的情節,
藉著兄妹的角度,述說6個童話故事,包括:灰姑娘、靴貓、小紅帽、
睡美人、美女與野獸、英國童謠-住在鞋裡的老婦人等。

以劇場舞台的方式,手動呈現故事,
將紙板底端貼在頁面,就會秀出舞台,
用紙條將層層圖片固定在舞台上,
只要將紙板往下翻,多層圖的立體場景立刻躍於眼前。

 

動物園的一天 A Day in the Zoo
年代/出版: 1890/Kestrel Books
網圖: http://pic.pimg.tw/yalun1206/1340037036-2449878249_m.jpg

小感:
工業革命後,人們開始有閒情逸致遊樂,動物園因此人滿為患,
書商看準商機,以"把整個動物園搬回家"為噱頭,製作了這套立體書,
裡頭以立體場景的方式,呈現獅虎豹猴等動物。

皇宮
年代/類型: 1830/隧道書
海報插圖:22皇宮
小感:
這是稱之為Peepshow,西洋鏡式的立體書,
以窺孔式的觀看法,將場景透過孔洞製造出遠近感。

女王加冕遊行 Tim's Telescopic View of Her Majesty's Coronation
年代/出版: 1977/Raphael Tuck & Sons
網圖: http://www.artistbooks.com/vintagebooks/book4a.jpg
小感:
全書共4個折頁,全長1.2公尺,
須依序將附在最後的46個紙娃娃,插入折頁中的缺口,
就能在紙上重現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登基的盛況。
結合紙娃娃和折頁書兩種形式,組成全景缺口書,
是英國皇室御用美術出版商-拉斐爾卡特,在1904年獨創的手法,
二次大戰期間因戰火而消失在歷史中。

娃娃屋 The Doll's House
年代/紙藝:1889/Lothar Meggendorfer
網圖: http://ecx.images-amazon.com/images/I/41qfRVKgzmL._SL500_.jpg
小感:
展品為復刻版,是娃娃屋類立體書的始祖,
把立體書從平面雙開式,轉變成立體場景式,
攤開時長1.3公尺,呈現19世紀德國店鋪與居家樣貌,
場景分為:街景、商店、住家、廚房、後院,共5個。
閱讀時須把書翻開,地板下翻以撐住場景,
再把附在紙板上的小附件翻開,變成具有卡榫功能的支架,
將場景一字排開,形成戲劇電影般的全景場景。

城市公園 The City Park
年代/紙藝: 1887/Lothar Meggendorfer
網圖: http://library.bowdoin.edu/arch/exhibitions/popup/images/full/CityPark150.jpg
小感:
展品為復刻版,融合立體書的折頁書、隧道書等技法,
讀者可以自由變換觀賞方式,呈現19世紀歐洲城市公園的風貌。
全書攤開後長3.8公尺,共16折頁,人物輪廓採鏤空技法,
一頁一場景,就像凝結時空的立體照片,
例如:乞討、家庭出遊、貴族聯誼、划船約會等。
封底附上說明,示範如何自行組裝觀賞形式,
如:方形、環形、蛇行、鋸齒等。

趣味劇場 Always Jolly
年代/紙藝: 1890/Lothar Meggendorfer
線上立體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WzrGpp7DGo


小感:
梅根多佛本來是慕尼黑的諷刺漫畫家,1878年親手設計一套立體書,
作為送給兒子的耶誕禮物,書中添入許多機關,
這一作,就開啟了梅根多佛對製作立體書的興趣,
他也因此被稱為"立體書之父",紙藝界的奧斯卡獎並以他為名。

仔細看這套立體書,書上有許多鉚釘,
原作其實本來使用鐵絲纏繞,復刻版因為鐵絲易鏽而改用塑膠鉚釘,
設計原理像纏絲傀儡,牽動線頭後就會帶動整個機關。
展品中展示的書頁,就是展示一個被山豬追到躲在樹上的獵人,
一旦拉動機關,畫面就會變成獵人持槍敲打山豬,
而展露出捕到獵物的得意微笑。16趣味劇場

每日快訊兒童年鑑第1輯 Dailly Express Chidren's Annual No.1
年代/紙藝: 1929/Theodore Brown
網圖: http://www.buddenbrooks.com/bookpicturesIlab/18311.jpg
小感:
1919年,英國每日快訊主編S. Louis Giraud,
以"彩色插圖像模型一樣立起來"為訴求,推出一系列兒童年鑑,共6本,
首創3D立體模型紙藝,成為現代立體書的開端。
這套立體書涵蓋童書、童謠、短篇故事等,採厚卡紙印刷,穿插立體紙藝,
刻意將第一個立體紙藝放在封面內頁,
讀者翻開書時,就能看見隨之跳出的鄉間小木屋。
為刺激銷售,收錄當時當紅的連載故事寶貝熊,還替他設計專屬立體場景,
這也是寶貝熊魯伯(Rupert Bear),初次出現在立體書中。

Bookano
年代/紙藝: 1934/S. Louis Giraud
線上立體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ikQFk-8zgg


小感:
是S. Louis Giraud繼兒童年鑑後,自行出版創作的姊妹作-Bookano系列。
以彈跳插圖、活動插圖、活動模型等為賣點,
找來現代立體影像之父Theodore Brown,
結合當時英國當紅機械組合玩具-Meccano、Book兩個名詞,
成為Bookano一詞,作為新世代立體書的系列名稱。

本系列以合輯年鑑的形式出版,內容與兒童年鑑相同,
1934-1950年間,共出版17冊,
後期因逢戰時,資源短缺,他還重複利用兒童年鑑的立體紙藝。
為求普及,Bookano不講究紙質印刷,
加上讀者鎖定為兒童,品質無法和經典相比。

蹦跳家族與他們的新家 The Jolly Jump-Ups and Their New House
年代/紙藝: 1947/Geraldine Clyne
線上立體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FrpZ5anWXM


小感:
作者為一對夫妻,妻子負責插畫,丈夫負責立體紙藝,
兩人共用筆名,1930-1950間因創作而成名。
這套立體書以一對夫婦、6個小孩、1條狗為主角,描寫家族成員的生活百態。
展品裡這套書是在1939年出版,屬於蹦跳家族系列作之一。

全書包含6個中規中矩的立體紙藝,介紹蹦跳家族搬家後的新生活,
反映美國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後的家庭生活。
特別值得注意的技巧,是首次註冊並應用在立體紙藝的扇折技術,
這項技術後來被廣泛應用在立體卡片上,是扇折技法的起源。

仙履奇緣 Cinderella-A Peepshow Book
年代/紙藝: 1950/Roland Pym
海報插圖:17旋轉木馬書
小感:
六角型,活像個旋轉木馬的這套立體書,技法稱為"旋轉木馬式",
收闔時是普通的書籍,但拉開後將封面封底綁在一起,
就會拉出6面仙履奇緣的故事場景,佐以底下的文字敘述,
讀者看這套書時,必須邊轉邊看,因此得名。

這套立體書是最早的旋轉木馬書,
旋轉木馬書是1947年,由折折書出版社首創的專業形式,
封面封底以緞帶固定,就會形成六芒星造型。
由英國知名插畫家與劇場設計師Roland Pym所創作,
以劇場為設計概念,一幕一景,每一景有4層景片,
舞台下方為故事內容,彷彿手捧一座古典劇場。

哥倫布 Christopher Columbus
年代/紙藝: 1960/Vojtech Kubasta
線上立體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R5lBc9rir8

小感:
屬於大型的全景式立體書,作者是捷克著名的紙藝師Kubasta,
這個技法為他所獨創,1954年初版,本展品則為再版的英文版,
雖然技巧卓越,卻受困於紙質,極易毀損,
背裱上甚至可以看到用膠帶補強的地方。18哥倫布

書中以線條厚實、色彩鮮濃的插畫,描繪哥倫布發現美洲的故事,
充滿波希米亞偶戲劇場的風格。
全書攤開長約70cm,由3大折頁組成,
第一個折頁以騎馬釘固定故事內文,第二和第三頁則是聖瑪莉亞號,
Kubasta把原本平面的書,轉成有立體模型的效果。
Kubasta在1950-1980間,創作出300本以上的立體書、繪本,
並被轉譯成37國語言,
這樣龐大的成功,成為立體書之王-美國廣告商杭特,
創設專門發行立體書的公司的動力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