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資訊]
館名: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地址: 台北市廣州街101號
電話: 02-23361704
開放時間: 二~日 9點~17點(國定假日不開放)
定時導覽: 六.日 10點、14:30
門票/拍攝: 免費/可
官網: http://59.120.8.196/enable2007/
相簿: http://album.blog.yam.com/meiphoto&folder=8845581
[小感]
廣州街一帶屬於剝皮寮的歷史街區,
本來打算要拆除,
在努力之下,決定保留成為保護性的老街,
並且在廣州街101號設置鄉土教育中心,
作為陳列和簡介剝皮寮之用。
鄉土教育中心屬於古蹟再利用,
原呂阿昌醫師宅,現在作為醫療館展示;
原章太炎在台居所,改作為教育館展示;
廣州街101號則原屬日治時代八甲町參丁目七番地,
經營"製本所"類的行業。
來到這裡,先不要急著進去參觀,
先來看看剝皮寮專屬的街區樣貌特色。
首先是牌樓面,從上而下分為女兒牆、牌樓面、花臺和梁柱。
女兒牆是所有台灣老街賣弄工藝的好地方,
有的走巴洛克風格,有的有繁複的花藻雕飾,
有的寫上堂號,也有的是裝飾圖樣。
以鄉土教育中心來說,女兒牆反而不見雕飾,
即使是呂阿昌宅上的勳章飾,也是後來改建時才加上去的。
在剝皮寮,牌樓面才是各家爭鳴的舞台,
你可以看到各種風格的牆面,
像是呂阿昌宅的石雕欄杆、防空需要的國防色面磚等,
五顏六色的牆面。
另外就是標誌性的又寬又大的亭仔腳,
為了適應偶陣雨的台灣氣候,
老房子總是會有設置騎樓,
既可以讓行人躲避風雨,也可以讓店家方便攬客,
或者也可以在騎樓東家長西家短,
特別能顯出台灣特有的人情味。
梁柱的部分,特別要注意的是呂阿昌宅柱頂的雕飾,
採用西洋柱式的作法,
可以看出日治時代建築的風格。
看完了外觀,房子裡頭也保留很多老房子的特色。
相對於外觀的日式風格,
房子內部則保留清代傳統店屋的特色,
有著天井、氣窗、木梯、磚牆木樑和穿廊等。
特別留意看牆面,隨著街屋的不同,
採用的牆壁材質也各異,
這裡一次網羅磚砌的斗砌牆、顏止磚,
土磚砌的土埆牆、編竹砌的編竹夾泥牆,
以及石砌的卵石牆基。
也許以前的人沒有了不起的技術或建材,
卻因此特別有就地取材的智慧,
當然以現在看來,安全係數都不高,
卻已經是當時人們賴以安居的材料。
鄉土教育中心展區極大,分為兩層樓,
共有七個展區:
互動遊戲區、故事館一樓、故事館二樓、
教育館一樓、教育館二樓、醫學館一樓、醫學館二樓。
所以強烈建議在假日的時候來,
跟著定時導覽慢慢看,
更能聽見剝皮寮想說的故事。
在展示上,鄉土教育中心除了善用空間,
也會精心設計互動式的內容。
互動遊戲區是孩子們的天堂,
在寬闊的中庭設置大型的玩具,像是滾輪子等;
在長廊則設置互動學習區,可以玩些釣瓶子、打彈珠的遊戲。
故事館一樓是打通一樓街屋後,做長條型的剝皮寮展示,
每個展示區都有讓訪客動手操作的地方,
玩起來特別有意思。
故事館二樓是整修重建的過程展示,
有短片有照片也有模型,
有興趣知道剝皮寮是怎麼保留下來,
這裡就非來不可。
教育館一樓講的是傳統教育,像是書院私塾等,
其中比對以前的私塾和現在的小學的一天,
看起來特別妙。
另外還有科舉文物區,
原來艋舺有不少人曾在科舉金榜題名呢。
教育館二樓則是現代教育,包括早期的詩文社、日治學校,
和後來的國民小學。
詩文社是介紹艋舺的著名文人,
日治學校還特別造景成教室的樣子,
課桌椅上不但有考卷,講台上居然還有畢業感言,
一整個有趣極了。
國民小學是用五育來分區介紹,
令我回想起我的小學生活。
醫學館一樓展示傳教士來台和呂阿昌醫生的故事,
看看來自國外的馬雅各、馬偕、蘭大衛,
如何在台灣這塊土地奉獻心力;
看看呂阿昌到底是誰,為艋舺做了甚麼?
醫學館二樓展示中醫和青草巷,
中醫區特別用中藥行來當佈景,
你可以試著自己碾藥、磨藥,
也可以拉開藥櫃看看中藥材的長相、氣味和簡介短片。
青草巷則是以龍山寺附近的西昌街224巷為發想,
一一介紹青草茶的配方、
青草的名字、樣貌、氣味和功用。
導覽上,鄉土教育中心也非常用心,
除了假日定時導覽外,
入口處也有個大型的電子導覽機,
各展示間都會附上大量的圖文並茂的說明,
來這一趟,對剝皮寮絕對會有深層的認識。
接下來的幾篇,我會試著依區域慢慢介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