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展覽資訊請移駕 大英館藏埃及木乃伊特展 http://usemei.blogspot.tw/2017/12/blog-post_10.html
2.展區內禁止拍照錄影,因此文中照片均由網路搜尋而來,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3.因涉及大量埃及神祇和象形文,若想進一步了解,請移駕 番外篇
4.語音導覽引用自雅凱語音導覽音檔逐字稿,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_■參考網站(照片引用來源)
特展展品清單(全英文)
香港特展官網 http://hk.science.museum/ms/el2017/
香港特展相簿 https://ryanm.blog/2017/07/19/永生傳說/
香港特展遊記 https://www.douban.com/note/644712885/
_■第七區 埃及年輕人
[平面圖]
[看板1]羅馬時期的埃及年輕人
羅馬統治埃及期間(30BC),埃及仍持續製作木乃伊,但技巧和風格有所演進,
其中「木乃伊肖像畫」是種用木板繪畫死者的創意作法,
這具年輕人的木乃伊與其肖像畫屬於送批歐洲的木乃伊中,首批擁有這種造型的木乃伊。
圖中的年輕男子有著深色而鬈曲的頭髮,粗眉闊眼,未留鬍子,顯示他相當年輕,
斷層掃描也證實他死時約17-20歲。掃描影像顯示他過重,不符肖像中削瘦的形象,
還可以看到他有蛀牙,可能證明他飲食中含有高糖和高澱粉。
[看板2]羅馬時期的木乃伊製作
雖然羅馬時期仍盛行保存遺體,但技巧已經不同,防腐師不再取出死者內臟。
此時期防腐方法較為簡單便宜,可能因為需處理的遺體變多而導致工藝水平下降,
儘管這種粗製濫造的木乃伊技術成為常態,但有些遺體還是有得到悉心處理,
比如這具年輕人的木乃伊內臟保存狀況就非常好,包裹得也很細心。
#埃及棺槨演變簡史 https://myancientegyptpractice.wordpress.com/2016/07/31/death-on-the-nile/
[展品]年輕男子木乃伊 大英館藏EA6713
香港特展官網導覽頁 http://hk.science.museum/ms/el2017/saudioguide_34.html
#語音導覽27 青年木乃伊
希臘和羅馬統治者佔領了埃及期間,木乃伊的外觀受到高度重視,繃帶包裹複雜,精巧的形成十字交錯的方式,繪有死者肖像畫的木板,從這個時期起被放在繃帶上,相對的,對於內部的防腐技術則較為粗糙。在這幅木乃伊肖像畫中,這個年輕人穿著一件白色寬外衣,上面的粉紅色條紋叫做「克拉烏斯」,還穿著一件斗篷,在古羅馬克拉烏斯代表特定階級,但在這裡可能只是象徵著和羅馬傳統之間的關聯。這個年輕人在肖像畫上看起來面容削瘦,但是電腦斷層掃描顯示他嚴重的過重,幸好體重居然沒有影響遺體的脫水乾燥,由於沒有發現他有任何疾病、創傷或他殺跡象,我們無法知道為什麼他這麼年輕(大約在17到20歲之間)就已經過世,他過世時還在發育階段,所以木乃伊遺體的身高只有149公分。
這位男士的繃帶包裹算精細,但防腐過程卻精簡了,內臟並未取出作防腐,
不確定是因為羅馬時期需求量大增,人手不足;還是因為傳統防腐技術已亡佚,無法進行。
背上放置木乃伊板,以此取代節德柱的作用,也便於替遺體裹上裹尸布和繃帶,
蠟畫法肖像畫則被裹在遺體和最外層繃帶之間,最後割除肩部以上的繃帶,露出容貌。
[看板]木乃伊檔案(遺體說明板)
性別:男性
死亡年齡:17-20歲
全長:151cm
病理:蛀牙
年代:羅馬時期(約AD140-180)
出土與館藏編號:底比斯, EA6713
這時期埃及受希臘羅馬統治,但仍保有傳統喪葬儀俗,技巧上則出現多元風格,
木乃伊肖像畫在西元一世紀開始流行,木板上畫有死者容貌,放在裹尸布上。
這位青年的畫像沒有鬍鬚,顯示死時還很年輕,但削瘦這部份就有美化之嫌了,
畢竟斷層掃描顯示他皮膚留有縮水皺褶,四肢粗肥,應該早就過重。
[顯影]
戴有串珠項鍊,項鍊上串有蠟質類花朵,以木板作底板取代節德柱,
從髖骨未閉合和骨骼發育中的狀況,推斷死亡年齡應在17-20歲,
內臟被未取出,電腦斷層掃描可清楚看到內臟影像,顱骨注入樹脂。
[看板3]埃及喪葬傳統
因為沒有傳統棺體棺蓋,學者對這位男士的身份所知有限,
只能從木乃伊肖像畫中判斷,他大概是個濃眉大眼、深色捲髮的年輕男子,
白色羅馬長袍及斗篷上有帶狀紋樣,稱為「克拉烏斯」。
埃及喪葬傳統講究保存遺體,羅馬卻是以火葬為主,
儘管如此,在羅馬統治下的埃及,仍然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的傳統喪葬方式。
[展品]陶巴斯提絲的木乃伊板 大英館藏EA35464
香港特展官網語音導覽頁 http://hk.science.museum/ms/el2017/saudioguide_38.html
#語音導覽28 陶巴斯提絲的木乃伊板
在羅馬時期不是只有貴族才能為自己準備木乃伊,需求的增加可能導致品質下降,同時棺木變得不再那麼重要。在這具年輕人的木乃伊上方有一塊彩繪的木板,與展出的另一件陶巴斯提絲的木乃伊木板非常相像,上面裝飾有許多埃及傳統喪葬圖像場景,最上方有一隻張開翅膀的鳥,這代表人的靈魂,被稱為「巴」。埃及人認為每個人都有兩個非物質性的實體,一個是「卡」一個是「巴」,這兩個概念都是多重而複雜的。為了生存,卡和巴需要物質性的基底,因此有必要保存遺體,發展出木乃伊的製作。巴通常被描繪為人頭鳥身,讓死者能進食和移動,在木板的下方我們可以看到安努畢斯製作死者木乃伊的場景,看得出來這個時期在裝飾上還保留著埃及的傳統。
羅馬時期會用木乃伊板放在遺體下,取代節德柱的作用,墓主為Taubastis,
頂端呈弧型,以符合頭部輪廓,頂著日環的鷹象徵荷魯斯,
下方畫有巴鳥、象徵穩定的節德柱、象徵主宰的權杖和象徵活力的生命之符,
3個符號被放在碗狀物上,則有至高、無與倫比之意,如碗上的權杖表示無比的權勢。
符號下方則是安努畢斯正在處理遺體的場景,象形文字描述死者的來世福報。
這塊木乃伊板和青年木乃伊遺體下的相似,但目前無法得知青年木乃伊板是否有任何圖飾文字。
[展品]木棺蓋 大英館藏EA55022
香港特展官網語音導覽頁 http://hk.science.museum/ms/el2017/saudioguide_37.html
#語音導覽29 木棺蓋
希臘人和羅馬人對埃及的喪葬傳統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因此棺槨、面具和畫像也呈現了多元樣貌的融合,例如在包裹木乃伊的亞麻布繃帶上面,出現了薄薄的木板,上面畫著死者的肖像畫,就像眼前這具年輕人的木乃伊一樣。展出的這件棺木上蓋,看起來就像一座站立著的羅馬雕像,蓋子雕刻出死者全身的樣貌,包括他的羅馬服飾。基座上粗糙的彩繪著女神努特,也寫有甲的象形文字,這具棺木充分展現了埃及、希臘與羅馬風格的混合,羅馬人的喪葬傳統是火葬,但直到羅馬時期末期,埃及仍持續進行木乃伊的製作,我們幾乎無法推測這些棺蓋肖像畫所描繪人物的文化起源,甚至就連這具棺蓋的主人,我們都無法確定他是埃及人、希臘人還是羅馬人,或是他的父母親是否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本展品屬於羅馬時期,外型是身穿長袍的短髮男子,棺蓋上附有少許紅色顏料和塗金,
可能是垂直存放或放在木箱內,埃及傳統圖飾被擺到底部。
[展品]呼吸之書 大英館藏EA10109
羅馬時期雖仍有以莎草紙卷陪葬的習俗,不過死者書的地位被新的文本取代,
像「呼吸之書」就主要強調死後世界呼吸的重要性,兩面都寫滿祭司體文字。
[展品]木乃伊標籤 大英館藏EA57616
[展品]木乃伊標籤 EA26668
[展品]木乃伊標籤 EA22874
[展品]木乃伊標籤 EA23185
[展品]木乃伊棺蓋+木乃伊標籤 大英館藏EA26273,a
香港特展官網語音導覽頁 http://hk.science.museum/ms/el2017/saudioguide_39.html
此棺蓋和木標籤被放在伯創思的木乃伊遺體上,標籤上寫有名字和出生地,繫在棺蓋上。
[展品]泰逢(Tryphon)陪葬石碑 大英館藏EA57358
香港特展官網導覽頁 http://hk.science.museum/ms/el2017/saudioguide_40.html
石碑充滿羅馬風格,Tryphon站在正中面向正前方,
身穿羅馬長袍和斗篷,銘文寫著「獻給四歲夭折的泰逢」。
[展品]女子像陪葬石碑 大英館藏EA65337
除了左上的胡狼象徵安努畢斯,整體都是純希臘羅馬風格的墓碑雕飾,
上方雕刻希臘風山牆和柱飾,墓主身穿羅馬長袍,躺倚在矮榻上,正在享受死後饗宴。
[看板4]多元文化
羅馬時期,埃及、希臘、羅馬人為埃及三大族裔,
很多埃及人都採希臘名字,難以從姓名確定死者文化起源。
這種多元文化融合在當時喪葬習俗中尤其明顯,人形棺逐漸流行,取代已經少在製作的棺木,
並引進肖像板和彩繪裹尸布,將歐洲技巧揉合進埃及喪葬傳統,
就連專家有時也難以判別木乃伊究竟是由埃及人或異鄉客委託製作。
至君士坦丁大帝統領埃及期間,因為獨尊基督教,埃及走向拜占庭風,傳統信仰消失殆盡。
[展品]阿芙蘿狄蒂的木乃伊面具 大英館藏EA69020
面具上可以看到埃及和羅馬傳統的融合,埃及諸神的形象移到背面,以典型羅馬風格刻畫女性面容,
她被以希臘女神之一的Aphrodite來命名,髮型、服飾和首飾都具當代風格,
面紗上銘刻了她和雙親的名字,並記載她死時只有20歲,形象可能來自當時流行,而非參考死者面容。
[展品]木乃伊容器塗金面具 大英館藏EA51146
香港特展官網語音導覽頁 http://hk.science.museum/ms/el2017/saudioguide_35.html
#語音導覽30 木乃伊容器塗金面具
在古埃及王國第一中間期,使用石膏和亞麻布製作木乃伊容器部件的技術,開始用在喪葬用具上,木乃伊的頭部和肩膀會覆蓋著人形棺,這種喪葬面具是用浸泡在石膏灰泥裡的亞麻布作成的,能夠彩繪出死者的樣貌。後來這種面具演變成覆蓋全身的人形棺,緊貼著木乃伊,塔穆特和內殿歌者的木乃伊都是如此。木乃伊及其容器經常被放進棺木裡,棺木一般為木製,在羅馬時期人們很少製作棺木,反而是木乃伊容器面具,以及其他通常放在木乃伊頭部、胸部、腿部和腳部的物件變得流行起來,製作面具的材料有時候會用廢棄的莎草紙取代亞麻布,木乃伊容器面具上通常會塗金,黃金也會直接被放在死者的皮膚上,通常是在臉部,這象徵著死者與太陽神之間的關聯。
古埃及人從羅馬時期前就已開始使用喪葬面具,他們相信頭部象徵感官所在,
食物由此進,語言也由此出,防腐師在處理頭部時特別用心,
面具上帶有咒語,讓死者可藉神聖的力量在死後的世界繼續享樂行事。
本展品顯示理想化的死者形象,塗金藍髮是死者化身成埃及諸神的象徵。
[展品]蓄鬍男子木乃伊肖像 大英館藏EA63396
#語音導覽31 蓄鬍男子木乃伊肖像
在地中海北部與埃及風格融合的過程中,肖像板可能是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特色。肖像板通常逼真的描繪了死者的面容,展現出羅馬帝國境內種族與文化的多元性。製作肖像畫的木板來自不同的樹種,其中只有無花果樹是埃及原生樹種,其他都生長在義大利、希臘等歐洲地區,肖像板上使用的有些裝飾顏料似乎也是進口的,反映出地中海文化的多樣性與交流情形。古埃及有一種典型的顏料叫做「埃及藍」,在紅外線底下會發出白光,可見光誘導紅外線發光技術能用來尋找這種埃及藍,在研究一幅年長者的肖像時,這項技術尤其引人關注,白色發光區顯示用來畫頭髮、膚色與雙眼的顏料裡含有埃及藍,這藍色用肉眼完全看不出來,而是與其他顏色調合在一起,用以表現男子變得灰白。
這位男士蓄捲髮,身穿羅馬羅馬長袍,十足羅馬風,
繪畫技法也一樣很羅馬,在木板上以蛋彩畫技法創作,並細心描繪眼睛、兩頰和頸部的陰影。
[展品]男子石膏面具 大英館藏EA30723
臉部塗金屬於埃及傳統信仰,髮型和服飾則採羅馬風,
自由女神般的髮飾,是桃金孃花環,肩上則配有勳章。
[展品]女子石膏面具 大英館藏EA26799
羅馬時期,塗金面具、肖像畫、石膏面具都是重現死者容貌的選項,
石膏面具造形通常採羅馬風,這位女士留著類似辮子頭的華麗髮型,
耳上戴有耳環,脖子上也有珠子串成的項鍊。
[看板5]木乃伊肖像畫
羅馬時期取得歐洲特有的椴木變容易,因此開始流行用木板替死者畫木乃伊肖像畫。
[展品]男子肖像 大英館藏EA74715
香港特展官網語音導覽頁 http://hk.science.museum/ms/el2017/saudioguide_36.html
本展品為畫在椴木板上的男子肖像,蓄短髮,穿披風和羅馬長袍,充滿羅馬風,
畫家在顏料中混入埃及藍來表現男子頭髮因上了年齡後的灰白感,肉眼難以看出,
但埃及藍這種埃及特殊顏料,在紅外線下會發出螢光,一經紅外線釋光技術就非常明顯,
科學家常用此技術判斷作品中有無埃及藍的存在。
[展品]女子肖像 大英館藏EA65343
畫家細心的混合顏料和蜂蠟,在木板上以蠟畫法畫出膚色的層次感。
[引言]佩托西里斯之墓:噢,活在世間的人們啊(…中略…)朗誦吾名並奠上大量的酒吧
_■第八區:結論
本區播放短片,主要講述現代科技對研究古埃及的貢獻,希望藉此引發訪客對埃及的持續熱情與關注。
【各展區文章連結】
前導 http://usemei.blogspot.tw/2017/12/blog-post_10.html
番外 http://usemei.blogspot.tw/2017/12/show.html
第一區 http://usemei.blogspot.tw/2017/12/show-1.html
第二區 http://usemei.blogspot.tw/2017/12/show2.html
第三區 http://usemei.blogspot.tw/2017/12/show-3.htm
第四區 http://usemei.blogspot.tw/2017/12/show-4.html
第五區 http://usemei.blogspot.tw/2017/12/show-5.html
第六區 http://usemei.blogspot.tw/2017/12/show-6.html
第七區 ←You Ar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