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blog

留言版

2019年1月11日

[show] 普希金全展品秀 sec.4

【寫在前面】
1.參觀資訊請移駕 悠遊風景繪畫 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2.文內畫作引用自網路與導覽手冊資源,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3.語音導覽為雅凱個人導覽機逐字稿,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0-1

第4章巴黎近郊的自然景致
19世紀後半葉,法國鐵路網逐漸普及,畫家得以易於到郊外寫生取景,
因此題材開始轉向楓丹白露等巴黎近郊的森林景致。
本展間並設有《草地上的午餐》動態投影區,與其特寫與賞析表,
因參觀當時不開放拍照,因此僅以網路搜尋到的賞析作為代表。s04 (1)

_■草地上的午餐局部特寫與賞析
*百度百科/草地上的午餐 (克洛德·莫奈油画作品)(簡) https://bit.ly/2QhiJVP
*維基百科/克勞德·莫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克勞德·莫奈
*維基百科/楓丹白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枫丹白露
*google地圖/楓丹白露森林 https://bit.ly/2H4oR4B

0-2

4-1原圖網址:https://bit.ly/2QD7JHw
Claude Monet-Luncheon on the Grass
克勞德.莫內《草地上的午餐》1866年 130x181cm

語音導覽#16《草地上的午餐》克勞德.莫內(鄭治桂)
普希金美術館館藏印象派的風景畫中,這是最大幅的作品,也是印象派繪畫重要的一件里程碑。十九世紀的法國鐵路網已經逐漸完備,巴黎人有了許多前往郊外甚至外省度假的途徑,而前往距離巴黎東南六十公里的楓丹白露森林,作一日之遊的野餐,也成為一種時髦。這張畫作描繪的是莫內與繪畫同伴們在楓丹白露的樹蔭下悠閒野餐的情景,我們看見巨大山毛櫸的樹幹上,刻畫了愛情的心印與愛神的箭,紳士們盛裝而遊,仕女們的長裙與帽飾也反映了當時的流行式樣。這時的莫內還沒有發展出後來的光影搖曳的印象派技法,倒是比較偏向他所欽佩的庫爾貝那一類厚重結實的畫法。森林中,人物在樹蔭下色調顯得溫和,左上方透過亮黃色的樹葉,和空隙之外的藍天,反映著風和日麗的日子。
莫內原先準備參展沙龍的七公尺巨畫,雖然未曾完成,但這一件內容幾乎一致的中幅完整畫作,很可能是準備巨畫的最終定稿。畫作結實的構圖,空間沉穩而緊密,反映畫家他繪製巨畫的企圖心,也為現代風景巨構留下一個令人驚豔的景象。

s04 (3)

4-2原圖網址:https://bit.ly/2BrT4Vg
Claude Monet-Haystacks at Giverny
克勞德.莫內《吉維尼的乾草堆》1884-1889年

*google地圖/吉維尼 https://bit.ly/2VHkgsg

0-2

*google地圖/盧昂主教座堂 https://bit.ly/2H5NkXh

0-1

語音導覽#17《吉維尼的乾草堆》克勞德.莫內(女聲)
莫內在1880年代初期遷居吉維尼定居,開始針對周邊田地上的麥草堆、白楊樹和塞納河支流的晨昏霧靄,以及塞納河下游大城市盧昂的主教堂,開始進行系列創作。他針對同樣的主題設定相同的尺幅,以相同的構圖在一天之中不同的時段,從早晨、上午、中午到下午,黃昏甚至落日後的薄暮,作一系列光線的紀錄,而這件《吉維尼的乾草堆》便是乾草堆系列的最早主題之一。他在展開這系列創作時,已經不再參加印象派最後一次的聯展,但是他對光線的表達,以及處理大片陰影裡細碎色點的技巧,已經逐漸成熟,我們在這裡看見畫家如何用細瑣的筆觸,靈活而緻密的鋪陳出草地、樹叢與山坡的綠色,在陽光下和陰影下豐富的色彩。
他把兩垛乾草堆分別安置在構圖前景的陰影右方與中景左側的陽光下,彼此形成光影的對照,大小比例也拉鋸出空間感,矗立在背景中的成排白楊樹,隔著後面的山峰與蔚藍的天空,也拉出了一個寬廣的空間。莫內簡練的處理了空間的層次,整個畫面有一種遠望即真的印象。

s04 (4)

4-3原圖網址:https://bit.ly/2BuKpRW
Claude Monet-Lilacs in the Sun
克勞德.莫內《陽光下的丁香花》1872-1873年

s04 (5)

4-4原圖網址:https://bit.ly/2PMb95y
Claude Monet-White Water Lilies
克勞德.莫內《白色睡蓮》1899年 93x89cm

語音導覽#18《白色睡蓮》克勞德.莫內(鄭治桂)
莫內在吉維尼定居之後,在持續出外寫生的同時,也在他擴充的花園池塘,發展出一個方形構圖的「日本橋」主題。這個方形的畫面具有裝飾的效果,畫家以幾乎相近的構圖畫著日本橋,點點睡蓮的景致。木橋在柳枝垂懸的對照下、橫跨池塘彩虹般的弧線,既寧靜又優雅,池塘裡黃、白,和粉紅色的睡蓮繽紛點點,映出夏日的氣息。長達二十年間,莫內在相同的構圖、同樣的尺幅上,變換著每一天、每一個時刻的光線效果。
這一件以綠色為基調,題為《白色睡蓮》的中幅畫作,描繪的是睡蓮盛開,林木濃郁的季節。日本拱橋橫跨畫面的中央,受光之處耀眼地幾乎辨認不出原來的青綠色的橋身,而畫家以垂直的線條勾勒著左邊背景中的垂柳,右後方的明暗掩映的樹叢中,可以看見藍天的空隙正倒映在以細密筆觸畫成的水池陰影中。水池邊茂密的鳶尾花、百子蓮,還有白色、粉紫與淡黃色的小睡蓮,濃密地分布在水面上。莫內的光影之作,在這方形的構圖中,彷彿開了一扇面對池塘的明窗,讓人眼前一亮,感覺到盛夏的氣息迎面而來。

s04 (6)

_■1904年代巴黎鐵道圖

原圖網址:https://bit.ly/2H7h7Pm

展方特地搭配當時的鐵道網分布圖,因參觀時不開放拍照,僅以網路搜圖代表。

s04 (2)

4-5原圖網址:https://bit.ly/2LtSTgQ
Calille Pissarro-Ploughed Land
卡米耶.畢沙羅《犁過的地》1874年 49x64cm

*維基百科/卡米耶·畢沙羅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卡米耶·畢沙羅

語音導覽#20《犁過的地》卡米耶.畢沙羅(女聲)
畢沙羅是印象派畫家中最具有泥土味道的風景畫家,他所描寫的農村比起其他同伴們,更帶有一份沉著的真實感。這張畫作以厚實的顏料佈滿畫面,畫家仔細鋪陳佔了畫面二分之一的前景到中景剛剛犁過的田地,前景邊緣還有些破碎的草皮,微微帶著些綠色調。而中景翻過土的田地上,已經開始鋪設細碎的筆觸。
畫面上方是田地邊緣隆起的小山丘,山丘上逐漸向遠方爬升而開始籠罩淡紫色調的霧氣,整幅畫面用相近的色調與明度變化,畫家捨棄色彩對比的效果,而在採用棕色和土黃色為主調的畫面中,添入粉綠色、墨綠色、紫灰色以及深棕色,以細小的筆觸鋪陳整個畫面,甚至以點狀與少數的線條,恰如其分的表現細節裡,讓人不自覺對這田地和周圍的景物,產生熟悉的感受。中景的車馬與撐傘的人物,寥寥數筆勾勒出具體而微的效果,那細小的比例也巧妙地在這幅小幅畫作中,烘托出一片也算寬闊的空間。

s04 (7)

4-6原圖網址:https://bit.ly/2Gv4mhf
Albert Charles Lebourg-By the River
阿爾貝-查理.勒布爾《河畔》約1890年

s04 (8)

4-7原圖網址:https://bit.ly/2CofLLL
Alfred Sisley-Frosty Morning at Louveciennes
阿爾弗雷德.希斯雷《路維希恩的結霜的早晨》1873年

*維基百科/阿爾弗雷德·西斯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阿尔弗雷德·西斯莱

s04 (9)

4-8原圖網址:https://bit.ly/2CnX76N
Alfred Sisley-The Garden of Hoschedé, Montgeron
阿爾弗雷德.希斯雷《奧契德家的庭院,蒙特熱隆》1881年

s04 (10)

4-9原圖網址:https://bit.ly/2QHD1gs
Alfred Sisley-Edge of the Forest of Fontainbleau
阿爾弗雷德.希斯雷《楓丹白露森林邊際》1885年 60x73cm

語音導覽#19《楓丹白露森林邊際》阿爾弗雷德.希斯雷(鄭治桂)
希斯雷是最早和莫內前往楓丹白露森林一同寫生作畫的同伴,由於和莫內風格相似,偶爾使人分辨不出他畫作的樣貌。這一幅作品的創作之時,希斯雷越來越接近自然的季節色彩與蒼茫的氣息,他畫著森林的秋天景致,色彩既飽滿又帶著些蕭條的意味,正是一年中最具有戲劇效果的季節。年輕的時候他畫過這一片森林濃密與厚重的樹叢,此時他卻大量的運用線條寫意地勾勒秋冬之際,斜照中木葉盡脫的枯枝殘葉,在交錯的筆觸塗刷出閃爍的光影。他甚至運用線條直率地刷過天際,表現天空中帶著橘色調的雲絮,與粉藍天空的漸層效果,畫家捨棄了大片塗染色彩的勻稱效果,而以寫意的比較畫出自然蒼茫的野性。
希斯雷在楓丹白露森林邊緣的村落居住期間,處境相當窘迫,在這張畫作完成之前不久的1881年,他才在《現代生活》雜誌社舉辦了畫展,這件畫作完成的次年,他首度在紐約舉辦個展,才漸漸受到大眾的肯定,畫中的蕭瑟之感也許與他此時的心境有一點關聯。

s04 (11)

4-10原圖網址:https://bit.ly/2EusKgc
Paul Cezanne-Road at Pontoise
保羅.塞尚《蓬圖瓦茲的道路》1875-1877年

*維基百科/保羅·塞尚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保罗·塞尚

s04 (12)

4-11原圖網址:https://bit.ly/2rIGzQJ
Maurice de Vlaminck-Landscape at Auvers
莫里斯.德.弗拉曼克《歐韋風景》1924年

*維基百科/莫里斯·德·弗拉芒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莫里斯·德·弗拉芒克
*台大網路教學/野獸派 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6_520/sty_20c/painting/fauvism.htm
*非池中/立體主義 https://artemperor.tw/knowledge/56

s04 (13)

4-12原圖網址:https://bit.ly/2SYw5Iq
Maurice de Vlaminck-Stream
莫里斯.德.弗拉曼克《溪流》1912年

語音導覽#22《溪流》莫里斯.德.弗拉曼克(女聲)
野獸派誕生的五年間,成為藝術史上進入二十世紀,與立體派相提並論的創世紀兩大畫派。不久之後,畫家們各自發展自己的風格,甚至畫出南轅北側,絲毫嗅不出野獸派氣味的作品。例如弗拉曼克就逐漸轉向濃烈而狂野的風景表現,他甚至減少色彩的種類,增加筆觸與線條的描繪。這一件以溪流為題材的作品,以綠色為基調,處處融入濃厚的黑色線條與筆觸,反映在水面上暗沉的倒影,樹叢中凹陷的深處、樹幹背光的暗面,甚至成為勾勒枝幹與樹梢草間的線條。
畫家藉著短促的筆觸以及較長的弧線,鋪陳著節奏感與旋律,帶動了這張本來平淡無奇的題材,釋放彷彿經歷風暴般的強烈感受。畫面在洞開樹叢的天空亮面之下,遠景山坡上幾間帶著方塊感的屋舍,成為僅有的立方體,畫家在這裡流露出受到塞尚的風景造型之影響。這幅以黑色線條支配整個畫面的林中溪流,讓走出巴黎的畫家,在郊區找到表現濃烈風景情感的靈感。

s04 (14)

4-13原圖網址:https://bit.ly/2SaAqbo
Henri Matisse-Bois de Boulogne
亨利.馬諦斯《布洛涅森林》1902年 65x81.5cm

*維基百科/亨利·馬諦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亨利·马蒂斯
*維基百科/布洛涅林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布洛涅林苑
*非池中/新印象主義藝術 https://artemperor.tw/knowledge/45

語音導覽#21《布洛涅森林》亨利.馬諦斯(女聲)
馬諦斯並非出生於美術學院,他在工作之餘,在美術學校的業餘班開始了他的繪畫經驗,卻也因此脫離了學院教學的嚴格要求,很快地流露出自由的風格與大膽的創意。他在短暫的學習之後,很快地受到新印象派點描畫法的影響,但在這張畫作中,我們看見他已捨棄了繽紛的色點,而嘗試黝黑的線條勾勒造型,用濃烈的色彩直接塗繪。在世人熟知的野獸派畫展面世的三年之前,馬諦斯創作了這幅畫,他大膽地運用黑色的線條,簡化風景中的元素,並且將事物固有的單純色彩,直率地填入畫面中,呈現光線與陰影的分布,步道的透視線同時鋪陳了人工的空間。
巴黎西郊的布洛涅森林,原本是一片貴族的獵苑,在十九世紀中葉劃為公園,比起楓丹白露森林的自然蒼莽,這裡更多了些都市的氣息。他似乎在造型與空間、色彩與光線之間,尋找平衡的關係,這樣一張充滿實驗精神的大膽之作,帶著紊亂卻又生猛有力的氣息,記錄下了畫家在尋找風格的歷程中,動人的心緒。

s04 (15)

4-14原圖網址:https://bit.ly/2BrYEH7
Pablo Picasso-House in the Garden(Cottage and Trees)
巴布羅.畢卡索《庭院中的房屋(小屋和樹木)》1908年 92x73.5cm

*維基百科/畢卡索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巴勃羅·畢卡索

語音導覽#23《庭院中的房屋》巴布羅.畢卡索(鄭治桂)
畢卡索是二十世紀立體派的創始人,他以強調著立方體的塊狀造型來描繪房屋、岩石,甚至樹木的自然造型。這一件在巴黎近郊所畫的庭院屋舍,畫家將原本屬於圓柱形的樹幹與樹枝,和團狀的樹叢,與起伏的坡地,轉換成建築物的方塊折角的造型原則,整個畫面也因此成為方塊與折角元素的分析之後的綜合體。我們看見建築物的灰色調與帶著黃色調的受光面,以及屬於樹幹的深灰色,樹木與草地的綠色。
在這裡,色彩成了固定的概念,抽離了原先自然的氣息,而黑色則成為了方塊折角的暗面,統一了整張畫作。畫家排除了自然情調,替換成二十世紀充滿知性並且帶有濃厚人工氣息的藝術語彙,這是一種造型的遊戲、知性的創作。進入二十世紀之後,藝術家們開始分解自然的型態,提煉造型的元素,重新組合成為畫面的結構,自然的氣息消失了,而創作的意圖,在有限的色彩中琢磨造型,逐漸成為現代風景的特色。

s04 (16)

2019年1月9日

[show] 普希金全展品 sec.3

【寫在前面】
1.參觀資訊請移駕 悠遊風景繪畫 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2.文內畫作引用自網路與導覽手冊資源,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3.語音導覽為雅凱個人導覽機逐字稿,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0-1

第3章巴黎城市光影
都市能入畫的,不過是人群、建築,畫家之所以注意對巴黎這座城市,
是因為1900年代為舉辦世界博覽會,巴黎一改舊建築外觀,大規模都更,建築顯得新穎摩登,
畫家將投向大自然的目光,轉向畫下此時巴黎的「城市地景」(cityscape)。s03 (1)

1900年代的巴黎地圖
原圖網址:https://bit.ly/2SxA9PX

展方特地展出這個年代的巴黎街景地圖,並標註上展間內畫作地點的實際所在,
可說是巴黎藝術地圖,因為參觀時展場內尚未開放拍照,在此以網路相關圖片做代表。

*維基百科/巴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巴黎s03 (2)

3-1原圖網址: https://bit.ly/2rBRpYq
Pierre Carrier-Belleuse - la Place Pigalle in Paris
皮埃爾.卡里耶-貝勒斯《巴黎的皮加勒廣場》約1880-1890年代s03 (3)

3-2原圖網址: https://bit.ly/2LiAALp
Jean Béraud-Quai de la Seine near the Pont de Arts Paris
尚.貝侯《巴黎,鄰近藝術橋的塞納河畔》1890年代後半葉

*nannan/從Jean Beraud的畫看美好時代時期的巴黎 https://bit.ly/2Fg2Azc

s03 (4)

3-3原圖網址: https://bit.ly/2EwUwth
Pierre-August Renoir - In the Garden, Under the Trees of the Moulin de la Galette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煎餅磨坊庭院樹下》1876年 81x65cm

印象派畫家代表-雷諾瓦,在這幅畫中主要在表現女性站在樹下,陽光從樹縫在身上撒落的光影,
初期印象派著重對光影色彩的變化與捕捉,因此又稱「外光派」,雷諾瓦便是經典代表。
莫內則主張物體本身沒有色彩,僅僅是反射光線所致,在著色上因此完全捨棄黑色,與雷諾瓦略有不同。

*名畫檔案/雷諾瓦 Pierre Auguste Renoir https://www.ss.net.tw/isfile/os/103.htm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故宮普希金最愛名畫系列(4)-雷諾瓦「煎餅磨坊庭院樹下」 https://bit.ly/2FgH1xw
*維基百科/煎餅磨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煎餅磨坊
*印象派 http://web2.ctsh.hcc.edu.tw/stu98/s9810723/public_html/r01.html

s03 (5)

語音導覽#12《煎餅磨坊庭院樹下》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鄭治桂)
雷洛瓦是印象畫派畫家中特別擅長人物描寫的代表人物,他活潑的筆調、濃豔的色彩,不僅敷染了天光下繽紛的自然氣息,更反映了印象派描繪現代生活的氛圍。這一張描繪著煎餅磨坊庭院樹下年輕男女對話的悠閒時光,以一種散漫而灑脫的筆觸,點點染染的畫成,流露出悠閒的情調。畫面中,男士們戴著草帽,桌上擺著幾杯酒,女士們嬌憨的靠在男士身邊,傾聽著或者注視著彼此。左方站立著女子,撐持著一把陽傘,生活味流露著時代風尚。在這一片樹蔭下,雷諾瓦捨棄明確的線條來勾勒人物的型態,墨綠色的葉叢鬆鬆透透,彷彿在朦朧的視野中因風晃動,使人感受到流動的空氣,這就是印象派畫家把握光影晃動的魅力。
煎餅磨坊是巴黎北方蒙馬特山丘上的舞廳,雷諾瓦擅於描繪愉悅的群像,他的風景情境也烘托著人物的青春氣息與人群的熱鬧氛圍,並不執著於描繪整片風景的完整空間。在這張中小幅的畫作裡,題材跟筆調都可以看成是同一年所做的大幅的《煎餅磨坊》的暖身之作。

3-4原圖網址: https://bit.ly/2SP8bin
Jean-François Raffaelli - Boulevard Saint-Michel
尚.法蘭索瓦.哈婓利《聖米歇爾大道》1890年代

*美術網/名家百科/让-弗朗索瓦(簡) http://www.meishu.com/baike/2/1/1887.html

s03 (6)

語音導覽#14《聖米歇爾大道》尚-法蘭索瓦.哈婓利(女聲)
十九世紀下半葉的印象派崛起後,風景畫家們的畫筆伸向都市生活以及時髦的活動,巴黎便成為描繪現代生活的舞台。畫家們興致勃勃的勾勒城市風景,以及在這片舞台上,人們的時尚與巴黎人的身影,他們或是乘坐馬車觀光市區,或是散步街頭,置身於華燈初上的光影中,那閃爍在石板地上的天光與燈火,將從塞納河畔的聖米歇爾廣場、聖米歇爾大道,一路延伸到先賢祠。正如畫家站在盧森堡公園正對著先賢祠,眺望著那華燈初上、天光猶存而濃雲密佈的傍晚,女士們與紳士都穿著灰色長衫,穿梭街頭熱鬧、匆忙的時髦情景,彷彿都在此刻凍結了。
風景畫不再是自然景致與歷史故事的情境,本來源於義大利的城景建築景觀畫,現在已成為現代生活的舞台而活躍於畫面。畫家們也將從巴黎出發,沿著塞納河或是近郊楓丹白露森林,去拓展他們的視野,而年輕一代的莫內等印象派畫家,也將呼出欲出了。

*維基百科/先賢祠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先贤祠

*google地圖/先賢祠 https://bit.ly/2CWHRhc0-2

3-5原圖網址: https://bit.ly/2QvBFoO
Luigi Loir-Smoke of the Paris Circuit Line(Paris Suburb)
路易吉.洛瓦《煙霧迷漫的巴黎環城鐵道(巴黎城郊)》1885年 172x296cm

洛瓦的這幅巨畫籠罩煙霧,既不浪漫也不唯美,先近看畫作元素,再退幾步遠看綜觀整體氛圍,
畫題雖名為巴黎環城鐵道,卻只見煤煙不見火車,觀者卻能從瀰漫方向推測火車應位於畫面左方。
地面上隱約可見的水坑和霧氣,則暗示此時剛剛下完雨。
畫家整體幾乎都用淺灰色,雖有部分明朗天色,卻被占滿畫面的煙霧干擾視線,
還別出心裁地用馬屁股來強調出畫面動態感。

*美術網/名家百科/路易吉·卢瓦尔(簡) http://www.meishu.com/baike/2/1/2160.html

s03 (7)

語音導覽#13《煙霧迷漫的巴黎環城鐵道》路易吉.洛瓦(女聲)
洛瓦的這幅畫作描繪了霧都巴黎特有的淡灰霧氣和瀰漫火車蒸氣的都市氣氛,這正是大城市特有的現代生活情調,既真實又詩意。洛瓦以穩定的構圖,將人物與建築的精確型態,籠罩入巴黎特有的微妙色調。這件《煙霧迷漫的巴黎環城道路》融合了雨天地上積水反光的晶瑩效果,以及遠方天際的明亮天光,卻讓整片濃厚的灰色雲層,與火車蒸氣瀰散的氛圍,全部融合在一個淺灰色的調子之中。畫面整體柔軟的灰色調子,有粉橘色與藍灰色這兩種補色互相融合,畫家限縮了色相,不以色彩的豐富為目標,去營造了一個處處瀰漫著霧氣,帶著濕氣光線效果的情境。
這一幅將近三公尺寬的大幅畫作,五分之四是瀰漫著煙霧的灰色調,並且籠罩著中景以後大部分的具體造型,實體景物與建築都退居煙霧之後,烘托著都市情調的空氣感。我們可以看出十九世紀人們將視野從大自然廣闊的空間,移向都市生活情調的轉變。

3-6原圖網址: https://bit.ly/2Lmu7ig
Edouard Leon Cortes- Paris at night
愛德華-萊昂.科爾特斯《巴黎夜景》1910年以前

s03 (8)

3-7原圖網址: https://bit.ly/2CeT0cP
Georges Leon Dufrenoy- a square in paris
喬治.雷昂.杜弗賀諾瓦《巴黎的某個廣場》1907年

s03 (9)

3-8原圖網址: https://bit.ly/2QULVGJ
Albert Marquet- Pont Saint-Michel in Paris
阿爾貝.馬爾凱《巴黎聖米歇爾橋》約1908年 65x81cm

語音導覽#15《巴黎聖米歇爾橋》阿爾貝.馬爾凱(女聲)
馬爾凱身為野獸派的代表畫家,那爽朗而平坦的用筆,單純明亮的色彩,將都市景觀中幾何而有秩序的建築造型,藉著透視與比例的關係,呈現出真實的空間效果。畫家不再跟著十九世紀的寫實派或印象主義,奔波於田野、穿梭在森林,而是沿著塞納河描繪城市光景。畫家在此俯瞰塞納河南岸連接巴黎聖母院廣場的聖米歇爾橋,他用明快近乎簡潔的手筆,去除了所有的裝飾效果,概括的描繪塞納河穿越巴黎的明朗視野,以及反映帶著天空、建築與樹木的河面色彩。
馬爾凱與馬諦斯同是野獸派的畫家,然而他對色彩的表現溫和而微妙,卻和濃烈的馬諦斯南轅北轍。他偏好以白色調和的粉淡的中間色調平塗畫面,最後再用濃厚的黑色或灰色調的粗線條,勾勒橋梁的形狀、屋舍的透視,以及在都市中的熙來攘往的車馬。至於點景人物,更是精彩的隨意點染,他大方明快的色彩與線條,鋪陳著巴黎在正面照射的陽光下,一股悅目而明朗的朝氣。

s03 (10)

3-9原圖網址: https://bit.ly/2QyVDzg
Albert Marquet-Paris in Winter
阿爾貝.馬爾凱《聖米歇爾橋的巴黎冬景》約1908年

*美術網/名家百科/阿尔伯特·马尔凯(簡) http://www.meishu.com/baike/2/1/2758.html
*野獸派 http://web2.ctsh.hcc.edu.tw/stu102/s10210422/public_html/r17.html
*非池中/野獸主義(1905~1914) https://artemperor.tw/knowledge/55

s03 (11)

2019年1月8日

[show] 普希金全展品秀 sec.2

【寫在前面】
1.參觀資訊請移駕 悠遊風景繪畫 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2.文內畫作引用自網路與導覽手冊資源,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3.語音導覽為雅凱個人導覽機逐字稿,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0-1
第2章 讚頌大自然
本區題材不再以歷史或神話為中心,轉向對田園、自然的描寫。

*【藝術史】法國繪畫300年(簡) http://www.campusart.net/300-ans-de-peinture-francaise/
s02 (1)

2-1原圖網址: https://bit.ly/2PA1cb5
Jules Coignet/Jacques Raymond Brascassat-Landscape with Cattle
儒勒.科瓦涅/賈克.賈蒙.布哈卡薩《有牛群的風景》19世紀前半葉 68x103cm
語音導覽#08《有牛群的風景》儒勒.科瓦涅/賈克.賈蒙.布哈卡薩(鄭治桂)
有別於洛罕將義大利的幻想風景傳入法國,布哈卡薩接受的是荷蘭的影響,他呈現鄉村氣息與動物的真實情境。我們在這張畫裡看見畫家扼要而明朗的空間層次,牧牛的主題安排在中景,濃密的樹木和枯枝作為左右屏障,接著就是遠景與大片天空作為背景。畫作的主題是牛群與羊隻,在牧場中自由徜徉,而中景的右邊稍遠處,則是姿態從容的牧人,前景的地面露出樹幹的鋸痕,是人類開發自然的斧鑿,左邊的枯樹卻留下自然力的痕跡。
畫家描繪著泥地上的碎石,短草上隨處生長的灌木,枯木的樹皮皺紋和右方中景濃密的樹叢,畫面左邊牛群背面大片風雲翻滾的天空,右邊則是蜿蜒而去的曲折道路。在這裡,畫家完全反映了十七世紀荷蘭風景畫的寫實效果,以及人類掌握自然,卻又保留自然氣息的平衡感。此時,嚴肅的主題,高貴的寓意已經漸漸從風景中淡化,生活的氣息與風俗色彩,慢慢從荷蘭的傳統中,進入到法國的風景裡,這將成為巴比松畫派描繪自然的重要基礎。
s02 (2)

2-2原圖網址: https://bit.ly/2QMKgmn
Constant Troyon-Cows at Pasture
康斯坦.特華庸《牧場母牛》1850年代 55x88cm

*維基百科/康斯坦·特魯瓦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康斯坦·特魯瓦永
*非池中/17th荷蘭藝術 https://artemperor.tw/knowledge/38
*中文百科在線/楓丹白露畫派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95174.aspx
語音導覽#09《牧場母牛》康斯坦.特華庸(女聲)
在十九世紀初期的浪漫主義風行的時代,巴比松畫派汲取荷蘭的風景畫傳統,慢慢形成一種慢慢將注意力投入在農村生活與自然氣息的描繪。以楓丹白露森林為中心的畫家們,聚集了各個流派不同背景的畫家,描繪著蒼莽的自然或農村的田園情調,特華庸正是其中描繪農村生活,尤其是牛羊牲畜最具代表性的名家。他擅長聚焦於這些擔負了農村勞作與生產的牲口上,在遼闊的天空下,與流洩泥土氣息的短草之間,圍繞著雞隻與鵝群,在不受柵欄圈限的草坡上,流露著通曉人意的生命感。
這位曾經是莫內口中最了不起的風景畫家,他注目牛羊的眼神,與他色彩濃厚、筆觸沉著而流利的筆調所描繪的牲口,既傳遞了田園生活的氣息,也印證了法國的風景繪畫從十七世紀歷史典故的人物主題,演變到十八世紀的自然情懷,到了十九世紀,牛隻牲口竟然成為風景畫的主角,也反映了濃厚的土地真實感,脫胎自荷蘭動物風景畫的泉源。
s02 (3)

2-3原圖網址: https://bit.ly/2QpmaPj
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Evening
尚.巴普蒂斯特.卡密爾.柯洛《向晚》1860-1870 46x37cm
語音導覽#10《向晚》尚-巴普蒂斯特-卡密爾.柯洛(鄭治桂)
印象派崛起之前,巴比松畫派銜接著從寫實傳統到印象光影的風景熱情。柯洛,卻是在十九世紀純粹風景畫獨立之前,一個銜接傳統的老派人物。畫家在這張畫中把樹木畫得如羽毛般的輕盈,向晚的光線帶著粉橘色,從地平線往上淡淡地融入鬆散的雲層中,漸漸地接上天空的粉藍色。樹叢的間隙透出一點點光亮,灑在前景的花朵上,點點相映。
柯洛以寫意的線條抒寫樹木的型態,逆光翦影的單薄效果,迥異於體積感濃厚的傳統畫法。畫家特意在中景大片陰影的邊緣。安置了兩個人物,似乎是樵夫或樵婦,走在日暮時分的歸途。帽子與披巾都映著夕暉,彷彿中古時代義大利人的服裝。巴比松畫派逐漸崛起的年代,柯洛卻反而朝向古典傳統汲取靈感,他持續畫著彷彿夢境一般的場景,在朦朧中透露著真實的薄暮之光,卻又在真實的自然之中,提煉出詩意的情境。
s02 (4)

2-4原圖網址: https://bit.ly/2RT9Nrl
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Stormy Weather, Pas de Calais
尚.巴普蒂斯特.卡密爾.柯洛《加萊海峽省,風暴來襲》約1870年s02 (5)
柯洛是最早以純粹風景畫為題材的畫家之一,
不過他仍是採取先在戶外寫生,再回到畫室添加畫作細節的繪畫模式。
《向晚》一作中,可看到以銀灰為背景主色,樹葉也如羽毛般輕盈,這可說是柯洛畫作的兩大重要元素,
畫作中的人物僅為點景與充當比例尺之用,展現柯洛年輕時細膩柔和的筆調。
《加萊海峽省,風暴來襲》則以較大色塊組成,壓低的地平線透露風雨欲來的低氣壓,
其作也曾榮獲羅馬大獎的肯定,但因風格易於模仿,他本人也鼓勵仿作,因此市面上柯洛的仿作甚多。

*維基百科/尚-巴蒂斯·卡密爾·柯洛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
西方藝術風格/第 34 講《印象派繪畫》
美學過生活/美學筆記:認識「巴比松畫派」及「寫實主義畫派」


2-5原圖網址: https://bit.ly/2T4m2lk
Henri-Joseph Harpignies - Forest Landscape with a Woman
亨利-約瑟夫.阿賀皮尼《有女子的林景》1870-1880年代s02 (6)

2-6原圖網址: https://bit.ly/2QQBvHY
Gustave Courbet-Watermill
古斯坦夫.庫爾貝《水車磨坊》約1864-1870年代中葉 75x100cm
語音導覽#11《水車磨坊》古斯坦夫.庫爾貝(女聲)
十九世紀中葉,法國畫壇的寫實主義興起,代表畫家庫爾貝主要反映社會現象,同時描繪著家鄉的自然風物和巴黎近郊的風景。他喜歡描繪體積感強烈的山崖岩塊、濃密樹叢,以及流光樹影,著力於真實效果的呈現。他的顏料濃厚、用筆密實,將建築、土壤、天空,甚至人物點景,都將顏色層層厚塗,甚至用畫刀來刮、刷、疊加,突出的效果甚至可以觸摸的質感。
這張庫爾貝的畫作,尺幅不算小,但卻用俐落有效的筆法,概括的描繪景物,扼要地區分著建築、樹木、坡地、水草、小瀑的特徵與光影,人物則點綴在畫面中,注入人煙。畫家胸有成竹地用最簡要的筆法,得到突出的效果。帶著慣性與熟練的筆法,在看似不起眼的平凡事物中,開始為法國的風景繪畫,注入了平日的生活氣息。
s02 (7)

2-7原圖網址: https://bit.ly/2C7M8OH
Gustave Courbet-A hut in the mountains
古斯坦夫.庫爾貝《山中小屋》約1874年

庫爾貝這個畫家傾向社會主義,關懷社會反對粉飾,作品以故鄉奧南(Ornans)為藍本,
當時畫家必須經過官方沙龍認可,才能聲名大噪,成為新古典畫派,
自學出道的新興畫派難以獲得沙龍認可,便舉辦「落選沙龍展」,兩派相執不下。
庫爾貝曾繪製巨畫《奥南的葬禮》準備參展沙龍,主題呈現寫實的葬禮情景,殘酷而真實,
在當時盛行浪漫矯飾的畫派主流下顯得頗具爭議,可見其衝撞現狀的勇氣與野心。
《水車磨坊》以刮刀將厚塗的顏料來製造立體感,《山中小屋》則是他在逃離巴黎後的心境寫照,
除了屋前隨風飄動的衣服外,整體呈現寧靜平和的氛圍。

*維基百科/居斯塔夫·庫爾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居斯塔夫·库尔贝
視覺素養學習網/寫實主義時期/奧南的葬禮
無酒館/【画說】奧爾南的葬禮-庫爾貝
s02 (8)

2-8原圖網址: https://bit.ly/2RQjmXX
Leon-Augustin Lhermitte - Reapers
萊昂-奧古斯坦.雷荷密特《收割者》1892年以前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簡) http://jzbtsg.blog.163.com/blog/static/43048050201161593817656/s02 (9)

[show] 普希金全展品秀 sec.1

【寫在前面】
1.參觀資訊請移駕 悠遊風景繪畫 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2.文內畫作引用自網路與導覽手冊資源,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3.語音導覽為雅凱個人導覽機逐字稿,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0-1第1章 近代風景畫的起源
說到風景畫,現在可能直接聯想到戶外寫生,但文藝復興時期風景畫並未成為獨立畫種,
繪畫題材中最主流的是以描繪神話、宗教、君王將相、歷史事件為主的歷史風景畫。

*漫遊藝術史/西方風景都在畫什麼?十七、十八世紀篇 https://bit.ly/2R3EUUPs01 (1)

1-1原圖網址: https://goo.gl/RA5WY9
Gaspard Dughet-A Little Town in Latium
加斯帕德.杜格《拉丁姆地區的小鎮》1667-1668

*美術網/名家百科/加斯帕德.杜盖 Gaspard Dughet(簡) http://www.meishu.com/baike/2/mingjia/565.htmls01 (2)

1-2原圖網址: https://goo.gl/WmcHqG
Claude Lorrain-The Rape of Europa
克勞德.洛罕《擄掠歐羅芭》655 100x137

*名畫檔案/勞倫 Claude Lorrain https://www.ss.net.tw/isfile/os/201.htm
*維基百科/歐羅巴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欧罗巴

畫面中間可以清楚看到畫家刻意將光線聚焦在騎著白牛的女子身上,

顯然並非野外實景,而是有目的的有規劃性的「理想風景畫」。
此時光畫風景被視為藝術價值不足,總需添加些其他元素來昇華主題,風景僅為烘托主題的手段,
洛罕所繪的主題則引用希臘神話中,喜好勾搭女性的天神宙斯和腓尼基的公主歐蘿芭之間的故事,
畫面定格在公主騎上宙斯化身的白牛,即將被帶向海那端的克里特島前的一刻。
左側的樹和正中間的大樹都隱隱將觀眾視野集中在劇情重心點,
船影中隱約可見突出海平面的廢墟城堡,這是洛罕藝術風格之一,也是當時繪畫時尚。s01 (3)

語音導覽#01《擄掠歐羅芭》克勞德.洛罕(鄭治桂)
文藝復興之後,法國開始效法義大利的藝術,洛罕則是前往義大利發展藝術生涯的代表人物。他的古典風景畫把風景當作人物主題的場景,在其中搬演著神話故事與聖經典故。洛罕除了描繪風景中的人物與故事之外,他細心地營造著層次分明的空間,從前景、中景、遠景延伸到海天交接的邊際,層層推進,更擅長他在大自然中所觀察到的日出和日落的微妙光線細緻地表達出來。這張神話故事的前景裡,敘述著天神宙斯化作一隻美麗的白牛,接近腓尼基的公主歐蘿芭,在海邊的方草地上徘徊,終於使她卸下心防,坐上牛背。白牛趁公主不提防,便載著她游入大海,遠遠地帶離了家鄉,到了今天的克里特島,這也是歐洲大陸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由來。
在這一幅神話色彩濃厚的主題繪畫中,初初看時,觀者在第一瞬間感受到風景的自然氣息,而後才從前景美麗的白牛與仕女,逐漸的辨認出這一段神話的劇情。洛罕對於自然光線的微妙效果,有著精細的觀察與細膩的表現,被稱為「光的畫家」的他,也象徵的法國風景畫從義大利獲取養分的里程碑

1-3原圖網址: https://goo.gl/r2Dakb
Jean-Francisque Millet - Landscape with the Banishment of Hagar
尚.法蘭索瓦.米勒《以夏甲遭逐為題的風景》76x93 17世紀後半葉

*名畫檔案/米勒 Jean Francois Millet https://www.ss.net.tw/isfile/os/144.htm
*維基百科/夏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夏甲

米勒以拾穗聞名,這裡展出的則是他在歷史風景畫上的嘗試,
迥異於寫實的《拾穗》,這幅畫用色陰沉,烘托聖經中亞伯拉罕與妻妾的故事。
畫面左邊一片黯淡,暗示亞伯拉罕的妾-夏甲將被驅除的悲苦,
右邊則呈現寧靜而光亮的牧羊景象,暗示絕境中將有轉機。s01 (4)

語音導覽#02《以夏甲遭逐為題的風景》尚.法蘭索瓦(法蘭西斯洛).米勒(女聲)
十七世紀中葉的法國風景畫家中,米勒偏向於樸桑的歷史感並且講究結構、層次緊密,而故事鮮明的敘事畫法;在這裡,他以結實的描繪、簡練的結構,敘述著歷史主題。這件風景作品描繪的是舊約聖經中以色列祖先亞伯拉罕的故事。亞伯拉罕是有義之人,他與妻子年過百歲卻膝下無子,妻子撒拉便把女僕夏甲給丈夫做妾,生下一子。後來上帝賜予恩典,讓亞伯拉罕的妻子也受孕,竟然在百歲之齡生下嫡子以撒。為了避免繼承的爭端,亞伯拉罕在妻子撒拉的慫恿下,驅除了夏甲和她所生的兒子。夏甲在欲返回埃及的荒漠之中,瀕臨死亡之際,天使前來相救,延續了亞伯拉罕另一支血脈。
聖經故事在某個時代,傳遞了古老宗教與種族生存的寓意。文藝復興經過啟蒙時代,直到十九世紀的四百年間,西方的繪畫普遍地描寫著這些以歷史為名的神話或宗教主題,在歷史畫的主流價值中,風景畫也還沒有成為獨立的畫種,畫家則在敘事的原則下,將風景元素修飾成理想的故事情境,也將感受注入自然氣息之中。

1-4原圖網址: https://goo.gl/vLXMYB
Martin Jean Baptiste-le vieux The 1692 Siege of Namur
尚.巴普蒂斯特.馬丁《那慕爾1692年之攻城戰》17世紀晚期-18世紀初期

像這類以歷史或戰事為主題的風景畫,是當時最蔚為風尚的題材,
畫家會先到戶外寫生採景,再回到畫室,在景物上增添上其他主題。
以這幅畫來說,畫面中央的遠景有著橘紅色戰火,自然吸引住觀者目光,
橫亙正中央的是蜿蜒的河道,將畫面切割為下方的主舞台和遠景的戰火。

*每日頭條/大軍開拔,開始圍攻那慕爾 https://kknews.cc/zh-tw/news/3bj88xa.htmls01 (5)

1-6原圖網址: https://goo.gl/9XwozB
Adam Frans van der Meulen-The Arrival Of Louis XIV At The Siege Of Maastricht
亞當.法蘭茲.凡.德.莫蘭工作室《路易十四君臨萬塞訥》17世紀晚期

畫家描繪出領軍將領正對著士兵下達指令的畫面,上色與筆觸光滑平順,給人一種一氣呵成的整體感。
路易十四對藝術發展頗為鼓勵,設立羅馬大獎來表揚在繪畫、雕塑、建築和雕刻最傑出的參與者,
獲獎者可以前往羅馬留學深造三年,而羅馬是當時集藝術大成的古都,有幸獲獎的藝術家都能飽受薰陶。

*維基百科/巴黎大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罗马大奖
*維基百科/馬斯垂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马斯特里赫特s01 (6)

1-7原圖網址: https://goo.gl/WurRri
Jacques de Lajoue-Rest After the Hunt
賈克.德.拉茹《獵後休憩》約1742年

路易十五時,風景畫不再崇尚沉重的歷史主題,而改流行男女小曖昧的愛情主題,也就是洛可可風。
代表性畫家就是布雪,他的畫作中的女子經常有著美麗的容顏、滑嫩的肌膚、精緻的妝容髮飾。
而朗克雷的這幅畫則是洛可可風的另一種呈現,描繪貴族們乘馬車去遊獵而歸,
男女在花園中或品酒或嬉樂,展現財富與歡樂的氣氛。
樹上的盪鞦韆更增加情調,雖然搭築的位置過於花俏誇張,但卻十分吸睛,讓觀者對畫中情境心生嚮往。

*台大網路教學課程/西方藝術風格/第30講《洛可可藝術》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9_1000/open-30-broadcast.htms01 (7)

1-8原圖網址: https://goo.gl/SoHYpK
François Boucher-Farm
法蘭索瓦.布雪《田園》1752 57.5x71

以美女畫著稱的布雪,此次展出的則是他在田野繪畫題材的展現。畫面透露乾淨整齊的明亮感,
畫中元素和光線都經畫家的刻意安排,應該不是實景寫生。
畫右側的大樹用來框住視線,農舍旁的彎曲小樹則有種寫意的流暢,
左方身穿紅衣正在打水的農婦和農舍二樓正在鋪曬棉被的農婦,都帶有濃烈生活氣息和生命力。

*名畫檔案/布雪 Francois Boucher https://www.ss.net.tw/isfile/os/108.htms01 (8)

語音導覽#04《田園》法蘭索瓦.布雪(女聲)
華鐸之後,布雪是洛可可時代的代表人物,這一件田園主題雖然描繪的是鄉下風景,畫家卻有意的把它轉換成輕快柔美的詩意,而迴避了泥土味的鄉村特色。布雪在這一件中等尺幅的風景畫面上,以精細而流利的筆調,帶來一份輕盈小品的印象。這都要歸功於畫家的技巧靈活,鋪陳著整幅粉嫩輕柔的色調時,卻又能兼顧到屋舍、牆瓦、煙囪、門窗以及橋樑、池塘中家禽與牲畜的種種細節呈現;尤其是圍繞著農舍與穀倉的樹叢,濃密的色調、長著青苔的樹幹、抽出的枝條,和點綴在枯枝上的細葉,畫家都以毫不猶豫的流暢技巧,勾勒點畫這片景致,更添上帶有生活氣息的人物。
布雪是路易十五宮廷畫家中才華最高、擅長神話主題的一代名家,他難得描繪這般帶著風俗氣息的風景,這種用色粉嫩、筆法滑順、帶著霧氣感的美化了的風景,正是洛可可時代粉飾一切的輕快風尚。

1-9原圖網址: https://goo.gl/ag5a4g
Nicolas Lancret-Company at the Edge of a Forest
尼古拉.朗克雷《林邊遊伴》1720後半 64x79

*美術網名家百科/尼古拉斯.朗克雷(簡) http://www.meishu.com/baike/2/1/2377.html

語音導覽#03《林邊遊伴》尼古拉.朗克雷(鄭治桂)
十八世紀的法國,進入了洛可可粉飾妝點之美的時代,朗克雷則是傾向於享樂與優雅的格調,他受到名家華鐸的影響,也擅長描繪歌詠男女愛情遊戲的情境畫,場景常常以貴族園林為背景。這篇畫作描繪著林畔遊伴的情景,郊遊的氣氛輕鬆自在。中景男仕扶起欲拒還迎的仕女,流露出愛情中微妙的心事。一旁是伴奏的樂手,催化著氣氛,另一邊是窺探的同伴,關心著情感的進展。在軟綿綿的樹蔭底下,光線顯得柔和而慵懶。遠景隔著一片水面,隆起的高山彷彿是一座地標,令人聯想起愛情的聖山-西堤島。天際是粉橘色的微光,淡淡地染上了天空的微雲,斜陽也映在情侶們的肩頸與面容;一片粉嫩的調子,流露出優雅的品味。
這種描繪男士向女士獻殷勤的情景,叫做雅宴畫,在人工造園的貴族庭院中,蔥蘢樹蔭下的草坡上,輕細的筆法勾寫著樹葉枝條與地上的細草,輕細地把自然氣息籠罩在詩意的光線之中。

s01 (9)

1-10原圖網址: https://goo.gl/vhzZBF
Jean Baptiste Pater-Holiday of A May-Tree
尚.巴普蒂斯特.法蘭索瓦.帕特《五月種樹節》1730年代前半葉

*美術網名家百科/让.巴蒂斯特.佩特(簡) http://www.meishu.com/baike/2/1/1880.html
*CLWT pâtisserie/五月柱舞(FB) https://bit.ly/2CTOxNes01 (10)

1-11原圖網址: https://goo.gl/YfufTc
Hubert Robert-The Holiday of Spring/Carcere Tandem Aperto
于貝.霍貝《監獄開放時/春天的節日》約1794年

霍貝畫作常以廢墟為主題,有廢墟之王的美稱,曾在法國大革命時被捕入獄,

重獲自由時將入獄期間的茫然不知未來如何的心境繪成這幅作品。

*羅伯特:標新立異的廢墟畫家 http://blog.udn.com/sofialj/11155532s01 (11)

1-12原圖網址: https://goo.gl/bDLf1e
Hubert Robert-Temple Surronded by Water
于貝.霍貝《被水環繞的神殿》1780年代 38x55cm

語音導覽#06《被水環繞的神殿》于貝.霍貝(鄭治桂)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風景多在描繪自然風物,而某些畫家卻特意地去尋找歷史的遺跡、荒涼的廢墟,讓人油然興起思古之幽情,這一類稱為廢墟之美的風景,在洛可可時代的晚期,也曾經蔚為風尚。人稱「廢墟之王」的霍貝,在這張小尺幅的畫作中,構圖宏偉,卻又蒼涼的建築主題中,鋪陳著層次分明的空間。前景的人物在傾倒的石柱間點綴岸邊,把我們的視線導向水面的石塊,人們因此越過水面,也將我們的視線引導到聖殿的廢墟;暗沉的色彩與光影明亮的對照,營造了主題建築的戲劇效果。
前景左方有畫家寫生,穿著紅袍帶著貴氣,彷彿是遊歷多方的知識份子或是詩人。斜照的光線照亮著前景與背景的白色雲層,恰恰烘托了中景建築黝深的剪影,這也是時間的色彩,不易清洗的印記。畫家在廢墟中,點綴了此起彼落的嬉遊流浪者或是憑弔古蹟的詩人與畫家,注入了新的生命,而觀者也彷彿隨著點景人物,一一遊覽了這古代的空間。

s01 (12)

1-13原圖網址: https://goo.gl/dsZVuk
Claude-Joseph Vernet - View in the Park of the Villa Pamphili in Rome
克勞德-約瑟夫.韋爾內 《羅馬潘菲利別莊庭園》1749

*維基百科/克勞德·約瑟夫·韋爾內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克劳德·约瑟夫·韦尔内s01 (13)

1-14原圖網址: https://goo.gl/3YWPhr
Claude-Joseph Vernet - Sunrise
克勞德-約瑟夫.韋爾內 《日出》1746

語音導覽#05《日出》克勞德.約瑟夫.韋爾內(女聲)
法國的風景繪畫表現,在接近十八世紀中葉後,逐漸浮現一種表現自然情懷的傾向,這一類自然景致既不描繪莊嚴的主題,也不再重複纖巧的洛可可品味,卻著意於洛罕從自然氣息中冥想的個人感受。韋爾內擅長描繪著日出日落的微妙光影,或是日間的光線和夜間燈火形成對照,這件日出與另一件同樣取幅的日落正是對照之作,可以看出畫家承襲了洛罕的深遠空間的景致,以及微妙的光線效果。

此外,他更著力於浪花拍擊岸邊的力量,以及濃密樹叢與枯枝殘葉在風中飄動的對照,斜照的光線、湧動的波浪、雲層被風吹動、反映在樹梢的自然氣息,籠罩在前景吉普賽般海邊勞作的人們,呼應中景風帆張滿的船隻,這一切生動的人物,在斜照中凸顯出那曾經人煙繁茂的今日廢墟,彷彿流露出一種孤寂又些許誇飾的情懷,已經悄悄的為下一個世紀的浪漫主義鋪墊了感性的色彩。

s01 (14)

1-15原圖網址: https://goo.gl/ZS8czT
Claude-Joseph Vernet - Sunset
克勞德-約瑟夫.韋爾內 《日落》1746

戶外寫生,最難表現的就是微妙光線的捕捉和呈現,
在《日出》中,除了必備的廢墟元素,也可以感受到風正往右吹拂,
雖然仍點綴了人物,卻不再是繪畫重點,純粹只是作為景物遠近和比例尺的參照物,
風景畫從以呈現歷史或神話為主題的風格,轉向更重視自然氣息本身。
《日落》則相對風平浪靜,對於餘暉特有的光感也捕捉的很寫實。s01 (15)

1-16原圖來源:導覽手冊
Nicolas Antoine Taunay-The Arcadian Shepherds
尼古拉.安托萬.托奈《阿卡迪雅的牧人》約1804年

羅馬大獎參賽者其中一項要求,是必須繪製大幅歷史性主題的巨畫,托奈這幅就是這樣的作品,
阿卡迪雅在拉丁文裡有類似桃花源的意思,描繪女神們和牧羊人們在世外桃源互動的場景。
其中表現了繪製廢墟的技法,以及空氣遠近法,透過用色濃淡來呈現景深。

*大紀元文化網/普桑《阿爾卡迪亞的牧人》(不同作者的同名作品)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5/11/n2904204.htms01 (16)

1-17原圖網址: https://goo.gl/Ct79Y3
Jean-Louis Demarne - Farm by the High Road
尚.路易.德曼納《大道旁的莊園》1800年代s01 (17)

1-18原圖網址: https://goo.gl/rTgWxi
Eugene Louis Isabey-The Moorish Gate
尤金.路易.加布里埃爾.伊沙貝《摩爾式的拱門》1835年

*維基百科/尤金·伊沙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尤金·伊沙贝
*美學過生活/美學筆記:認識「摩爾式」及「銀匠式」風格! https://bit.ly/2CSxmM3s01 (18)

1-19原圖網址: https://goo.gl/4ByW3b
Félix-François Georges Philibert Ziem-The Bosphorus
菲力克斯-法蘭索瓦-喬治-菲利貝.錫安 《博斯普魯斯海峽》19世紀前半葉 65x105cm

這幅風景畫的繪製,城市彷彿籠罩在柔焦中,地平線較低,這是受荷蘭影響。畫中細緻描繪風帆、船繩、海面倒影等細節,畫面下方包著頭巾的人們則傳達出異國風情。

*維基百科/伊斯坦堡海峽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伊斯坦布尔海峡s01 (19)

語音導覽#07《博斯普魯斯海峽》菲力克斯-法蘭索瓦-喬治-菲利貝.錫安(鄭治桂)
繪製風景,必須兼顧戶外寫生與室內的製作。傳統上「寫生」僅僅是作為練習觀察、蒐集資料的速寫。畫家憑著速寫再於畫室內重新繪製詳實的大幅作品,這種創作模式延續了超過兩百年。但到了十九世紀,畫家們開始直接在戶外寫生,甚至完成作品。錫安在這幅《博斯普魯斯海峽》裡描繪的天光水影所帶來的視野,與船隻建築所反映的異國風情,也為法國的風景繪畫注入了新的精神。
畫面裡夕照的光線,濾過了白日太過刺眼的陽光,粉橘的色調顯得柔和溫暖,斜陽也彷彿召喚著憶往情懷。前景的陰影之中,帶著頭巾身穿長袍的東方人,也點出畫家將東方情調引進法國繪畫的傾向,這可說是浪漫風景繪畫的特色。畫家因應水波晃動而採用的碎點筆觸,描繪著海畔船隻與建築的鮮明色彩,呈現了溫和光線,籠罩著真實效果,以及水天晃動的光影,即使這是一張室內完成的大幅風景,也洋溢著濃厚的寫生效果,錫安可以說是法國印象派之前表現光線的先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