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blog

留言版

2019年1月11日

[show] 普希金全展品秀 sec.4

【寫在前面】
1.參觀資訊請移駕 悠遊風景繪畫 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2.文內畫作引用自網路與導覽手冊資源,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3.語音導覽為雅凱個人導覽機逐字稿,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0-1

第4章巴黎近郊的自然景致
19世紀後半葉,法國鐵路網逐漸普及,畫家得以易於到郊外寫生取景,
因此題材開始轉向楓丹白露等巴黎近郊的森林景致。
本展間並設有《草地上的午餐》動態投影區,與其特寫與賞析表,
因參觀當時不開放拍照,因此僅以網路搜尋到的賞析作為代表。s04 (1)

_■草地上的午餐局部特寫與賞析
*百度百科/草地上的午餐 (克洛德·莫奈油画作品)(簡) https://bit.ly/2QhiJVP
*維基百科/克勞德·莫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克勞德·莫奈
*維基百科/楓丹白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枫丹白露
*google地圖/楓丹白露森林 https://bit.ly/2H4oR4B

0-2

4-1原圖網址:https://bit.ly/2QD7JHw
Claude Monet-Luncheon on the Grass
克勞德.莫內《草地上的午餐》1866年 130x181cm

語音導覽#16《草地上的午餐》克勞德.莫內(鄭治桂)
普希金美術館館藏印象派的風景畫中,這是最大幅的作品,也是印象派繪畫重要的一件里程碑。十九世紀的法國鐵路網已經逐漸完備,巴黎人有了許多前往郊外甚至外省度假的途徑,而前往距離巴黎東南六十公里的楓丹白露森林,作一日之遊的野餐,也成為一種時髦。這張畫作描繪的是莫內與繪畫同伴們在楓丹白露的樹蔭下悠閒野餐的情景,我們看見巨大山毛櫸的樹幹上,刻畫了愛情的心印與愛神的箭,紳士們盛裝而遊,仕女們的長裙與帽飾也反映了當時的流行式樣。這時的莫內還沒有發展出後來的光影搖曳的印象派技法,倒是比較偏向他所欽佩的庫爾貝那一類厚重結實的畫法。森林中,人物在樹蔭下色調顯得溫和,左上方透過亮黃色的樹葉,和空隙之外的藍天,反映著風和日麗的日子。
莫內原先準備參展沙龍的七公尺巨畫,雖然未曾完成,但這一件內容幾乎一致的中幅完整畫作,很可能是準備巨畫的最終定稿。畫作結實的構圖,空間沉穩而緊密,反映畫家他繪製巨畫的企圖心,也為現代風景巨構留下一個令人驚豔的景象。

s04 (3)

4-2原圖網址:https://bit.ly/2BrT4Vg
Claude Monet-Haystacks at Giverny
克勞德.莫內《吉維尼的乾草堆》1884-1889年

*google地圖/吉維尼 https://bit.ly/2VHkgsg

0-2

*google地圖/盧昂主教座堂 https://bit.ly/2H5NkXh

0-1

語音導覽#17《吉維尼的乾草堆》克勞德.莫內(女聲)
莫內在1880年代初期遷居吉維尼定居,開始針對周邊田地上的麥草堆、白楊樹和塞納河支流的晨昏霧靄,以及塞納河下游大城市盧昂的主教堂,開始進行系列創作。他針對同樣的主題設定相同的尺幅,以相同的構圖在一天之中不同的時段,從早晨、上午、中午到下午,黃昏甚至落日後的薄暮,作一系列光線的紀錄,而這件《吉維尼的乾草堆》便是乾草堆系列的最早主題之一。他在展開這系列創作時,已經不再參加印象派最後一次的聯展,但是他對光線的表達,以及處理大片陰影裡細碎色點的技巧,已經逐漸成熟,我們在這裡看見畫家如何用細瑣的筆觸,靈活而緻密的鋪陳出草地、樹叢與山坡的綠色,在陽光下和陰影下豐富的色彩。
他把兩垛乾草堆分別安置在構圖前景的陰影右方與中景左側的陽光下,彼此形成光影的對照,大小比例也拉鋸出空間感,矗立在背景中的成排白楊樹,隔著後面的山峰與蔚藍的天空,也拉出了一個寬廣的空間。莫內簡練的處理了空間的層次,整個畫面有一種遠望即真的印象。

s04 (4)

4-3原圖網址:https://bit.ly/2BuKpRW
Claude Monet-Lilacs in the Sun
克勞德.莫內《陽光下的丁香花》1872-1873年

s04 (5)

4-4原圖網址:https://bit.ly/2PMb95y
Claude Monet-White Water Lilies
克勞德.莫內《白色睡蓮》1899年 93x89cm

語音導覽#18《白色睡蓮》克勞德.莫內(鄭治桂)
莫內在吉維尼定居之後,在持續出外寫生的同時,也在他擴充的花園池塘,發展出一個方形構圖的「日本橋」主題。這個方形的畫面具有裝飾的效果,畫家以幾乎相近的構圖畫著日本橋,點點睡蓮的景致。木橋在柳枝垂懸的對照下、橫跨池塘彩虹般的弧線,既寧靜又優雅,池塘裡黃、白,和粉紅色的睡蓮繽紛點點,映出夏日的氣息。長達二十年間,莫內在相同的構圖、同樣的尺幅上,變換著每一天、每一個時刻的光線效果。
這一件以綠色為基調,題為《白色睡蓮》的中幅畫作,描繪的是睡蓮盛開,林木濃郁的季節。日本拱橋橫跨畫面的中央,受光之處耀眼地幾乎辨認不出原來的青綠色的橋身,而畫家以垂直的線條勾勒著左邊背景中的垂柳,右後方的明暗掩映的樹叢中,可以看見藍天的空隙正倒映在以細密筆觸畫成的水池陰影中。水池邊茂密的鳶尾花、百子蓮,還有白色、粉紫與淡黃色的小睡蓮,濃密地分布在水面上。莫內的光影之作,在這方形的構圖中,彷彿開了一扇面對池塘的明窗,讓人眼前一亮,感覺到盛夏的氣息迎面而來。

s04 (6)

_■1904年代巴黎鐵道圖

原圖網址:https://bit.ly/2H7h7Pm

展方特地搭配當時的鐵道網分布圖,因參觀時不開放拍照,僅以網路搜圖代表。

s04 (2)

4-5原圖網址:https://bit.ly/2LtSTgQ
Calille Pissarro-Ploughed Land
卡米耶.畢沙羅《犁過的地》1874年 49x64cm

*維基百科/卡米耶·畢沙羅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卡米耶·畢沙羅

語音導覽#20《犁過的地》卡米耶.畢沙羅(女聲)
畢沙羅是印象派畫家中最具有泥土味道的風景畫家,他所描寫的農村比起其他同伴們,更帶有一份沉著的真實感。這張畫作以厚實的顏料佈滿畫面,畫家仔細鋪陳佔了畫面二分之一的前景到中景剛剛犁過的田地,前景邊緣還有些破碎的草皮,微微帶著些綠色調。而中景翻過土的田地上,已經開始鋪設細碎的筆觸。
畫面上方是田地邊緣隆起的小山丘,山丘上逐漸向遠方爬升而開始籠罩淡紫色調的霧氣,整幅畫面用相近的色調與明度變化,畫家捨棄色彩對比的效果,而在採用棕色和土黃色為主調的畫面中,添入粉綠色、墨綠色、紫灰色以及深棕色,以細小的筆觸鋪陳整個畫面,甚至以點狀與少數的線條,恰如其分的表現細節裡,讓人不自覺對這田地和周圍的景物,產生熟悉的感受。中景的車馬與撐傘的人物,寥寥數筆勾勒出具體而微的效果,那細小的比例也巧妙地在這幅小幅畫作中,烘托出一片也算寬闊的空間。

s04 (7)

4-6原圖網址:https://bit.ly/2Gv4mhf
Albert Charles Lebourg-By the River
阿爾貝-查理.勒布爾《河畔》約1890年

s04 (8)

4-7原圖網址:https://bit.ly/2CofLLL
Alfred Sisley-Frosty Morning at Louveciennes
阿爾弗雷德.希斯雷《路維希恩的結霜的早晨》1873年

*維基百科/阿爾弗雷德·西斯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阿尔弗雷德·西斯莱

s04 (9)

4-8原圖網址:https://bit.ly/2CnX76N
Alfred Sisley-The Garden of Hoschedé, Montgeron
阿爾弗雷德.希斯雷《奧契德家的庭院,蒙特熱隆》1881年

s04 (10)

4-9原圖網址:https://bit.ly/2QHD1gs
Alfred Sisley-Edge of the Forest of Fontainbleau
阿爾弗雷德.希斯雷《楓丹白露森林邊際》1885年 60x73cm

語音導覽#19《楓丹白露森林邊際》阿爾弗雷德.希斯雷(鄭治桂)
希斯雷是最早和莫內前往楓丹白露森林一同寫生作畫的同伴,由於和莫內風格相似,偶爾使人分辨不出他畫作的樣貌。這一幅作品的創作之時,希斯雷越來越接近自然的季節色彩與蒼茫的氣息,他畫著森林的秋天景致,色彩既飽滿又帶著些蕭條的意味,正是一年中最具有戲劇效果的季節。年輕的時候他畫過這一片森林濃密與厚重的樹叢,此時他卻大量的運用線條寫意地勾勒秋冬之際,斜照中木葉盡脫的枯枝殘葉,在交錯的筆觸塗刷出閃爍的光影。他甚至運用線條直率地刷過天際,表現天空中帶著橘色調的雲絮,與粉藍天空的漸層效果,畫家捨棄了大片塗染色彩的勻稱效果,而以寫意的比較畫出自然蒼茫的野性。
希斯雷在楓丹白露森林邊緣的村落居住期間,處境相當窘迫,在這張畫作完成之前不久的1881年,他才在《現代生活》雜誌社舉辦了畫展,這件畫作完成的次年,他首度在紐約舉辦個展,才漸漸受到大眾的肯定,畫中的蕭瑟之感也許與他此時的心境有一點關聯。

s04 (11)

4-10原圖網址:https://bit.ly/2EusKgc
Paul Cezanne-Road at Pontoise
保羅.塞尚《蓬圖瓦茲的道路》1875-1877年

*維基百科/保羅·塞尚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保罗·塞尚

s04 (12)

4-11原圖網址:https://bit.ly/2rIGzQJ
Maurice de Vlaminck-Landscape at Auvers
莫里斯.德.弗拉曼克《歐韋風景》1924年

*維基百科/莫里斯·德·弗拉芒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莫里斯·德·弗拉芒克
*台大網路教學/野獸派 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6_520/sty_20c/painting/fauvism.htm
*非池中/立體主義 https://artemperor.tw/knowledge/56

s04 (13)

4-12原圖網址:https://bit.ly/2SYw5Iq
Maurice de Vlaminck-Stream
莫里斯.德.弗拉曼克《溪流》1912年

語音導覽#22《溪流》莫里斯.德.弗拉曼克(女聲)
野獸派誕生的五年間,成為藝術史上進入二十世紀,與立體派相提並論的創世紀兩大畫派。不久之後,畫家們各自發展自己的風格,甚至畫出南轅北側,絲毫嗅不出野獸派氣味的作品。例如弗拉曼克就逐漸轉向濃烈而狂野的風景表現,他甚至減少色彩的種類,增加筆觸與線條的描繪。這一件以溪流為題材的作品,以綠色為基調,處處融入濃厚的黑色線條與筆觸,反映在水面上暗沉的倒影,樹叢中凹陷的深處、樹幹背光的暗面,甚至成為勾勒枝幹與樹梢草間的線條。
畫家藉著短促的筆觸以及較長的弧線,鋪陳著節奏感與旋律,帶動了這張本來平淡無奇的題材,釋放彷彿經歷風暴般的強烈感受。畫面在洞開樹叢的天空亮面之下,遠景山坡上幾間帶著方塊感的屋舍,成為僅有的立方體,畫家在這裡流露出受到塞尚的風景造型之影響。這幅以黑色線條支配整個畫面的林中溪流,讓走出巴黎的畫家,在郊區找到表現濃烈風景情感的靈感。

s04 (14)

4-13原圖網址:https://bit.ly/2SaAqbo
Henri Matisse-Bois de Boulogne
亨利.馬諦斯《布洛涅森林》1902年 65x81.5cm

*維基百科/亨利·馬諦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亨利·马蒂斯
*維基百科/布洛涅林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布洛涅林苑
*非池中/新印象主義藝術 https://artemperor.tw/knowledge/45

語音導覽#21《布洛涅森林》亨利.馬諦斯(女聲)
馬諦斯並非出生於美術學院,他在工作之餘,在美術學校的業餘班開始了他的繪畫經驗,卻也因此脫離了學院教學的嚴格要求,很快地流露出自由的風格與大膽的創意。他在短暫的學習之後,很快地受到新印象派點描畫法的影響,但在這張畫作中,我們看見他已捨棄了繽紛的色點,而嘗試黝黑的線條勾勒造型,用濃烈的色彩直接塗繪。在世人熟知的野獸派畫展面世的三年之前,馬諦斯創作了這幅畫,他大膽地運用黑色的線條,簡化風景中的元素,並且將事物固有的單純色彩,直率地填入畫面中,呈現光線與陰影的分布,步道的透視線同時鋪陳了人工的空間。
巴黎西郊的布洛涅森林,原本是一片貴族的獵苑,在十九世紀中葉劃為公園,比起楓丹白露森林的自然蒼莽,這裡更多了些都市的氣息。他似乎在造型與空間、色彩與光線之間,尋找平衡的關係,這樣一張充滿實驗精神的大膽之作,帶著紊亂卻又生猛有力的氣息,記錄下了畫家在尋找風格的歷程中,動人的心緒。

s04 (15)

4-14原圖網址:https://bit.ly/2BrYEH7
Pablo Picasso-House in the Garden(Cottage and Trees)
巴布羅.畢卡索《庭院中的房屋(小屋和樹木)》1908年 92x73.5cm

*維基百科/畢卡索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巴勃羅·畢卡索

語音導覽#23《庭院中的房屋》巴布羅.畢卡索(鄭治桂)
畢卡索是二十世紀立體派的創始人,他以強調著立方體的塊狀造型來描繪房屋、岩石,甚至樹木的自然造型。這一件在巴黎近郊所畫的庭院屋舍,畫家將原本屬於圓柱形的樹幹與樹枝,和團狀的樹叢,與起伏的坡地,轉換成建築物的方塊折角的造型原則,整個畫面也因此成為方塊與折角元素的分析之後的綜合體。我們看見建築物的灰色調與帶著黃色調的受光面,以及屬於樹幹的深灰色,樹木與草地的綠色。
在這裡,色彩成了固定的概念,抽離了原先自然的氣息,而黑色則成為了方塊折角的暗面,統一了整張畫作。畫家排除了自然情調,替換成二十世紀充滿知性並且帶有濃厚人工氣息的藝術語彙,這是一種造型的遊戲、知性的創作。進入二十世紀之後,藝術家們開始分解自然的型態,提煉造型的元素,重新組合成為畫面的結構,自然的氣息消失了,而創作的意圖,在有限的色彩中琢磨造型,逐漸成為現代風景的特色。

s04 (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