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台北霞海城隍廟正日遶境
主講: 台北城市散步 謝宗榮
時間: 6月7日(三)1250-1700
導覽路線: 大龍峒保安宮→哈密街→台北萬和宮
2017年正日遶境路線圖(引用自大同區公所官網) |
【關於霞海城隍廟遶境】
台北霞海城隍廟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tpecitygod/
台北霞海城隍廟/祭典法會/霞海城隍祭典 http://www.tpecitygod.org/ceremony01.html
相簿 https://photos.app.goo.gl/zUgUduSGk9yVPga62
【歷史淵源】⊕§咸豐三 講到今§⊕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早期中國移民為了過台灣,經歷過千劫百難,
到了台灣又得與天爭、與人爭,在這種移民背景下,宗教就成了重要支柱,
福州人除了"唐山過台灣,身背三支刀",指的剪刀、菜刀、剃頭刀之外,
刻佛像用的雕刀更是"福州伯"必備的,可見神明對中國移民們的重要性。
台北最大廟會有三:保安宮的「大龍峒大道公出巡」、霞海城隍廟的「霞海迎城隍」、
青山宮的「青山王祭典」,霞海迎城隍就屬台北三大廟會之首。
俗諺「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正是霞海迎城隍的盛況寫照,
今年官方宣傳海報就特別商請徐丹語繪製主視覺,以手繪風重現人看人的熱鬧景像。
霞海迎城隍最早可以追溯到1879年,
日治時期因為日本在台屬於外來政權,
當權者深怕民眾聚集時就會出現反對政府的不同聲音,
因此對所有聚眾活動嚴加管制,
再加上當時時疫大流行,廟會活動被禁,
在廟方極力爭取下,日方於是有條件退讓,
迎城隍可以舉辦,但所有人員必須在指定地點「閉關」,不得外出,
後來瘟疫卻在活動舉行後稍緩,政府才鬆口開禁,迎城隍的活動因此持續至今。
每年迎城隍的路線都略有差異,但一定從大龍峒保安宮為起點,霞海城隍廟為終點,
這原因"話若要說透知,眼淚就抹不完",台語有句俗諺「咸豐三,講到今」就與此有關。
清領時期許多中國移民渡海來到艋舺,移民一多,彼此的地盤爭奪就多,
咸豐三年的「頂下郊拚」就是影響甚鉅的一次大型械鬥。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頂下郊拚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頂下郊拚)
來自泉州三邑的頂郊人以艋舺龍山寺為信仰中心,
來自泉州同安的下郊人則以霞海城隍廟為信仰中心,
信仰的不同、利益的衝突,再加上先前泉漳械鬥的激化,雙方爆發激烈衝突,
最後三邑派獲得勝利,同安派原本投奔往同是同安人的大稻埕保安宮,
但一來當時正值梅雨季,難以安居建廟,二來原居於此的同安人也不樂見有更多競爭者,
於是戰敗的同安派輾轉到大稻埕另建霞海城隍廟,
但因保安宮是最初佑護同安人的信仰中心,為代表追本溯源,仍以保安宮為遶境起點,
這也是為何早期保安宮和龍山寺互不參與對方的廟宇慶典的緣由,
當然現在早就無此"王不見王"的禁忌,但這段地盤爭奪史可略窺當時移民謀生之苦。
【輸陣歹看面】⊕拼陣文化⊕
早期中國移民離鄉背井來到台灣,面臨水土不服、天災人禍的挑戰,
讓他們下意識的用熱鬧氣氛來試圖趕跑災厄、慶祝倖存、祈求延續,
這種愛熱鬧的習性因此深根在台灣庶民文化中,
最明顯的三大熱鬧場所,一是廟會,一是夜市,最後就是選舉了,
利用人聲鼎沸來驅邪、壯膽,也烘托出生命的繁盛感。
以霞海迎城隍來說,每年參演的團體因各自人力與時間因素,
參演與否、規模大小都各自不同,完整陣列依序為:
報馬仔、路關、頭旗、獅陣、軒社頭旗、彩牌、大鑼、大鈸、嗩吶、
七爺八爺、八家將、城隍爺神轎、法仔鼓、隨香客,
有興趣深入了解,請移駕 出巡的陣頭
完整陣列如圖(引用自稻此藝遊手繪地圖-古蹟民俗篇)
每個共襄盛舉的團體都會在頭牌車上掛上霞海城隍廟贈頒的金牌獎狀,
依各團體的成立年代來決定出場順序,歷史越悠久的團體就越壓軸,
因此1871年創立的靈安社素來都是最後出場的軒社,霞海城隍廟地主團則壓尾。
因為早期陣頭有所謂"記點制",依照參與遶境的次數、人數、旗數,
乃至於儀容、協助政令宣導等來替陣頭評分,
因此廟會中的這些陣頭"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
無不百寶盡出,鑼鼓喧天,使出渾身解數讓自己的團體能取得好分數,
若是奪得冠軍,政府就會頒贈繡有賞字的大旗,
後來雖取消這種制度,但陣頭出陣仍常祭出賞旗來壯聲勢。
【陣容簡介】
因為這次導覽路線並未從最開始到最終,所以許多表演我沒有拍到,
有興趣可參見 廟會旅行/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城隍老爺聖誕正日遶境
《報馬仔》
報馬仔在很多廟會活動都會有這樣一個角色,負責敲鑼打鼓宣告神明即將駕臨,
媽祖陣頭的報馬仔甚至還有嚴格的服儀規定。
(下圖引用自網路資源,原圖網址 https://info.babyhome.com.tw/article/8167)
《路關》
路關也是廟會活動的慣有物,負責手持長方形木牌走在隊伍的最前面,
以霞海城隍廟為例,會將寫有遶境路線的黃紙張貼在虎頭牌上,
所謂的虎頭牌是指在牌面的頂端繪製虎頭,張嘴而沒有下顎,用以吞邪驅煞,
再將路關牌固定在前導車隊上,成為虎頭路關牌,兼具公告路線與避邪之用。
路關與電箱彩繪 |
《頭旗》
頭旗則是隊伍最前端繡有廟宇的大型直立旗幟,
因為是最具宣傳效果的大旗,繡工與材質都極盡華麗,
以新樂社為例,頭旗裝在小推車上,左右兩邊有立有紗燈。
《陣頭》
各陣頭因人力等因素,所組成的陣容各自不同,若以最完整來說,依序為:
主委、開路花車、陣頭頭旗+頭燈+彩牌、鼓亭、旗隊、北管樂隊、
七爺八爺等大仙尪仔、主力表演團、官將首或八家將、神轎等。
[開路花車]
走在隊伍最前的,是各廟宇宮殿的主委們,緊接著就是路掃或開道車,
財力比較雄厚的陣頭,會以大型花車來開道,在此以共樂軒為例,
他們將鮮花載在BMW跑車上來當開路花車,相當搶眼。
路掃是一種將黑令旗綁在長竹竿的末端,在隊伍最前端揮舞的儀式,
黑旗上繪有天兵天將、天罡地煞,為神明即將走過的路做淨場、開道、除穢、致禮的儀式。
有興趣深入了解,請移駕 廟會陣頭之美
[頭燈]
形式以一對木杆上的菱形燈籠為主,因形似又名蓮霧燈,
用來昭示出巡隊伍的開頭,寫有該表演團體或廟宇的名稱,
比較考究的會用紗質為罩,燈座雕飾也極其繁複華麗,又名紗燈。
但因木雕維護不易,也有以白鐵或銀來做燈架、燈座的。
[大鼓陣]
FB: 大頭金來鼓亭
報導: http://reading.gov.taipei/ct.asp?xItem=79616161&CtNode=73079&mp=100021
跟在開路鼓後,以霞海迎城隍為例,採鼓亭前後各有一組大鈸和嗩吶的形式,
所謂鼓亭,是指廟會陣頭中用來放鼓的亭子,原本形式簡單,
只要有鈔(小鈸)、大鼓、嗩吶及三名樂手就能出陣,
後來陳財將陣頭鼓樂做了升級,模仿廟宇的鐘鼓樓打造活動式「鼓亭」,
稱為「大頭金來鼓亭」,本次遶境許多陣頭的鼓亭都是央請他們來協演。
形式為將大鼓置於鼓亭之內內,一人拖行,一人敲打;
再配置一面鑼,一人拖拉、一人敲擊;
以及兩個人打鈔、四個人吹嗩吶,組成十人的「鼓亭陣」。
另外棟發鼓亭也將鼓亭分為:青花鼓亭、車吹鼓亭、八角走路鼓亭,
青花和車吹鼓亭的人員配置:鎖吶、鼓、鑼、鈸各1人,
八角走路鼓亭則為:拖工2人,鎖吶4人、一鼓、一鑼、鈸2人。
[旗隊]
陣頭團體曾以賞旗制度決定團體表現的優劣,
其中一個標準就是旗幟的質量,這個互相拼旗的數量與豪華度的競爭延續至今,
因此各大陣頭都會以各種方式出旗,說是一片旗海也不為過。
在此一併介紹一下廟會中常見的各種旗幟:牛舌旗、風帆旗、菜刀旗、三角旗、壓帆旗,
這些旗多半為繡旗,採用八仙彩工法,講究的會以綢緞為材料,金蔥為縫線,
並以棉花為填充物,製造浮凸的效果,旗幟下方綴有流蘇。
但因維護不易,現在也有用尼龍線來縫製,保麗龍來填充的繡旗。
若想對八仙彩這種傳統繡法感興趣,
請移駕 台南文化局部落格/臺南地區的刺繡技藝
《牛舌旗》
頭旗除了之前提過的做為整個遶境隊伍的前導之用,也會拿來當各大軒社或陣頭的前導,
旗面寫有該團體的名稱,分為大小尺寸和直式、橫式,
陣頭若用小型直立旗為頭旗,一般都是手持,昭告團體的到來,
此種旗旗面上寬下窄,形似牛舌因而得名。
《風帆旗》因旗面斜擺在車上或小推車上如帆船而得名。
《菜刀旗》
橫式大幅的長方形繡旗,繡面多為祥龍、麒麟等瑞獸,
旗杆頭常以矛或戟為形,形似菜刀因而得名,若繡有獅子則又名獅旗。
《三角旗》
三角旗分為大小幅,大幅的橫掛在旗杆上,繡面多為龍紋;
小幅的則為手持,圖樣依各團體而定,有的寫廟名,有的畫神明。
《壓帆旗》
和風帆旗一樣斜擺,但尺寸通常極大,是陣頭用來壓陣尾的直式大旗。
[北管樂隊]⊕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
延伸閱讀: 北管驚奇
北管是中國傳統戲曲之一,又稱亂彈戲,
俗諺「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將最好吃的肉和亂彈戲相提並論,
可見人們對亂彈戲的推崇程度,雖然後來亂彈戲在台式微,
但因為其樂風音調高亢、節奏明快,符合廟會氛圍,因此至今仍是廟會主旋律。
若想對亂彈戲有更深入的認識,請移駕 民俗亂彈/何謂亂彈
出陣時,北管樂隊後面通常都是跟著神將或神轎,形成「北管帶神轎」的有趣場面,
出陣頭時以鼓吹類為主,絃樂則較少,經典曲目有風入松、日出峨嵋等。
這些業餘的北管子弟團體平常各自謀生,神明慶典時才聚集在一起表演,
早期全都是義務性質,因此成員常自稱「憨子弟」,
完整的北管遊街陣頭排場,依序為:頭旗紗燈+風帆旗+樂隊+神將,
樂隊通常依序為大鑼、大鈸、小鈸、小鑼、響盞、
鼓架(單皮鼓、梆子、拍板、通鼓、扁鼓)、嗩吶,
陣列手繪圖由蘇庭儀繪製,原圖網址
後來因人力不足,也有陣頭商請吹奏團協演,
這種協演團體依演出型態又分走路吹、車仔吹、騎馬吹,
落地吹就是成員全都徒步走,有固定的排場陣容;
車仔吹則是將北管樂隊載在小貨車的後車斗,成員在車上吹演,
騎馬吹則是騎在馬上表演,相當罕見。
[獅陣]
獅陣是結合舞獅和鼓樂的表演,隨著中國移民而傳入台灣,
在廟會中有避邪祈福之意,逐漸變成廟會或慶典中必備的表演項目之一,
獅頭與操舞方式各有不同,以霞海城隍廟為例,獅頭形式屬於北部開口獅。
[大仙尪仔]
陣頭常將神將作成大型戲偶,可能源自於北管拼場文化,
平常供在廟宇宮廟中,出陣時再從神龕中請出,神將形像十分多元,
常見的神將有范謝將軍、韓盧將軍、日夜遊神、千里眼和順風耳、
四大元帥、土地公、周倉、關平等,
出陣時各神將的打扮和配件隨著身份而大相逕庭,
以霞海迎城隍為例,夜巡暗訪和正日遶境的神將扮相更是有所差異,
夜巡時因為負有抓鬼驅邪之責,神將們會手持鐐銬等刑具,腳踩草鞋;
正日則比較輕鬆,手持手絹和扇子,腳踩棉鞋。
若想對大仙尪仔有更深入的認識,請移駕 維基百科/大仙翁仔
出陣的神將由籐條編製成身體,其上安置木雕的偶頭,兩側裝上木製手臂,並穿上衣袍,
舞弄者稱為神將腳,較傳統的會著紅褲黑鞋,
較高大的會在腰部開一個孔洞,以供扛者觀看前方,
舞弄時以肩膀頂住籐架中央,腳踩八字步並甩動神將的手部使其前後晃動。
小型的神將的舞弄者以肩膀頂住神將的肩部,眼睛由神將的嘴部看出,
雙手或直接伸出袖子外,或持神將的手部,動作較為靈活且多變化。
最典型的搭配就是范謝將軍,也就是俗稱的七爺八爺,
也有陣頭會稱呼為大爺、二爺,有的陣頭還會一次出好幾對范謝將軍,
較矮的范將軍走在前面,動作靈活,有專屬步法,
有時還會出現跑過頭,又回過頭去找七爺的逗趣場面;
較高的謝將軍走在後面,因神將太大,只能晃動雙手,但抬腳時仍有不同步法變化。
若想深入箇中趣味,請移駕 廟會祭典工藝—迎神陣頭工藝
這些神將出場時,除了觀察他們的身分、頭冠、服飾、身上配件等打扮外,
有經驗的人也會留意陣頭所出的神將是否是"原版",
歷史最悠久的叫老祖,接下來依序為二祖、三祖等,最新版的則是新祖,
因為神將偶頭都是木雕,維護不易,若願動用老祖更能顯示其重視度。
圖中是慈聖宮平樂社的老祖范謝將軍,因為正停歇在店家的騎樓下,
因此神偶下方墊了涼蓆,兼具隔絕地面和避邪的作用。
[陣前護駕]
除了神將偶,陣頭也會有以數人為單位組成的「護駕團體」,出陣時忌色忌葷忌言笑,
身穿繡服,臉繪濃彩,手持刑具,有專屬步法,比較常見的有官將首、家將。
延伸閱讀:
1. 維基百科/官將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官將首
2. 維基百科/八家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八家將
3. 道教總會/八家將跟官將首的差異與典故
《官將首》
一般認為由新莊地藏庵首見,因增損將軍位居地藏菩薩護法將軍的諸官將之首而得名,
官將首為佛門護法,步伐陽剛,口中獠牙,兩鬢長毛,
陣容日漸擴編,基本款是兩位增將軍、一位損將軍的三人組,
有的還會再加上陰陽司、持虎頭鍘的官將、引路童子、白鶴仙師,
及持八卦扇、涼傘的五小鬼一起出巡繞境。
《家將》
組成人數由十人、十一人、十三人組成,稱為八家將或什家將,
最完整的是13人組,成員包括:什役、文差、武差、甘將軍、柳將軍、范將軍、謝將軍、
春大神、夏大神、秋大神、冬大神、武判官、文判官等,
和官將首職責相似,都是替城隍護駕,
但屬於陰間差人,步伐陰柔,亦無獠牙、鬢毛。
[儀仗]
延伸閱讀: 廟會祭典工藝—迎神排場工藝
神轎前有時會以儀仗為前導,用以昭示神明駕臨,
以霞海迎城隍為例,安排了長腳牌車隊,將裝有長條木腳的長方形木牌載在車上,
牌面上雕刻有宮廟及主神名號、神明敕封,
以及肅靜、迴避、遶境、進香、風調雨順、合境平安等字樣。
長腳牌後頭則為十八般武器儀仗,執事們手持木雕武器、法器和印信等,作為神明護駕,
依神格,儀仗數量主要有二十四付、三十六付、七十二付等規模之分。
[華蓋和搖扇]
延伸閱讀: 廟會祭典工藝—神祇鑾駕工藝
神轎前導之一,原為帝后出行時用來遮陰的傘蓋,
廟會將神明出巡打造成皇帝規格,因此仿用以彰顯神威,
上端繡有宮廟名,下方則繡龍紋等華麗繡飾,
霞海城隍爺的本陣則將華蓋和神駕通通擺在主花車上,
前方是涼傘,中間是神轎,後方是搖扇,
隨車還會拋灑鹹光餅,跟信眾鄉民一同享用。
[神轎]
有些陣頭會把自家神明請出來隨陣,通稱輦轎,有蓋稱文轎,無蓋稱武轎,
想對文武轎更深入了解,請移駕 淺介文武轎。
形制從比較簡單的二人抬手轎,到最繁複的八人抬輦轎都有,
八抬輦轎裝飾華麗,常以木雕、彩繪為飾,轎身還會外加錦飾。
[法仔鼓]
延伸閱讀: 遶境巡安六百年-2009金門古地城隍遶境<小法陣篇>
民間藝陣之一,屬於法師行使的小型方便法事,跟在神轎之後吟誦,
其組成為黑令旗、執法索的金鞭聖者、八卦鼓(4-12位)、鑼或巴鈴(1-2位),
表演時口中唱念小法請神咒,拜開該請廟主神,咒文因各自師法各異。
飛鳳殿小法團拜廟+頭旗紗燈 |
[隨香客]
延伸閱讀: 三月瘋媽祖/進香儀節
神明出巡時,總會有沒有特定組織或任務的香客隨行,
跟著神巡隊伍從「起馬」一直到「落馬」,
起馬是指香客在出行前對神明的秉告,帶有進香旗和香火,
落馬則是結束後對神明的秉告,將進香旗過火後可帶回家供奉。
以霞海迎城隍為例,隨香客的行囊上插有進香旗和進香燈,
分別為繫在柳條上的方形令旗、城隍紙燈,進香旗上有的繫有在各廟領到的符令。
【參演團體】
因為本日參加正日遶境導覽時,遊行隊伍已經出發好一陣子,
若對本次霞海迎城隍的全過程感興趣,可移駕網友部落格-廟會旅行。
[大龍峒金獅團]
FB: https://zh-tw.facebook.com/TLTlion/
專題報導: https://goo.gl/6VKHMk
陣容: 頭旗+獅陣
金獅團隊伍的頭旗車隊,除了廟名,下方並繡有神像,如七爺、八爺、武判等,
並有上端繡有金獅的座獅旗,入廟表演時有時會有精彩絕倫的踩樁秀,
聽老師說,還會有獅口咬蘋果、刀械之類的高難度表演。
接下來才是舞獅隊,金獅團在北部稱得上歷史最久、輩分最高,
在遶境時經常打頭陣,特色是結合武術和獅舞,隸屬和安宮的駕前獅團。
獅頭屬於北部開口獅,獅頭樣式極為獨特,面上裝有七面鏡子,象徵七星;
額正中間的王字和紅色蒜頭鼻則是獅王象徵;
無耳則是警醒團員莫因流言蜚語而改變初衷。
照片中的表演方式屬於「上路獅」,
舞獅的人全程都需高舉獅頭,是獅藝中最高超也最困難的。
[台北北門口保正殿鑫獅團]
FB: 鑫獅團
陣容: 開路吉普車+開路花車+頭旗紗燈+旗隊+鼓亭+風帆旗+獅陣+壓帆旗彩牌
+北管落地吹+神將+執士牌+官將首+陰陽司車隊+廣澤尊王武轎
鑫獅團陣容極其龐大,幾乎是縮小版的霞海迎城隍陣列了,
頭旗是寫有台北北門口鑫獅團的牛舌旗,
接著則是壓陣的風帆旗車隊,比較特別的是有神像大旗隊,
以大型三角旗隊來呈現,旗面手繪八仙、十八羅漢等神明。
表演的部份商請蘆洲龍義會館的拖車戰鼓和三重蓮懷宮的金龍團,
神將團則商請港尾忠義堂助陣,有俗稱大爺、二爺的范謝將軍,趙康元帥等神將,
偶頭均雕工精細,忠義堂神將的特色是頭戴華麗金盔,謝將軍身穿碧色綢衣,
而保正堂則自出陳欽差、黃太尉等神將,
因為是日巡,神將未持法器刑具,
取而代之的是脖子上掛的鹹光餅,作為行軍時的軍糧。
背後以長串黃色紙條繫成頭髮狀的稱為「金高錢」,刻意在紙條和紙條間僅留小小接合處,
因此神將晃動身軀時,金高錢隨之飄落,信徒可撿拾後過火以保平安。
將軍背的五面小旗稱為五營旗或五令旗,象徵五營神兵在此。
儀仗載在三輪車上,將四面儀仗擺成正方體狀,
分別寫有廟名、肅靜、迴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樣。
扮神的部份,比較特別的是配有陰陽司車隊,
陰陽司是城隍屬官之一,負責諸幕僚間的協調,
臉孔左黑右白,象徵審陰陽、斷善惡。
最後的神轎因為沒有頂蓋,稱為武轎,由草埔仔尊天會提供,
想知道更多陰陽司的職權與相關資訊,請移駕維基百科/陰陽司。
[台北豬屠口金獅團]
陣容: 頭旗+金獅頭車隊+獅陣
團名叫豬屠口,是因為協天宮附近以前是豬隻屠宰場,
豬屠口金獅團比較特別的是,車隊還將金獅頭載在車頭。
豬屠口金獅陣 |
[台北豬屠口協天宮忠義會]
陣容: 頭旗+風帆+彩牌+北管落地吹+三重武聯堂+神將+保安宮保安大帝神轎車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北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北管
在獅陣之後,就是各大軒社的拼場時間了,
軒社的經典陣容為:大鼓弄→什音→北管帶神將 ,
彩牌則是各軒社特製來當"招牌"的標誌,
通常是木雕,也有用繡製的,題材各異,
忠義會的北管落地吹則商請桃園忠義軒來協演。
忠義會風帆旗 |
桃園同義軒落地吹 |
此外有時也會加入樂舞等表演,
像忠義會就商請了忠義會的落地吹商請桃園忠義軒來協演,
三重武聯堂則表演熱舞,跳舞的女孩穿著清涼,
帶有性暗示,這其實是農業時代祈求富饒的一種增殖生產的巫術。
三重武聯堂還出了金吒、木吒、哪吒等三太子的童仔,
所謂童仔就是小型神偶,形式比較活潑,有時還會結合電音等創新元素。
其中最常出現的就是金吒、木吒、哪吒,
傳說他們都是托塔天王李靖的孩子,金吒為長子,金臉,又稱大太子元帥;
木吒排行老二,紅臉,又稱二太子元帥;哪吒排行老么,黑臉,又稱中壇元帥;
這三人組以孩童形像為偶,因此舞弄者會以極盡活潑調皮的肢體動作呈現,
除了彼此互動玩鬧,甚至也會去逗其他神明的舞弄者,是廟會中必備的小彩蛋。
神將陣容有范謝將軍+千順將軍+周倉+關平等,
神轎則由台北北投班來帶出關聖帝君武轎。
[台北大橋頭清心樂社]
陣容:頭旗紗燈+風帆旗+彩牌+北管落地吹+神將+轎前鼓+橋頭福德祠神轎三輪車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陣頭社團八大軒社
清新樂社是大稻埕八大軒社之一,所謂的軒社就是以北管音樂為主的團體,
早期彼此為競爭關係,甚至不共戴天,現因人力缺乏,也會互相助陣。
軒社在出陣時,潛規則是會照成立順序排列,越年輕的越前面,
因此較年輕的清新樂社常在軒社之首,最悠久的靈安社則總是軒社之尾。
清心樂社彩牌 |
要成為八大軒社,基本條件就是都必須同時供奉霞海城隍、西秦王爺、田都元帥,
西秦王爺是北管福祿派信仰的主神,有一說即唐玄宗,
因為喜愛並鼓勵戲曲發展而被尊為神明;
田都元帥則是北管西皮派信仰的主神,有一說即唐玄宗樂官,因為人忠義而被尊為神明。
這兩派互不理解,彼此爭鬥不休,獨獨在八大軒社兩者並尊,
還有一點很有趣的是,生前為帝王的若成神,
神格往往並沒有生前為凡人的神神格高,箇中理由頗值得玩味。
清心樂社以賓士和鮮花車來開路,後頭跟著頭旗紗燈、菜刀旗,
表演團體則商請女子國樂坊演奏北管經典曲目,
以及台南翔妃藝術團的千手觀音表演來助陣。
清心樂社的神將陣容有:范謝將軍,比較特別的是謝將軍身穿白衣,
藉此帶出鮮花神轎車,最後以又大又有歷史的壓帆旗作尾。
[士林湳雅永安社]
陣容:頭旗紗燈+牛舌旗隊+走路鼓亭+三角旗+車仔吹+西洋旗+菜刀旗+彩牌+
北管落地吹+范謝將軍+壓帆旗,
永安社以陣容龐大的旗隊做頭,分別有牛舌旗隊和三角旗隊,有不少老件。
永安社三角旗 |
旗面中間為永安社的字樣,四邊則寫著"昭和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士林街制實施記念"等,
這是日治時期在1920年實施街庄制,士林設士林庄,後來又升格成士林街的紀念。
頭旗中間繡了個賞字,與陣頭早期的賞旗制度有關,
日本人有以優勝旗犒賞得獎隊伍的習慣,這個作法也沿用到陣頭表演,
日治時期曾對陣頭採記點評分,從整體到細節為參演團體評比,
冠軍可以獲頒賞旗,是陣頭的最高榮譽,因此當時各陣頭無不使出壓箱絕活,
不過後來再怎麼比都軋不過財力雄厚的台北五大軒(靈安社、德樂軒、平樂社、共樂軒),
因此後來取消了這種制度,軒社間不再爭得頭破血流,出陣只為交流和敬神。
永安社神將與壓帆旗 |
陣容:頭旗紗燈+大鼓弄+什音+牛舌旗車隊+台北聯誼社鼓樂隊+三角旗+彩牌+北管落地吹+
神將+保安宮老祖力士會神轎車
雙連社的什音為南管高甲仔,高甲仔是種結合南北管戲曲的新戲種,
通常以十音鼓吹音樂當過場伴奏,
早期台灣戲曲之風極為盛行,因此大受歡迎,但現已式微,連廟會中什音也不是很常見。
有興趣可移駕 泉州民間傳統音樂:閩南什音
神將陣容有:3組范謝將軍、文武判官、陰陽司公,
比較特別的是范謝將軍,頭戴金質高冠,後頭跟著神轎車。
雙連社范謝將軍、文武判官 |
[台北文昌宮]
陣容:開路吉普花車隊+頭旗+走路鼓亭+風帆車隊+彩牌+北管落地吹+神將+鮮花神轎車+壓帆旗
文昌宮上次並未參與霞海迎城隍,因此這次陣容整齊的來宣告存在感,
用了鮮花車來開道,神將商請了台北成樂社來支援,
陣容為:范謝將軍、千順將軍、哪吒太子、二郎神君。
文昌宮千順將軍 |
[台北法主公廟]
陣容:鼓亭+神將+神轎
法主宮廟的陣頭請來台北集英俊馬虎將軍、台北建興社張柳將軍來助陣,
張柳將軍分別為張沙王和柳源將,為法主公的駕前將軍,
最特別的是法主公廟法主聖君的神轎,全木雕,非常繁複華麗。
[台北廈寮萬和宮保安社]
陣容:頭旗紗燈+走路鼓亭+風帆車隊+基隆長興武館技術龍陣+三角旗+彩牌+北管落地吹+
2對范謝將軍+福德正神神轎+壓帆旗
以慶讚橫幅布條開路,帶出頭旗紗燈,
表演的部分請來台灣基隆長興呂師父龍獅團,
在馬路上表演疊龍漢等舞龍特技,感覺還滿妙的,
神將的部份比較特別的是謝將軍的臉是白色的。
保安社風帆旗+舞龍團 |
基隆長興呂師父龍獅團街頭表演 |
[台北新樂社]
陣容:頭旗紗燈+走路鼓亭+三角旗+車仔吹+童仔+菜刀旗+彩牌+北管落地吹+
神將+大型優等賞壓帆旗
新樂社的頭旗車上擺滿贈匾,是新樂社給來助陣的各團體的,
可以發現匾額上都有金牌,這表示此表演團體由霞海城隍廟官方認證,
表演的部份加入了童仔團體,陣容為:招財童子、進寶童子、土地公,
這種搭配通常會互相嬉鬧,也會跟周圍觀眾互動,發些糖果什麼的。
神將的部份包括:北門口玄安樂社、南投竹山福晉社、
新樂社出的3組范謝將軍、威靈玅醫的趙康二元帥,
比較特別的是,新樂社的范將軍頭特別大,顯得憨態可掬,被暱稱為大頭寶寶。
[台北稻江共樂軒]
陣容:頭旗紗燈+牛舌旗隊+彩牌+北管落地吹+范謝將軍+老件百年壓帆旗
以BMW跑車開道,帶出頭旗紗燈,紗燈違精緻的木雕,
後頭跟著載著老件牛舌旗的頂級超跑,
這樣刻意用新款車來烘托老物件的作法,近年來廟會陣頭還滿常見的,
大概是想說就算不懂欣賞老件,也會因為跑車而驚呼吧。
木雕彩牌的部份極為精緻,細看彩牌細節,連人物表情動作都清晰可辨。
共樂軒神將與壓帆旗 |
[大稻埕慈聖宮平樂社]
陣容:頭旗紗燈+走路鼓亭+風帆車隊+車仔吹+彩牌+北管落地吹+神將+天上聖母神轎
平樂社的神將出的是2對范謝將軍與台北萃英社千順將軍,
比較特別的是范謝將軍衣飾顏色華麗搶眼,范將軍為紫,謝將軍為金,
其偶頭不但是許多神將頭的雕刻範本,老祖更是大稻埕慈聖宮的百年神將。
平樂社風帆旗 |
平樂社神將 |
[稻江靈安社]
陣容:開路風帆花車+頭旗紗燈+走路鼓亭+三角旗+老件牛舌旗+表演團+菜刀旗+彩牌+
北管落地吹+神將+靈安社神轎+壓帆旗
靈安社是八大軒社中歷史最悠久的,因此總是壓軸,
大家也最期待他們會在陣頭中祭出什麼老件,
果然不負眾望,這次靈安社的隊伍中,旗幟的數量和種類都相當豐富,
其中最大件的就是壓軸的壓帆旗,繡線仍用傳統金線,十分華麗。
靈安社開路花車 |
靈安社頭旗+菜刀旗 |
以及板橋延義宮帥哪吒道劇團五營元帥,
這個劇團陣容堅強,有負責舞風、火、雷、電旗的旗隊,
還有扮成五營元帥的武將隊,畫臉譜、拿兵器,背五營旗,相當用心,
拜廟時會有特殊的整套表演,相當有趣。
神將陣容則有2對范謝將軍、文武判官,神將頭戴珠冠,
比較特別的是他們的文武判官都是黑臉的。
[霞海城隍廟本陣]
陣容:開路吉普花車+嘉義古桃城拱吉堂本館什家將+霞海城隍廟城隍老爺鮮花帥轎+台南鹽田飛鳳殿小法團+小法團壓帆旗
拱吉堂什家將的陣容為:頭旗+什役+文武差+前四班+後四季大神+文武判官,
頭旗後另有揮舞著繪有什家將差役圖樣的大旗隊,
關於什家將的詳細介紹,均引用自 維基百科/八家將,有興趣請移駕。
所謂什役,負責肩背刑具法器,又稱刑具爺,其餘將官均手持羽扇;
文武差負責接傳命令,文差手持令牌,武差手持令旗。
拱吉堂風帆旗 |
拱吉堂差役大旗隊 |
負責行刑的甘柳將軍手持刑杖,排在八將之首,負責抓鬼的范謝將軍則持魚枷和虎牌。
文武判官則是位階最高的,文判官掌生死簿,武判官則負責押解鬼魂。
後四季為春、夏、秋、冬四季大神,負責審問被捉拿的鬼魂:
春大神著青袍,畫葫蘆面,手持木桶,用以潑醒罪犯。
夏大神著紅袍,畫蓮花面,手持火盆,用以烙燒罪犯。
秋大神著白袍,畫鳥面,手持銅鎚,用以敲打罪犯。
冬大神著黑袍,畫虎面,手持毒蛇,用以威嚇罪犯。
拱吉堂什家將 |
儀仗車隊載著進士牌,綠色木牌上書肅靜、迴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紅色木牌則寫有敕封威靈公、台北霞海城隍,
各地城隍會依駐守地屬於都府州縣,而分不同官階,
其中霞海城隍敕封威靈公,廟裡還有昭和十年「敕封威靈霞海城隍」戳印。
這大概也是一種政府力量試圖壓制信仰能量的表現,
暗示你神威再顯赫,還是得由我這個當權者來為你加官晉爵。
鹹光餅則是霞海迎城隍必備的一種小福利,外型為甜甜圈狀,
是種用低筋麵粉做的小麵包,因為也是神將軍糧,發送這個有分平安的意義。
想對鹹光餅有深度認識,請移駕網友部落格
【拜廟】
在此以萬和宮的拜廟儀式為例,廟會出巡所經沿途,
會看見電線桿或建築物牆面會貼著黃條,
這是象徵神駕經過的香條,又分斜貼和正貼,
斜貼表示出巡隊伍僅會經過,正貼則表示會有拜廟等駐留活動,
各陣頭在習俗上,通常先拜同社後拜宮廟,
也就是如果同時拜廟軒社自設的廟宇和各地廟宇時,
會先拜軒社後拜宮廟,想更深入了解香條,請移駕 台灣大百科全書/香條。
陣頭到廟宇拜廟時,都會先燃鞭炮或掃道以避邪,
立委向廟裡致意後,各團體再在廟前做操演,有些還會入廟,
所以內行的廟會活動愛好者,總會守在廟前,等著捕捉精彩畫面。
新樂社鼓亭+神將拜廟 |
共樂軒主委+神將拜廟 |
平樂社風帆旗+神將拜廟 |
靈安社花車+鼓亭落地吹+三角旗+神轎衝廟 |
靈安社神將拜廟 |
在此以靈安社所出的哪吒道劇團五營元帥戲為例,
先表演風火雷電旗舞,再由五營元帥操演。
童仔則負責發糖果、灑鹹光餅,
神轎不一定會做出"衝廟"的舉動,不過也有轎班為表敬意,
會舉轎對廟宇"三進三退"的動作,但大多會適可而止。
城隍本陣灑餅 |
宗教儀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總是吵吵鬧鬧、煙霧迷漫,
甚至還會摻入色情、暴力的因素,
但老師說其實這些跟習俗保留的那種民間生命力有關,
陣頭藉著脫軌的動作、誇大的妝容、激烈的舞動步法來與神明溝通,
無形中也擺脫了法理的束縛,也許看似脫軌低俗,
但與其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批評廟會文化喧鬧無序、紛亂噪動,
是不是也可以理解這些喧鬧下隱藏的美好祈望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