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資訊]
館名: 滬尾偕醫館
地址: 臺北縣淡水鎮馬偕街6號
電話: 02-26192515
票價: 免費 拍攝: 展覽區內不可
開放時間: 二-五 11點~18點 六 10點~21點 日 14點~20點
網址: http://www.mackay.com.tw/mackay_coffee.htm
相簿: http://album.blog.yam.com/meiphoto&folder=6619539
[小感]
到淡水來,不能不提到馬偕這個偉大的人物。
George Leslie Mackay馬偕博士是從國外來台宣教的長老會傳教士,
1872年從淡水登陸後,就全心奉獻在這片土地上,
你當然可以說他是為了傳教,
但無論如何馬偕都為淡水帶來很多好的改變,
比方說醫療、教育等的奠基,
以一個異鄉客的身分,終死於台灣,
仍然毫無怨言,
甚至還寫下"最後的住家"這首歌,
台語版: 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 | 國語版: 我衷心難割捨的台灣啊! |
從歌詞中輕易可以看出他對台灣的熱愛與用心,
應該不單單只是為了傳教而已吧。
這次我走訪的是他以醫館為中心的幾個很有意義的地點,
1872年抵達淡水後,馬偕在今馬偕街24號附近租了房子,
很賣力的學台語寫漢字,
克服居民們對外來者與基督教的偏見和疑慮,
還娶了台灣女子張聰明為妻,
徹徹底底的落地生根,
在偕醫館的展示區裡還能看見他與妻子所穿的唐裝。
1881年偕醫館落成,免費提供民眾義診,
光是拔牙就拔了兩萬多顆,是台灣第一所西醫診所。
目前仍保持初建樣貌,連當時的醫療器材都細心保留下來。
左邊是當時主治醫師診療所,保留了壁爐、病床等擺飾,
壁爐對當時的外國人來說,可不只是花俏而已,
他們必須仰仗這個才能適應台灣的氣候環境,
上頭懸掛著的是林文昌所畫的平安夜掛畫。
病床是組裝式的,遠從英國進口而來,在當時是非常現代化的醫療設備,
現在拿來當矮桌還滿美的呢。
右後方的風琴也是當時曾實際使用的樂器,
應該是教會聚會時所用的。
右邊是手術房,門口保有當時的門鐘,
大概是用來叫喚在裡頭執刀的醫師吧。
濯洗檯也完全依照當時擺放方式陳列,
在現在看起來當然是簡陋至極,
但在當時已經是難得的專業醫療。
手術房往裡走就是馬偕文物的展示區,
包含馬偕用過的器具文物、傳教時的典籍、唐裝、
全家福照片、西式餐桌等,
有著濃厚的宗教氣息,
感覺好像每個陳列品都要強調一次上帝恩典的感覺,
搞得我這個半無神論者有點尷尬。
中間的區域現在改經營馬偕咖啡館,
比較特別的是販售馬偕餅,
這種餅乾原本是教會舉辦茶餅會時,
外國教士們烘焙的西洋餅,
後來英國領事館有外客要招待時,
總也會由領事館大廚連萬發提供馬偕餅,
名聲因此打開。
目前除了原味葡萄乾之外,還新增芝麻豆沙餡與巧克力核桃口味,
我買來嚐鮮的時候,店家還很熱心的推薦我哪種好吃呢,
怕自己吃不完,所以當時只買了原味,還不賴呢,
有機會的話你也可以試試馬偕餅的其他口味。
在建築上,偕醫館風格偏向閩南式建築,
窗戶卻是西式的百葉窗,玻璃還是鑲嵌彩色玻璃呢,
這樣的"閩洋合作"卻一點違和感也沒有,滿妙的。
這棟建築由洪泉司所蓋,使用杉木、顏止磚、斗子砌紅磚等建材,
在偕醫館隔壁的大禮拜堂,原是偕醫館的醫生宿舍,
1915年時改建成北美樣式,1933年又再經改建成仿哥德式,
是淡水的最大教會。
建築風格有尖拱型窗戶、飛扶壁、彩繪玻璃、鐘樓和小帽尖等哥德式建築,
外牆以清水磚砌造,鐘樓上的玻璃是三位一體的鑲嵌玻璃,
鐘樓則含有五餅二魚、克西馬尼禱告等基督教義。
屋瓦原是閩南紅瓦,1986年翻修時改為鋁質浪板,
玻璃也從普通玻璃改為鑲嵌彩色玻璃。
內部則保留很多歷史文物,都是當時原始的文物。
像是座椅、講台、聖餐桌、百年古鐘、古風琴等。
現在參觀起這些景點,看似輕描淡寫,
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
是個外國人,又要傳異教,
其中艱辛危難可是萬死一生的驚險經驗呢,
馬偕博士從寸步難行到被官方承認甚至重禮相迎,
絕對是花了比常人多上好幾倍的工夫,
難怪淡水不但有很多馬偕的相關景點,
還將他逝世的6月2日訂為馬偕日,舉辦慶典,
真的是很偉大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