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方資訊]
地址:台北縣八里鄉博物館路200號
開放時間:週二到五 9:30~15:00
週六日 9:30~1800
類型:考古
網址: http://www.sshm.tpc.gov.tw/
相簿: http://picasaweb.google.com/usemei728/13hang#
[小感]
十三行博物館的交通方式很多,
如果想省錢又想看到好風景,
建議搭淡水線捷運,在關渡站下車,
從1號出口出站,
請記得向詢問處購買"八里左岸一日旅遊券"
十三行博物館的門票全票就要100元,
多付個10元,也就是110元買一日券,
不但可以參觀博物館,還送你4張紅13的公車票,
方便你往返關渡捷運站和博物館;
甚至還有2張八里往返淡水的渡輪票!
十分物超所值!
從關渡站搭紅13,候車時間約需15分鐘,
但等待是值得的,
沿途不但可以瞧見美麗的左岸海景,
還可以跨越關渡大橋,
欣賞橋景和橋上所見的淡水河,
絕對讓你心曠神怡。
沿途也會經過"渡船頭"這個站,
想撘渡輪到淡水,就是在這站下車,
不過建議先逛完博物館再來做渡輪之旅。
在""十三行博物館"這站下車,
先看見的就是他特殊的建築,還曾獲台灣建築獎呢。
最顯眼的就是兩道長而寬大的清水混凝土灰牆,
然後是歪斜的八角塔,
後頭的則是看台型的鯨背沙丘,
分別象徵山、海、時空等意義,
灰牆更隱隱遙指觀音山的大坌坑遺址,
將古今文化連結在一起。
十三行博物館的誕生算是險之又險,
第一險,是他的發現。
發現這遺址,是空軍駕駛員飛經此地時,驚覺羅盤失準,
錯以為此地蘊含豐富鐵礦,
報請政府單位開採,
當然沒有發現鐵礦,卻因此發現了更美好的豐富文化寶藏。
第二險,是他的挖掘,
考古學家原本想以自然的方式讓十三行文物留在原址,
保有其最完整的風貌,
不料政府決定建造污水處理廠,
廠址竟與遺址範圍完全重疊,
經過許多努力與協調,
才總算保住九分之一的文物,
於博物館中做展示。
其餘九分之八,仍掩於處理廠之下,無緣現於世。
這個歷程博物館還特地弄了展覽區介紹,
包含當時剪報、公文、抗議布條甚至是怪手,
通通請出來讓大家身歷其境。
這趟到十三行,發現我們對於歷史,知道的其實都是拼湊出來的想像。
畢竟時空變異,一旦沒有文字記載,光靠器物遺跡去想像,其實非常難。
比方十三行文化是目前已知台灣最早有煉鐵技術的族群,
他們從海砂當中淘選出鐵質,
為什麼他們知道海沙中含鐵,又是怎麼淘選,其實不得而知。
他們甚至有鼓風爐、煉鐵用的爐灶,
有趣的是,考古學家試著以同樣的材料和方法重建當時的煉鐵技術,
卻遲遲無法成功,就是少了那麼一點填補起來的關鍵點。
在建築上,十三行博物館是真的很花心思,
除了在外型上有深刻意涵,
包含空間設計、裝潢佈置,其實都希望引領大家身歷其境。
一樓刻意比路面低了1.5公尺(近半層樓),
就是製造踩入考古深坑的感覺,
館內的孔隙灰牆,則有時代層和考古探究的感覺,
最後從4樓的時空走廊拾階而下,被兩邊的窄牆包圍,
彷彿穿越時光隧道。
裡頭甚至有考古探坑的模型,
讓你親眼看見實際上的考古作業模式,
是少見的考古學展示。
重頭戲當然是展品了,
除了煉鐵的產品、工具、原料,
還有他們的刻飾、陶器、生活方式,
比較嚇人的部份大概是隨處可見的
過分栩栩如生的蠟像人飾,
總覺得他好像下一刻就會開口說話....
還有一大區是十三行人特別的入葬方式,
避免變成恐怖題材的網誌,
就點到為止吧。
唯一不合我胃口的只有八角劇場,
為了迎合小朋友喜歡,是用夜光劇偶的方式演出歷史戲劇,
但劇情冗長對白無聊,再加上全暗的燈光,
真令我眼皮沉重了起來...
對了,如果時間許可,建議大家報名參加定時導覽,
以及其他館內舉辦的活動,都相當有趣喔!
多半都是免費的,即使索費,通常也都只是20元不到的材料費,
很值得的。
事實上,我就參加了一場只有我一個聽眾的定時導覽...
想要介紹的其實還很多,
不過我想我不如保留一點驚喜,
給你到現場去發掘,
比方收集紀念章換紀念品啦,比方那個長了人臉的陶罐有啥稀奇啦,
說不定你會發現我沒發現的,
可以來交換心得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