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到米勒的作品之前,要先講到以田園為主題的巴比松畫派。
當時正值工業革命,急速消失的農田和暴增的工廠,使畫家們轉向田園,
一方面是放鬆心情,一方面是希望喚起人們尊重勞動、尊重自然的心情。
早期的巴比松以極細膩的筆法刻畫風景人物,
大多在楓丹白露森林中寫生,
有的強調風景的光景變化,人在風景中其實只是點綴;
有的則是強調人物的心情動作,此時風景就會用略筆帶過;
有的強調動物,用心描繪皮毛動作;
有的擅長打光,利用光線製造畫面的焦點。
即使同樣以田園為主題,表現手法卻各不相同,很有意思。
我特別喜歡動物畫家波納的作品"尼韋內的耕作,第一次鬆土"
光是牛群就佔了畫面的一半以上,牛身上的毛皮用寫實手法呈現,十分逼真,
畫家也沒有美化勞動,反而突顯工作時的真實狀況,
用牛眼中的無奈疲憊,暗示耕作的辛苦。
即使如此,翻起的鬆土仍有堅強的苜蓿花挺拔著,
正暗示農民們雖苦仍樂天知命的精神。
生命力透過畫布,完成的傳達出來。
重頭戲當然是米勒,第一印象一定是拾穗、晚禱兩幅名作吧。
但其實在田園風格之前,米勒也嘗試過其他的畫風,
30歲以前的"瑟堡時期",米勒嘗試人體素描,有專門為貴族畫的肖像,
當然也有以親戚為模特兒的肖像,
雖然表情都有些侷促不安,但重視細節的表現方法,和特有的筆觸還是看得出來。
像米勒以妻子姐姐為主角的畫,姿勢明明是傳統貴族肖像的動作,
眼神卻透出不安緊張,準確的將主角的內心世界呈現出來。
這之後進入"華麗時期",轉向以聖經為主題的宗教故事作品,也嘗試裸女畫,用以捕捉人體動態和線條之美。
據說因為聽見有人稱他為"就是那個畫裸女的米勒",米勒誓言不再畫這類畫風,正式轉向"田園時期"。
其實米勒的田園作品,很多都是出自記憶之作,而非實景。
比方晚禱,米勒是以從前童年印象而做,原本是想強調農人們在勞苦中,仍然謙卑的感謝所有的一切。
因為看到的人,第一印象都會聯想到宗教,因此在畫面中添了一小座教堂,
鐘聲彷彿仍然裊裊在耳,透過畫面綿延了百餘年。
從米勒的田園作品可以看的出來,他畫面中強調人物,用極大比例來畫這些辛苦的勞動者,
讓他們的身影矗立在畫面中,彷彿某種永恆的存在,
米勒用這種手法來傳達他對這些人的敬意和關懷。
除此之外,他也非常重視細節,像"縫衣婦人"就細膩的畫出了縫紉的各項元素,
在暗色背景中發亮的針頭、布包、剪刀、勾線的動作等等,都極其寫實逼真,呈現出動人的安靜力量。
後期的田園畫家則因為焦慮於農村面臨的艱困現狀,刻意將田園生活理想化,
勞動者不再強調歷經風霜的堅強,而轉化為某種理想的英雄,
畫家用雕像似的筆法,史詩般的場面,來歌頌勞動者。
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手法,前者用真實來強調出堅毅的美,後者用美感來掩飾掉真實的痛苦面,
到底哪種才是真正的美的表現方法,我想各有定論,
只要你看了作品,有共鳴,那就是美的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