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blog

留言版

2014年9月4日

[show] LIFE展@松菸 歡慶+名人

[展覽資訊]
名稱: LIFE:看見生活—經典人生攝影展
原名: To see Life... To see the world
展期: 即日起至2014/09/21 10點~18點
地點: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松山文創園區製菸工廠北向一樓
票價/拍攝/語音導覽: NT220/不可/NT100+證件(僅其中34件展品)
官網: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
官方FB: https://www.facebook.com/lifetaipeiexhibition
相簿: http://album.blog.yam.com/usemei&folder=10472849
本文展區: Moment/歷史一瞬 歡慶+名人h-017

[行前小提醒]
1. 屬於目前轉型到線上展示的LIFE雜誌經典照片精選輯,詳見 http://life.time.com/

2. 場內不能拍照,但出場時只要蓋手章,當天可重複進場。

3. 部分展區須透過APP互動,建議攜帶有上網功能的手機或平板電腦。

4. 八月底前,憑活動貼圖可享第二人NT110優惠,詳見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news.php?id=172613287

5. 展場內的說明屬於簡介,若想知道更多照片後的故事,建議購買圖錄或語音導覽,
特惠活動詳見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news.php?id=176313478

6. 現場專屬打卡區拍照上傳並打卡後,可向工作人員索取小禮物。

7. 官網上提供數位徵件的作品展以及各項優惠訊息,參觀前可上網確認。01map

{Moment}歷史一瞬/主色:黑 隔板:藍

《二戰後大事件》
造成無數人命、金錢損失的二戰,終於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告結束,
展場除了展出多張戰後照片,如簽約、歡慶等;以及名人,如卡斯楚、甘迺迪總統等;
也有許多大事件的介紹,如冷戰、823砲戰、越戰、登月等;
在此先從戰後和名人開始講起。

【專區】戰後重要簽約場合
[語音導覽]#23 (逐字稿,版權屬於雅柏語音導覽所有)
1945年8月,美國對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2日同盟國
舉辦投降典禮,正式簽字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當天日本代表團共11人,登上停泊於東京
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簽署降伏文書,表示願意無條件投降。並由外務大臣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和
日本天皇,陸軍總參謀長暨關東軍總司令梅津美治郎將軍代表大本營簽署和平條約。
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盟軍最高司令官及駐日盟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也接著簽署條約內容
。再來是由美、中、英、蘇、澳洲、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等國代表依序簽字。當時中華民國
作為戰勝國,派出的代表是陸軍少將徐永昌。投降典禮透過電視頻道在世界各地播出,LIFE雜誌攝影
師埃爾曼也以相機見證了這歷史性的一刻。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降伏文書

二戰由同盟國獲勝,本區展區多張同盟國巨頭們簽署條約或會面的珍貴照片,
如:英美蘇三巨頭在1945年的雅爾達會議、1952年在台北賓館簽署的中日和約等,
在此以1945年9月2日由攝影師J. R. Eyerman攝於密蘇里號上簽署降伏文書的畫面為代表。

照片裡,日方代表在前列等候簽名,包括外相重光葵和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智郎等共11人;
後方則是同盟國各戰勝國代表以及軍艦上的士兵,有趣的是,
簽署時加拿大代表把名字簽到下一格法國代表的欄位,導致其他各國都被迫跟著一路錯,
最後不得不硬把欄位重新用筆更正,因此日方存本上的欄位經過修改,且加拿大欄位是空白的。l-042

【專區】戰後歡慶畫面
二戰結束後,世界各地都舉國歡騰,展場中展示多張人們歡慶的畫面,
作為本次特展的主視覺之一的"勝利之吻"就是其中之一,但因導覽順序關係已經先行介紹。
除此之外,也有敵方的德國士兵在醫院接受治療的照片,
由攝影師Margaret Bourke-White攝於1941年的俄羅斯莫斯科的醫院中。
但蘇俄在戰場上雖與德國為敵對狀態,但德國士兵並未因此被遷怒,仍予以妥善治療,
照片中的士兵眼神虛弱而茫然,大概也想不清楚戰爭是怎麼回事。
雖然不是戰後照片,但很適合用來代表人性依舊有美善一面的想法。
(下圖取自google圖片,原址: http://ppt.cc/4CYo )00

【專區】卡斯楚與古巴危機
戰爭雖然結束,卻反而引發了國際間的競爭局勢,蘇俄和美國關係陷入緊繃,
你來我往的在外交和軍武上互競優勢,其間古巴危機就是其中一個讓美國頭痛萬分的情形。
為了解決古巴危機,美國策畫638次對古巴領導人Fidel Castro的暗殺行動,
卡斯楚卻因為保持低調,鮮少曝光,加上擁有數個"替身"待命,暗殺全數失敗,
連派去使美人計的美女間諜,都真的愛上卡斯楚,
因此卡斯楚還曾經很自豪的說:"我最大的成就就是活過這麼多次的暗殺"。

展區展示卡斯楚的照片與相關報導,在此以攝影師Hank Walker攝於1960年的照片為例,
這張照片裡,左方的蘇聯領導人Nikita Khrushchev和鮮少曝光的卡斯楚並肩入鏡,
當時兩人正在美國紐約參予聯合國大會,聯合國也是二戰之後成立的組織,以維持世界和平。
(下圖取自google圖片,原址: http://ppt.cc/ol~2 )01

【專區】約翰.甘迺迪專區
蘇俄和美國陷入冷戰時的總統,就是就任美國第35任總統的Jack Kennedy,
大家對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至今懸而未決的1963/11/22被暗殺的真相,
展場中就有傳出暗殺消息時,大家在地鐵認真閱讀頭條的樣子。
競選總統時,甘迺迪的對手是共和黨的現任總統Richard Milhous Nixon,
因此展場也有展示尼克森總統的照片,年邁陰暗的形象和甘迺迪年輕英挺成對比。

在此以甘迺迪在選前和弟弟Bobby Kennedy商討競選事宜的照片為代表,
這張照片由攝影師Hank Walker攝於1960年的美國洛杉磯,
刻意以剪影的方式呈現左邊的哥哥約翰.甘迺迪,坐在旅館沙發上拄著下巴講著競選事宜,
而右方的弟弟鮑比.甘迺迪坐在床沿,微傾向前垂首仔細聆聽哥哥的囑咐,
形成倚賴和傾聽的和諧剪影,想知道更多照片後的小故事,請移駕 http://ppt.cc/-5st02

===其他展區 下回待續===
次回預告: Moment 歷史一瞬

2014年9月3日

[show] LIFE展@松菸 二戰

[展覽資訊]
名稱: LIFE:看見生活—經典人生攝影展
原名: To see Life... To see the world
展期: 即日起至2014/09/21 10點~18點
地點: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松山文創園區製菸工廠北向一樓
票價/拍攝/語音導覽: NT220/不可/NT100+證件(僅其中34件展品)
官網: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
官方FB: https://www.facebook.com/lifetaipeiexhibition
相簿: http://album.blog.yam.com/usemei&folder=10472849
本文展區: Moment/歷史一瞬 二戰01map

[行前小提醒]
1. 屬於目前轉型到線上展示的LIFE雜誌經典照片精選輯,詳見 http://life.time.com/

2. 場內不能拍照,但出場時只要蓋手章,當天可重複進場。

3. 部分展區須透過APP互動,建議攜帶有上網功能的手機或平板電腦。

4. 八月底前,憑活動貼圖可享第二人NT110優惠,詳見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news.php?id=172613287

5. 展場內的說明屬於簡介,若想知道更多照片後的故事,建議購買圖錄或語音導覽,
特惠活動詳見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news.php?id=176313478

6. 現場專屬打卡區拍照上傳並打卡後,可向工作人員索取小禮物。

7. 官網上提供數位徵件的作品展以及各項優惠訊息,參觀前可上網確認。

{Moment}歷史一瞬/主色:黑 隔板:藍

《二戰》
二戰期間,包含美國在內的各國都被捲入這場世界大戰,
本區除展示美國在二次大戰所參予的幾場重大戰役,如:塞班島、硫磺島、太平洋等,
也零星展示待戰期間的寧靜,在此先從麥克阿瑟和待戰期間介紹起。

【專區】麥克阿瑟(1880-1964)
和希特勒並肩展示的,就是美國知名將領Douglas MacArther,
專區用他的名言"I Shall Return"開場,展示多張麥克阿瑟的照片。
麥克阿瑟在二次大戰期間擔任美國遠東軍總司令,因不敵日本從菲律賓逃至澳洲,立誓雪恥;
後來晉升五星上將,以跳島戰略逐步取得優勢,是太平洋戰爭中盟軍指揮官之一,
如同他的誓言,1945年日本投降後,榮返菲律賓。
後來韓戰爆發,他受任總司令,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和麥克阿瑟意見相左,
麥克阿瑟被杜魯門總統解任後返美,在1952年發表《老兵不死》的著名演講。

下方照片由攝影師Carl Myadans攝於1950年韓國仁川的照片,
照片中的麥克阿瑟時任韓戰總司令,正站在McKinley山號旗艦艦橋前發號司令,
他向海軍陸戰隊第一濕地時兵團大喊,宣布仁川登陸計畫正式展開。h-020

【專區】待戰
【照片】阿留申群島戰役/Dimitri Kessel
[語音導覽]#19 (逐字稿,版權屬於雅柏語音導覽所有)
阿留申群島地處偏遠的阿拉斯加,因為擁有重要的戰略價值,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太平洋戰爭,日軍佔領阿留申群島上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1942年美國在埃達克島建立了一個空軍
基地,開始轟炸基斯卡島上的日軍陣地,並展開阿圖島的收復行動。比起二戰中其他赫赫有名的戰役
,阿留申群島戰役雖然也有死傷,卻相對的顯得沉寂,容易被人遺忘。埃達克島經常雲層密布,苔原
遍及全島,山峰大部分時間都被冰雪覆蓋,景色荒涼,氣候非常寒冷,不太適合人居。
駐守在埃達克島的美軍不必面對前線作戰那種緊張,卻要對抗單調的地景所造成的疲乏,攝影師迪米
崔.卡塞爾記錄了駐守美軍和醫護人員在這個戰役裡的生活情形。在美軍的轟炸機隊的簡陋小屋裡,
牆上釘著密密麻麻的照片作為裝飾,隊員靠著打撲克牌來打發無聊時光。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阿留申群島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史上規模最大,死亡人數最多的戰役,
主要分為同盟國和軸心國兩個對立團體,同盟國包括:俄美英中法等,軸心國包括:德日義等,
從1939年歐戰爆發,到1945年軸心國潰敗為止,爆發無數戰役,期間的罪惡更是不忍卒睹。
不過此處的照片雖然攝於戰場上,攝影師卻沒有選擇其血腥瘋狂的一面,
反而以待戰時的歡笑或寧靜來反襯戰爭的力量,取材範圍包括美英法等國。

美國的待戰照片還是比較多的,甚至有坐在魚雷上聊天的畫面,
在此以攝影師Dimitri Kessel攝於1943年阿留申群島的照片為代表。
照片中的美國轟炸機編隊隊員們,擠在阿留申群島基地裡的半桶型小屋,正在用打牌來打發時光,
天花板上貼滿許多女明星和少數男藝人的照片,這就是士兵們少數的娛樂之一。l-038

英法待戰的照片則以攝影師Bob Landry攝於1942年埃及阿拉德的照片來代表,
當時是英軍準備在北非西部沙漠發動軍事攻擊的前一晚,
左方拉小提琴的陰影是牧師,右方席地而坐的是英國第八步兵師,
他們正在舉行室外宗教儀式,牧師拉小提琴,步兵師則唱和傳統歌謠。
攝影師以沙漠和剪影來襯托出戰場的空曠寂寥。
(下圖取自google圖片,原址: http://ppt.cc/E07h )01

【專區】集中營
【照片】Anne Frank
[語音導覽]#20 (逐字稿,版權屬於雅柏語音導覽所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殺害了600萬個猶太人,1929年出生在德國的安妮.法蘭克也是其中之一
,15歲時她死在集中營裡。13歲那年她收到一本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當天開始寫日記,一直寫到1944年8月1日。日記裡記載了他們搬到荷蘭躲在密室裡的生活情形,以及針對猶太人的各種禁制和迫害。她的夢想是成為一位演員,因為她很愛看電影,但是荷蘭猶太人卻連進電影院都被禁止了。後來他們全家被捕,被送入集中營,她和媽媽和姊姊先後因為飢餓和疾病而死亡。
安妮的日記被發現並保存下來,見證了二戰時期納粹的暴行,1947年她的日記被出版,後來多次再版
,並翻譯成多國語言發行全球,也被改編成戲劇和電影。使她成為猶太人大屠殺中,最著名的受害者
之一。1999年她入選《時代雜誌》「20世紀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還有一顆小行星以她的
名字命名。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安妮·弗蘭克

本區其實應該在納粹區一併介紹,在此依語音導覽編號順序來說明。
集中營泛指因為政治而關押或隔離特定身分人士的大型居留中心,
被關押者往往飽受迫害,是相當反人性的惡劣存在。
在此以納粹德國所建立的集中營為主,裡面除了猶太人,居然也有德國人,
後期還轉型滅絕營,大量以毒氣殺害集中營內關押的人犯。
(詳見 http://zh.wikipedia.org/wiki/納粹集中營 )

展區除了展出多張從集中營裡被解放的囚犯照片,以《安妮日記》聞名的Anne Frank也在其中。
攝影師以她的日記筆跡為底拍出她的肖像照,我沒找到該照片的作者和年份。
安妮是二戰期間死於集中營的猶太人之一,她的日記本描述了從戰前到集中營的猶太人生活一景,
雖然置身躲藏甚至煎熬的生活,安妮在日記中仍然保持樂觀積極的精神,仍然相信人性美善,
但最終她的家人和她都相繼因飢餓和斑疹傷寒而過世。

在電影The Fault in Our Stars《生命中的美好缺憾》中,
男女主角曾經遠赴荷蘭去參觀安妮舊宅,
女主角拖著病體和呼吸器一路往上爬樓梯,周遭迴響著安妮朗誦日記內容的聲音,
好像是一種鼓勵,也像一種呼應,是很動人的場景。h-023

【專區】太平洋戰役
【照片】珍珠港空襲/不詳
[語音導覽]#21 (逐字稿,版權屬於雅柏語音導覽所有)
珍珠港位於美國夏威夷州歐胡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山本五十六希望消滅美國
海軍在太平洋的主力,主導偷襲珍珠港的軍事行動。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艦隊抵達珍珠港附近
海域,派出轟炸機,以炸彈和魚雷攻擊停泊在港灣中的太平洋艦隊,以及夏威夷歐胡島上的飛機場。
美軍在毫無戒備之下幾乎全軍覆沒,只有三艘最重要的航空母艦,因出海尚未返航而逃過一劫。
整個空襲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日軍獲得決定性勝利,這次事件直接導致美國對日本宣戰,正式加入第
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的戰事。
這張是珍珠港襲擊事件裡最出名的照片,我們可以清楚看見美國肖號DD373驅除艦被日軍轟炸那一刻
。前方的彈藥庫爆炸,大火在整艘艦艇蔓延開來,神奇的是這艘艦艇受到三次炸彈攻擊,卻在幾個月裡被修復好,繼續執行任務,還獲得了勳章。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珍珠港事件

本區展示多張美日在二戰中的照片,並引用日本知名反戰詩人-與謝野晶子的詩句,
和一架打字機來表達對戰爭的無言控訴,展示包括塞班島、硫磺島、珍珠港、原子彈引爆等照片。
在此以不知名攝影師攝於1941年的珍珠港空襲照片為代表,
眾所皆知,這場空襲是日軍在美方掉以輕心的情況下採取的一次成功的偷襲,
所以這張照片居然能拍到空襲的一瞬間,實在很難得。
照片中的USS號驅除艦被日軍轟炸機所投擲的炸彈炸毀,在寧靜的海面上炸出火花,
和後來美方在日本投擲原子彈的爆炸畫面,形成一種對立。l-040


【照片】塞班島戰役系列照片
[語音導覽]#22 (逐字稿,版權屬於雅柏語音導覽所有)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全球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其中發生在1944年的塞班島戰役,戰況
更是慘烈。戰役的最後日本守軍毫無希望獲勝,但他們仍然決定戰鬥到最後一人,並利用島上的洞穴
做為日間隱藏和晚間突擊的據點。美軍以強大的火力清除洞穴,卻死傷慘重,日軍發動自殺性的攻擊
抵抗美軍,並要島上的居民一起加入。於是頭上纏著繃帶和拄著拐杖的受傷日軍,和孱弱的平民百姓
都一起湧入美軍的戰線進行攻擊,戰死在沙場上。而島上倖存的居民不願被俘擄,在戰役最後幾天
扶老攜幼,紛紛跳下懸崖自盡,場面慘絕人寰。
在美軍清除洞穴的行動中,一位美軍海軍陸戰隊隊員從一個滿布屍體的洞穴中,發現了唯一倖存的小
嬰兒,他溫柔的抱起他,攝影師按下快門,見證了戰爭裡的殘酷恐怖和人性的溫暖。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塞班島戰役h-019
(↑W. Eugene Smith/1944/馬里亞納群島塞班島/塞班島戰役後期美國海軍隊員在戰火中喝水)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正式對日本宣戰,曾經爆發多場知名戰役,包括現在眼前的塞班島戰役。
展區展出多張塞班島戰役的戰場照片,在此以攝影師W. Eugene Smith攝於1944年的照片來代表。
本張照片在馬里亞納群島上的塞班島拍攝,這場戰役日軍以寡敵眾,仍然不敵美軍優勢火力,
美軍正式掌控整座島時,在洞穴中發現堆積如山的屍體,
島上日軍和居民全都在這場戰役中被殺或自殺,場面慘絕人寰。
後來,美軍在其中一個洞穴中發現嬰啼聲,小心翼翼的從屍體中抱出這個幸運倖存的小生命,
照片中左方溫柔捧抱嬰兒的海軍陸戰隊隊員,和右方叼煙持槍的士兵,
剛好呈現了這場戰役同時並存的人性與殘酷。l-041


【照片】硫磺島系列照片
說到硫磺島戰役,最知名的就是美聯社所攝,士兵在硫磺島摺鉢山上豎起了美國國旗的場景,
本意是用來激勵士氣,卻變成反戰象徵,硫磺島戰役也是太平洋戰爭中最慘烈的戰役。
(下圖取自wiki百科,原址 http://ppt.cc/3mI7)03
本區展示多張硫磺島戰役中的戰場照片,在此以W. Eugene Smith攝於1945年的照片為例,
本張照片右前方的美軍,正蹲著準備進行洞穴爆破,因為洞穴下方掩藏著日軍堡壘,
在硫磺島戰役中,日軍有鑑於塞班島戰役的慘況,不再硬碰硬,而是利用島上土壤特質,
全力搶修地下工事,兼顧空襲防守和多動線的功能,最後仍然不敵優勢美軍。
想知道更多照片後的小故事,請移駕LIFE照片線上藝廊 http://ppt.cc/nlZZ02

===其他展區 下回待續===
次回預告: Moment 歷史一瞬

2014年9月2日

[show] LIFE展@松菸 和平+納粹

[展覽資訊]
名稱: LIFE:看見生活—經典人生攝影展
原名: To see Life... To see the world
展期: 即日起至2014/09/21 10點~18點
地點: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松山文創園區製菸工廠北向一樓
票價/拍攝/語音導覽: NT220/不可/NT100+證件(僅其中34件展品)
官網: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
官方FB: https://www.facebook.com/lifetaipeiexhibition
本文展區: Moment/歷史一瞬01map
[行前小提醒]
1. 屬於目前轉型到線上展示的LIFE雜誌經典照片精選輯,詳見 http://life.time.com/
2. 場內不能拍照,但出場時只要蓋手章,當天可重複進場。
3. 部分展區須透過APP互動,建議攜帶有上網功能的手機或平板電腦。
4. 八月底前,憑活動貼圖可享第二人NT110優惠,詳見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news.php?id=172613287
5. 展場內的說明屬於簡介,若想知道更多照片後的故事,建議購買圖錄或語音導覽,
特惠活動詳見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news.php?id=176313478
6. 現場專屬打卡區拍照上傳並打卡後,可向工作人員索取小禮物。
7. 官網上提供數位徵件的作品展以及各項優惠訊息,參觀前可上網確認。
{Moment}歷史一瞬/主色:黑 隔板:藍
《雜項》
【短片】Alfred Eisenstaedt自述
展場在柱子上放置LIFE知名攝影師阿爾弗雷德的短片,
大致上描述自己從事攝影以來所參予過的重要時刻,
拍人像時注重的重點,以及對攝影生涯的自我評斷。
【展櫃】頭盔與徽章
本處展示二戰時的德國軍用頭盔、近代的美國軍用頭盔、徽章等,
為了要更能保護士兵,兼顧輕便減負的功能,軍用品的設計上一直都精益求精,
展區在此處用最具代表性的德國軍盔和美國軍盔來做代表。
這麼樣極盡所能貼近人體工學的設計,最終用來在戰場上奪去別人的性命,也是很諷刺的。
【照片】勝利之吻/Alfred Eisenstaedt
[語音導覽]#17 (逐字稿,版權屬於雅柏語音導覽所有)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也結束戰爭所帶來的痛苦和恐懼。勝利的消息
傳來,美國民眾湧入紐約時代廣場熱烈慶祝,互相擁抱親吻,表達心中的狂喜。
攝影師阿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帶著相機走上街頭,他注意到一個年輕水手十分興奮的親吻每一個他
在廣場上遇到的女人。那些被吻的女人當中,有胖有瘦、有老有少、有美有醜,於是攝影師跟著他
四處走,希望能夠尋找適當的時機,捕捉他心中最想要的畫面。
終於有個穿白衣服的護士站在那裡,身穿黑色衣服水手走過來,雖不相識卻用力擁抱護士,並親吻她
。護士顯得有點驚訝,左手還抓著自己裙子,身旁的人全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和這對親吻的男女
形成一幅美麗協調的畫面。攝影師立刻按下快門,這張照片從此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象徵二次大戰
結束的經典照片。

[小記]
被用來當本次展覽的宣傳海報畫面的這張照片,又名"V-J 勝利紀念日之熱吻",
是攝影師Alfred Eisenstaedt攝於1945年的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上。
畫面看起來很像一對情侶在街頭熱吻,而經過的人們臉上報以祝福的微笑,
但其實這對擁吻的男女根本素不相識,純粹是因為得知戰爭結束後過於興奮的表現,
有趣的是,這張照片被廣為所知之後,男女主角遲遲都沒有現身承認,
很久之後女主角才現身接受採訪,男主角更是到很後來才確認究竟是哪位水兵。
這張經典照片,在取景和構圖上都有精心設計,阿爾弗雷德跟著這位水兵連續抓拍了好幾張,
才鎖定這幅張力十足的構圖來呈現。h-001

《納粹德國》【照片】希特勒專區
[語音導覽]#18 (逐字稿,版權屬於雅柏語音導覽所有)
奧地利裔德國人阿道夫.希特勒出生於1889年,是個狂熱的民族主義者,1919年加入納粹黨後,不久
就當上黨魁。經濟大蕭條時,納粹黨勢力趁機擴張,1933年44歲的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卻利用政權
鎮壓反對勢力,1934年繼任德國總統後,正式實行獨裁統治。
當年納粹黨在布克堡舉行大會,照片裡的希特勒在壯大的軍容裡拾級而上,後面跟著一大群官員,
充分顯露出獨裁者的氣韻。執政期間他解散國會,取締其他政黨和團體,面對異族和異類展開迫害
屠殺,建立集中營殘忍監禁。在那裡被毒殺或因飢餓和疾病而死的人數高達一千多萬人,將近六百萬
人是猶太人,這是歷史上最殘酷的暴行。
此外,希特勒也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幾千萬人死亡,數以百萬計的人無家可歸,1945年4月30
日希特勒在柏林自殺,7天後德國投降,結束二戰歐洲戰區。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阿道夫·希特勒
[小記]
在前面的People展區已經介紹過希特勒這個人物,到本區他又再度出現,
這次不再是深沉憂鬱的形象,而是威風凜凜的獨裁首領形象。
展區中展示多張希特勒演說時的連拍、文宣部長戈培爾、集中營與廢墟等,
靜態的照片中,卻傳達出納粹德國的血腥手段。
先從希特勒專區講起,雖然希特勒是惡名昭彰的獨裁頭子,總是"順我者生,逆我者亡",
但他能夠在當時的德國建立起獨裁統治,靠得絕對不只是一味的屠殺壓迫,
更多是他強悍的演說技巧和群眾魅力,從展區中展示的演講連拍就可略見一斑。
時至今日,納粹德國已經成為歷史,但"純血純種才是王道"這種極端想法卻從未消失,
仍然有許多團體打著血統至上的旗號,屠殺異己,其實這個世界因為多元才美麗啊。
在此以攝影師Heinrich Hoffmann攝於1934年德國布林堡的照片為例,
此時希特勒出席納粹黨在布克堡所舉行的群眾集會,兩旁軍服筆挺的士兵高舉納粹旗幟,
首領希特勒走在隊伍最前頭,將領們在後隨行,遠景則有群眾夾道歡迎,
一副古代皇帝出巡的陣仗,更能凸顯他在德國唯我獨尊的氣勢。l-037

【照片】戈培爾專區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約瑟夫·戈培爾
Joseph Goebbels是Aldolf Hitler的親信之一,深知言語的技巧,更擅長煽動群眾情緒,
他很清楚,比起需要一堆事實佐證的真相,人們更會記得煽動的情緒性用語,
擔任希特勒的文化與宣傳部長的他,不斷透過廣播等媒體操作輿論和政治,
將人民的愛惡引導到他想要的目標上。
展區展示多張戈培爾的照片,在此以他瞪視鏡頭的照片為代表,
此張照片由攝影師Alfred Eisenstaedt攝於1933年,瑞士日內瓦的國聯會議上,
當時戈培爾正在卡爾頓飯店花園,後方站著隨從,左方的翻譯官邊遞紙條邊說著什麼,
戈培爾立刻臉色鐵青,抬頭惡狠狠的瞪著鏡頭,
原來是因為翻譯官告知他攝影師是猶太裔,眼神裡的嫌惡、仇恨躍然紙上,
雙手緊抓椅把,好像壓抑自己想要消滅眼前”雜種”的殺意。
(下圖取自google圖片,原址 http://ppt.cc/k3M3 )00
===其他展區 下回待續===
次回預告: Moment 歷史一瞬

2014年8月31日

[show] LIFE展@松菸 素人+賣店

[展覽資訊]
名稱: LIFE:看見生活—經典人生攝影展
原名: To see Life... To see the world
展期: 即日起至2014/09/21 10點~18點
地點: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松山文創園區製菸工廠北向一樓
票價/拍攝/語音導覽: NT220/不可/NT100+證件(僅其中34件展品)
官網: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
官方FB: https://www.facebook.com/lifetaipeiexhibition
本文展區:{Our Life 素人人生} {特展賣店}l-016

[行前小提醒]
1. 屬於目前轉型到線上展示的LIFE雜誌經典照片精選輯,詳見 http://life.time.com/

2. 場內不能拍照,但出場時只要蓋手章,當天可重複進場。

3. 部分展區須透過APP互動,建議攜帶有上網功能的手機或平板電腦。

4. 八月底前,憑活動貼圖可享第二人NT110優惠,詳見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news.php?id=172613287

5. 展場內的說明屬於簡介,若想知道更多照片後的故事,建議購買圖錄或語音導覽,
特惠活動詳見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news.php?id=176313478

6. 現場專屬打卡區拍照上傳並打卡後,可向工作人員索取小禮物。

7. 官網上提供數位徵件的作品展以及各項優惠訊息,參觀前可上網確認。未命名

{Our Life}素人人生/主色:紅
本展區主要展示在官網上舉辦的數位徵件比賽的獲選作品,以及APP互動,
可以透過網路即時看到在此區上傳照片後的樣子。l-055

《數位徵件獲選作品》
展場除了在牆上展示作品外,也有實體版的攝影作品集,想欣賞所有入選作品可以自行翻閱。
大致上以親情、老年人等主題為主,很有溫馨感。
詳見 http://life.events.pixnet.net/exhibition.phpl-056

《APP互動體驗》
本區透過機器上的攝影鏡頭,和螢幕產生體感互動,
提供四幅紀念性場景讓體驗者用手勢選擇,包括:王貞治、林旺、彩色路跑、金馬獎舞台,
選定後該畫面會放大,此時在選擇想在照片中出現的地方,倒數結束後自動上傳至APP,
以拍照的時間點為相片名稱,下載並執行APP後,即可依照時間編輯或下載此照片。l-006

《素人人生》
選擇手機或平板內的預存照片,透過APP上傳,
畫面會即時顯示在展場中的投射螢幕,非常具有科幻感。
螢幕前方的櫃子上則展示攝影作品集、LIFE電影折扣券、吸血鬼特展優惠等。l-054

《FB打卡》
展場內放有數顆特展資訊方塊,和這些方塊合照上傳FB並且打卡,
憑打卡畫面可向工作人員索取小禮物。004

《紀念章與手章》
本區是LIFE特展最後一個展區,如果當天還需重複進場,請先索取手章。l-064
附近並提供紀念章可以加蓋作紀念,章樣共有三個,
包括展覽的英文版字樣、中文版字樣、攝影師頭像等。004-001

 

{特展賣場}
賣場內為保智財權,仍然全場禁止拍照,大致上就是販售特展相關周邊、
攝影教學書、攝影器材造型的小物、其他攝影圖錄等,
由於展期即將截止,賣場內不少商品推出"福袋"類型的套組販售,
喜歡一次擁有多種周邊的人可以參考看看。l-065

我自己這次選擇了特展圖錄和太空人書籤,純粹為了方便介紹展品,
說到C/P值的話,其實我比較推薦很有照片質感的特展明信片。004-002

特展圖錄雖然貴了點,以質量來說倒是挺划算的,
不但有大量展品的照片和背景介紹,封面還特地在燙金書皮上,
加上一層膠卷般的塑膠封套,讓人聯想起底片,相當有巧思。l-066

2014年8月30日

[show] LIFE展@松菸 攝影師+短片

[展覽資訊]
名稱: LIFE:看見生活—經典人生攝影展
原名: To see Life... To see the world
展期: 即日起至2014/09/21 10點~18點
地點: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松山文創園區製菸工廠北向一樓
票價/拍攝/語音導覽: NT220/不可/NT100+證件(僅其中34件展品)
官網: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
官方FB: https://www.facebook.com/lifetaipeiexhibition
本文展區:{Momoment 歷史一瞬}/攝影師專欄、短片放映室l-015

[行前小提醒]
1. 屬於目前轉型到線上展示的LIFE雜誌經典照片精選輯,詳見 http://life.time.com/

2. 場內不能拍照,但出場時只要蓋手章,當天可重複進場。

3. 部分展區須透過APP互動,建議攜帶有上網功能的手機或平板電腦。

4. 八月底前,憑活動貼圖可享第二人NT110優惠,詳見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news.php?id=172613287

5. 展場內的說明屬於簡介,若想知道更多照片後的故事,建議購買圖錄或語音導覽,
特惠活動詳見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news.php?id=176313478

6. 現場專屬打卡區拍照上傳並打卡後,可向工作人員索取小禮物。

7. 官網上提供數位徵件的作品展以及各項優惠訊息,參觀前可上網確認。

{Moment}歷史一瞬/主色:黑 隔板:藍
本區展示方式相當多元,除了照片外,也搭配實物如鋼盔、打字機等來輔助說明,
我將本處大致區分成名人、戰場、大事件、同袍情、攝影師專欄、短片放映室等六大區。
先從最後兩個區域,也就是攝影師專欄和短片放映室介紹起。未命名

《攝影師專欄》
【看板】Alfred Eisenstaedt(1898-1995)
阿爾弗雷德在1920年代加入LIFE雜誌的攝影師行列中,
名人展區中的柱子上有輪播他親自配音的生涯自白,描述自己拍下照片時的想法。
他特別擅長人物的拍攝,總能讓畫面充滿故事性,
LIFE照片線上藝廊還有他的經典作品專區,有興趣請移駕
http://life.time.com/alfred-eisenstaedt/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阿爾弗雷德·艾森士塔特
(下圖取自wiki,原址 http://ppt.cc/ZO89 )OLYMPUS DIGITAL CAMERA


【看板】Andreas Feininger(1906-1999)
安德列亞斯在1943年加入LIFE,曾獲國際攝影中心所頒的終身成就獎,
常以曼哈頓等城市風光與貝殼礦物等自然景物為題材,較少拍人像,
最擅長全景和城市黑白照,特展主視覺那個"相機人"就是他的作品。
LIFE照片線上藝廊還有他的經典作品專區,有興趣請移駕
http://life.time.com/andreas-feininger-photographers/l-013

(下圖取自LIFE,原址 http://ppt.cc/HvxG )02


【看板】Gordon Parks(1912-2006)
戈登在1948年加入LIFE,關注社會議題,成為美國最具爭議性的攝影記者之一,
他不只是攝影方面在行,同時也是音樂家和作家,並曾跨足電影擔任導演。
最擅長動態捕捉,以具體意像呈現抽象觀點,
喜歡用對比強烈的人群肖像,如貧富、美醜等,來強化畫面張力。
LIFE照片線上藝廊還有他的經典作品專區,有興趣請移駕
http://life.time.com/gordon-parks/

(下圖取自wiki,原址 http://ppt.cc/slZi )03


【看板】Margaret Bourke-White(1904-1971)
瑪格莉特是當時攝影界少有的女性攝影師,也是首位戰地女記者,
1936年受Henry Luce之邀,加入LIFE雜誌,以工業攝影聞名,
擅長精準的構圖,讓許多不歡迎女性的地方或人物,都願接受她的攝影,
包括戰地、鋼鐵業、蘇聯,之前介紹過的甘地照片就是她的作品之一。
LIFE照片線上藝廊還有他的經典作品專區,有興趣請移駕
http://life.time.com/margaret-bourke-white/l-022

(下圖取自google圖片,原址 http://ppt.cc/2f78 )04


【看板】W. Eugene Smith(1918-1978)
威廉.尤金在1939年加入LIFE,在攝影上有不妥協的絕對完美主義,使他常常"換頭家"。
他以二戰照片聞名,也曾拍攝工人階層、爵士樂手、水俁病等社會關懷的題材。
LIFE照片線上藝廊還有他的經典作品專區,有興趣請移駕
http://life.time.com/w-eugene-smith/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尤金·史密斯
(下圖取自google圖片,原址 http://ppt.cc/fC19 )05


《短片放映室》
播放紀念LIFE雜誌的短片,片長約6分鐘,共由7段訪談串成。
#1 創始人Henry Luce描述LIFE雜誌的創刊理念
#2 描述以照片作為表達態度或觀點的一種媒介
#3 回想當年電視尚未普及,圖文並茂的LIFE對視聽者所造成的影響
#4 攝影師的自述,當時攝影師以能進入LIFE自豪,未曾缺席世界各地的重要時刻
#5 攝影記者與文字編輯間的戰爭,努力編排出讓觀眾和攝影師都滿意的內容
#6 攝影師傳授取鏡重點:
一個男人橫屍臥室床上,血跡斑斑,動手殺夫的妻子則在角落掩面痛哭,
最後會被拿來當重點的,不是男人,而是那個能傳達複雜情緒的妻子。
#7 描述LIFE雜誌吹熄燈號時的心路歷程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生活_(雜誌)l-005

===其他展區 下回待續===
次回預告: Momoment 歷史一瞬

2014年8月29日

[show] LIFE展@松菸 文學+科學

[展覽資訊]
名稱: LIFE:看見生活—經典人生攝影展
原名: To see Life... To see the world
展期: 即日起至2014/09/21 10點~18點
地點: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松山文創園區製菸工廠北向一樓
票價/拍攝/語音導覽: NT220/不可/NT100+證件(僅其中34件展品)
官網: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
官方FB: https://www.facebook.com/lifetaipeiexhibition
相簿: http://album.blog.yam.com/usemei&folder=10468587
本文展區: People/經典人生 文學+科學01map

[行前小提醒]
1. 屬於目前轉型到線上展示的LIFE雜誌經典照片精選輯,詳見 http://life.time.com/

2. 場內不能拍照,但出場時只要蓋手章,當天可重複進場。

3. 部分展區須透過APP互動,建議攜帶有上網功能的手機或平板電腦。

4. 八月底前,憑活動貼圖可享第二人NT110優惠,詳見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news.php?id=172613287

5. 展場內的說明屬於簡介,若想知道更多照片後的故事,建議購買圖錄或語音導覽,
特惠活動詳見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news.php?id=176313478

6. 現場專屬打卡區拍照上傳並打卡後,可向工作人員索取小禮物。

7. 官網上提供數位徵件的作品展以及各項優惠訊息,參觀前可上網確認。

{People}經典人生/主色:藍 隔板:黃

《文學》

【專題】底層人民
除了名聲赫赫的各界知名人物,展場也在柱子上貼有一個報導內文,
是LIFE知名攝影師Alfred Esienstaedt攝影,搭配內文的非裔貧民報導。
故事中的主人翁以絕望悲傷的眼神呈現,敘述自己從早到晚操勞,
冰箱裡卻總是沒有足夠的食物來養活孩子。

報導標題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What I want, what I am. What you force me to be, is what you are."
(我自己想要的,說明了我是怎樣的人。你逼我的,則說明了你是怎樣的人)
這些在社會底層討生活的人,可能被迫作出違法的事情,
並不是他們熱愛犯罪,就想刀口上舔血,常常是被生活逼到無路可走。

【照片】阿爾貝.卡謬/Loomis Dean
以"異鄉人"聞名的Albert Camus是1950年代的法國作家,
以筆尖對抗共產主義和納粹政權,希望透過文學,激發人們對不合理現象的反抗。
展場將他的照片陳列在柱子上,和底層人民的報導、詹姆斯狄恩擺在一起,相映成趣。
照片是由Loomis Dean攝於1955年,法國巴黎的出版社,
當時卡謬跑到辦公室外陽台上抽菸,往下望著熙攘的街道若有所思,
這個形象和他作品中表達的以存在主義為中心的思想,互相呼應。
(下圖取自google圖片,原址 http://ppt.cc/HBqk )00

【照片】羅伯特.佛洛斯特/Howard Sochurek
1874年出生於舊金山的Robert Lee Frost,從20歲就開始寫詩,曾獲4次普立茲獎,
詩中擅長以質樸清新的文字,以大量隱喻的方式傳達出深刻思想,
常以自然景物的意象,來映襯孤獨、悲哀、寂寞的內心世界。

本張照片為攝影師Howard Sochure攝於1957年的英國牛津田原荒野,
照片中的羅伯特站在荒野中單手掩面,
和他作品常以枯葉傳達悲哀絕望的意象,頗能相映。
想知道更多照片背後的故事,請移駕LIFE照片線上藝廊,網址 http://ppt.cc/bXem02

【照片】厄尼斯特.海明威
展區展出多張1950年代知名作家Ernest Hemingway的照片,並引用名言做為佈景。
以"老人與海"聞名的海明威,也用這個作品打動了LIFE雜誌,
為他開創整期以海明威小說為主題的大型企畫。
當時負責寫專欄的米契諾在韓國參與韓戰,東京特派記者還特地跑去南韓山區找他,
將海明威的原稿交給和海兵小隊同在前哨站的米契諾。
本處以Alfred Esienstaedt攝於1952年古巴的照片為代表,
照片裡的海明威眼神堅毅,又好像有點孤獨,
讓人想到他在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感言:"所謂寫作,是孤獨的人生。"h-014


《電影》

【照片】亞佛列德.希區考克/Gjon Mili
知名的電影導演Sir Alfred Hitchcock,影視作品從1922~1976年,擅長驚悚懸疑片,
電影中常以無辜的中產階級男性,搭配金髮美女,後期以蒙太奇剪輯風格為主。
他擅於用懸而未決的方式來堆疊緊張感,被稱為驚悚大師,兼具娛樂和藝術性。

此處照片為攝影師Gjon Mili攝於1942年,美國好萊塢電影"辣手摧花"的拍攝現場。
Mili以多重曝光的方式,呈現希區考克轉動走位的樣子,非常逗趣。
(下圖取自google圖片,原址 http://ppt.cc/gYAi )03


《科學》

【照片】艾伯特.愛因斯坦/Ralpf Morse
【語音導覽】#16(逐字稿,原版權屬於雅柏語音導覽所有)
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於德國,這位猶太裔的理論物理學家,和天才幾乎畫上等號。作為20世紀最重要
的科學家之一,他在1905年總共發表了光電效應、布朗運動、狹義相對論、質量和能量關係等四篇
論文,在物理學的四個不同領域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那一年因此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
雖然他是以質能方程式e=mc^最著名,但他所發現的光電效應貢獻更大,因此在1921年獲頒諾貝爾
物理學獎,也被譽為「現代物理學之父」,科學成就十分卓越。後來愛因斯坦受到納粹德國的迫害,
遷居美國,擔任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教授,1955年在普林斯頓病逝。
當他過世時,醫院外面擠滿了新聞記者,攝影師雷夫.摩爾斯放棄了混亂的現場,走進了愛因斯坦
研究室,拍下沒有主人的書桌,桌面依舊凌亂,彷彿這位諾貝爾得主才剛剛離開研究室。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愛因斯坦

[小記]
20世紀最舉足輕重的物理學家Albert Einstein,以相對論和對原子彈的研究聞名。
從小就對自然科學著迷的愛因斯坦,進入大學後選擇物理學領域,
27歲那年就發表包括相對論在內的4篇物理學論文,直至晚年仍持續研究,是個純粹的學者。
私底下的愛因斯坦性格和善謙遜,幽默卻又特立獨行,
在此展出的照片是攝影師Ralpf Morse攝於1955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愛因斯坦的研究室。
1955年,愛因斯坦因主動脈瘤,引發腦溢血過世,媒體為之轟動,擠到醫院去採訪,
Ralpf卻沒選擇這個兵家必爭之地,而是來到愛因斯坦的研究室,拍下主人離座後的空景。
愛因斯坦的研究室到處堆著研究文件,黑板上寫著各種公式,
好像主人只是暫時走開,下一刻就會回到桌子前面埋頭研究的樣子,
有種"賢者已遠去,典型在夙昔"的味道。l-035

===其他展區 下回待續===
次回預告: Moments 歷史一瞬

2014年8月28日

[show] LIFE展@松菸 明星II

[展覽資訊]
名稱: LIFE:看見生活—經典人生攝影展
原名: To see Life... To see the world
展期: 即日起至2014/09/21 10點~18點
地點: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松山文創園區製菸工廠北向一樓
票價/拍攝/語音導覽: NT220/不可/NT100+證件(僅其中34件展品)
官網: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
官方FB: https://www.facebook.com/lifetaipeiexhibition
相簿: http://album.blog.yam.com/usemei&folder=10468587
本文展區: People/經典人生 演藝圈+藝術家01map

[行前小提醒]
1. 屬於目前轉型到線上展示的LIFE雜誌經典照片精選輯,詳見 http://life.time.com/

2. 場內不能拍照,但出場時只要蓋手章,當天可重複進場。

3. 部分展區須透過APP互動,建議攜帶有上網功能的手機或平板電腦。

4. 八月底前,憑活動貼圖可享第二人NT110優惠,詳見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news.php?id=172613287

5. 展場內的說明屬於簡介,若想知道更多照片後的故事,建議購買圖錄或語音導覽,
特惠活動詳見 http://life-exhibition.events.pixnet.net/news.php?id=176313478

6. 現場專屬打卡區拍照上傳並打卡後,可向工作人員索取小禮物。

7. 官網上提供數位徵件的作品展以及各項優惠訊息,參觀前可上網確認。

{People}經典人生/主色:藍 隔板:黃

《演藝圈》

【照片】保羅.紐曼 & 史迪夫.麥昆
這兩位1950~1960年代的好萊塢知名男演員,不僅在演技上競爭激烈,
在賽車場上也視彼此為競爭對手,因此除了展示他們的照片,
展場還特地擺上法拉利賽車方向盤來增添競爭氣氛。
Steve McQueen展出的照片就是以賽車手的打扮呈現,此時他正騎車橫越美國莫哈維沙漠,
由攝影師John Domin攝於1963年,對賽車的熱情洋溢整個畫面,
曾說「沒在衝刺的時候,就是在等待下一次的衝刺」。
(下圖取自google圖片,原址 http://ppt.cc/fgfg )02
 
Paul Newman兼具業餘賽車手的身分,在麥昆因為電影演出絕佳的賽車場景之後,
立刻還以顏色,1979年參加利曼24小時耐力賽,駕駛保時捷935奪得第二名,賽後說
「現在沒有人會再把我當成只會出一張嘴的蠢演員了。」
不過展場展出的照片並不是他在賽車場的照片,而是他以溫雅形象演出的《文君怨》電影劇照,
(下圖取自google圖片,原址 http://ppt.cc/4JDq )03

《藝術家》
【照片】達利/Yale Joel
【語音導覽】#12(逐字稿,原版權屬於雅柏語音導覽所有)
1904年薩爾瓦多.達利在西班牙出生,和畢卡索、馬蒂斯並列為20世紀的代表性畫家。1927年在巴塞
隆納舉辦的畫展中,達利就被認為是新一代畫家中最有前途的天才之一。他的畫以卓越的知性和驚人
的獨創性,在超現實的世界裡,破壞了僵化的理性,讓人產生一種不可思議卻被深深吸引的魔力。
後來,他開始留起了顯眼的翹鬍子,成為日後最大的個人特徵。
達利以非凡的想像力和繪畫才華,開創了超現實主義畫派。他扭曲現實的畫風、奇裝異服以及怪誕的
行徑,受到讚美也招來許多爭議和批判。
知名的攝影師菲利浦.哈爾斯曼和達利合作多年,完成許多精彩的作品。達利不改搞怪本色,硬挺的
翹鬍子上掛著被刺穿的紙鈔,哈爾斯曼則在一旁嚴肅專注的拍照,兩人反差很大,也讓這張照片充滿
了趣味。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薩爾瓦多·達利

【照片】 杜象 & 波洛克 & 歐姬夫
這三人的照片和上面介紹的達利被並肩展示,凸顯出四個風格迥異的藝術家的特質。
杜象是1910年代的視覺性達達主義派畫家,主張以反理性來解放心靈桎梏,
此處展出的照片向Marcel Duchamp的經典作品《下樓梯的女人》致敬,
(下圖為"下樓的裸女二號",原址 http://ppt.cc/UB9T)04
由攝影師Eliot Elisonfon攝於1952年的美國紐約,以多重曝光拍下杜象下樓梯的連續動作,
和達達主義常有的虛無主義也有呼應感。
(下圖取自google圖片,原址 http://ppt.cc/Nq8o )07

波洛克則是動作畫派創始人,以滴畫聞名,打破畫法和形象的既有限制,
直接以潑灑和滴落顏料的技巧作畫,在當時引起極大爭議,加上個性乖誕而毀譽參半。
此處的照片正是Jackson Pollock以油彩在畫布上滴灑創作的瞬間,
由攝影師Martha Holmes攝於1949年的美國紐約長島斯普林斯,波洛克的工作室中。
想看更多照片後的故事,請移駕LIFE照片線上藝廊,網址 http://ppt.cc/gT7g05

達利同樣也是毀譽參半的藝術家,開創超現實主義畫派,以扭曲現實的畫風聞名,
他本人更是奇裝異服、行徑怪誕囂張,作品常被批評為稱不上藝術。
此處的照片由Yale掌鏡,攝於1954年。左方是姿態囂張,故意在鬍子上懸掛紙鈔的Dali,
經典的翹鬍子形象、囂張性格和毫不掩飾的愛錢作風,表露無遺;
右方則是長期與達利合作的攝影師Philippe Halsman,皺著眉頭,專心致志的掌鏡,
一個嚴肅一個放誕的強烈對比,替這張照片增添許多趣味。h-004

歐姬夫是1920年代美國藝術的經典代表,以半抽象半寫實的畫風聞名,
畫面常常結合靜物和幻像,構圖充滿韻律感,常以沙漠景觀為主題。
和前面幾位畫家比起來,歐姬夫在藝術上的爭議性較少,倒是戀情部分比較常被議論。
此處的照片為攝影師John Loengard攝於1967年,美國墨西哥州的幽靈牧場,
晚年的Georgia O'Keeffe因為視力衰退,定居幽靈牧場,創作轉向立體雕塑,
照片裡的她坐在屋頂上沉思,表情有些頹喪悲傷,大概是黃斑點退化症給她的打擊很大。
想看更多照片後的故事,請移駕LIFE照片線上藝廊,網址 http://ppt.cc/6G-x06

《演藝圈》

【照片】貓王/Rober W. Kelly
【語音導覽】#13(逐字稿,原版權屬於雅柏語音導覽所有)
艾維斯.普利斯萊出生於1935年的美國的密西西比州,是全球家喻戶曉的搖滾樂手和演員,被稱為「
搖滾樂之王」。他獨特的聲音和演唱風格觸發了音樂革命,從此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強烈的現實批判
性的搖滾樂,迅速流傳,他的個人魅力也讓搖滾樂成為美國的全民運動。
他唱歌時電力十足,女性歌迷如癡如狂,就像公貓吸引了無數母貓,因此被暱稱為「貓王」。唱片
銷售量和演唱會成績無人出其右,1977年過世後,披頭四樂團的約翰.藍儂還說:「貓王雖死,但
搖滾不滅,貓王萬歲。」至今仍跨越世代,為人所熟悉,可見他在音樂史上的永恆地位。
1956年貓王在佛羅里達州舉行演唱會,掀起一陣狂熱,照片裡貓王熱情演出,台下數千名青少年男女
瘋狂尖叫,現場還出動警察維持安全和秩序。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貓王

【照片】 披頭四樂團
【語音導覽】#14(逐字稿,原版權屬於雅柏語音導覽所有)
英國搖滾樂團-披頭四樂團在1960年成軍於利物浦,成員包括約翰·藍儂、保羅·麥卡尼、喬治·哈里森
和林哥·史達。2000年後,披頭四的音樂狂潮在英國蔓延開來,1964年初更征服了美國流行音樂市場
,引發美國人對英國音樂前所未有的興趣,這種現象被稱作「英國入侵」。
他們成為國際巨星,也成為青少年文化中的反叛標誌。披頭四是美國史上唱片銷售量最高的樂團,
獲獎不計其數,滾石雜誌稱他們是史上最偉大的藝人,所到之處總是有瘋狂尖叫的粉絲,媒體把這種
現象取名為「披頭四狂熱」。有一次在普利茅斯的一場演唱會開始前,警方甚至還動用了高壓水槍來
控制激情鼓譟的人群。
1967年披頭四到達紐約甘迺迪機場時,估計有幾千名沸騰的歌迷前來歡迎,他們在下機時拍下了這張
照片。四名團員姿勢和神情的協調感,一如他們在舞台上的演出。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披頭四

【照片】麥可.傑克森
【語音導覽】#15(逐字稿,原版權屬於雅柏語音導覽所有)
麥可傑克森是1958年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流行音樂天王,從小歌舞全才,和四個哥哥組成傑克森
五兄弟樂團四處演出。1971年麥可發表個人首支單曲後,展開瘋狂的音樂生涯,每次推出新作,就
引爆全球流行歌壇新話題,擁有史上最多的唱片銷售量,也創下至今無人能比的得獎紀錄。
他的歌曲、專輯、MTV、舞步和服裝造型都豎立新的標竿,成為當代流行音樂發展的重要指標,對
現代流行音樂做出卓越的貢獻,蔚為傳奇。
1984年麥可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獲得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那顆星,這張照片是他出席授星儀式時拍攝
的。當時有六千多名歌迷到場,打破這項儀式有史以來出席人數最多的紀錄,因擔心場面太熱烈而
失控,麥可只待了三分鐘就離開,著名的得獎感言總共只有5個字:"Thank you very very much."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麥可·傑克森

[小感]
同樣在舞台上具有強烈魅力的兩個明星和一個天團,在流行樂史上都留下一席之地,
所到之處都有無數狂熱歌迷簇擁,不僅當時紅極一時,魅力更是延燒至今,
這些名氣給他們帶來驚人紀錄,但也讓他們備感困擾,無法單純的享受音樂的快樂,
都曾與過度使用藥物扯上關係,因此在展場被並肩展示。

Elvis Aaron Presley以「搖滾樂之王」聞名,演唱時總能吸引女性聽眾發狂,
像公貓招來母貓一樣,因而有貓王之稱,唱腔和舞台風格獨樹一格。
這張照片由Rober攝於1956年的美國傑克遜威爾,貓王在演唱會舞台上演唱,
看起來好像安靜而深情,其實現場狂熱無比,全場充斥尖叫歡呼聲。l-032

The Beatles則是英國搖滾天團,所到之處都引發「披頭四狂熱」,
展場展出多張Beatles到美國巡演的照片,掀起美國對英國音樂的熱潮。
此處以攝影師Bill Ray攝於1964年8月的照片作為代表,
照片中的披頭四正從洛杉磯機場下機,從樓梯上向粉絲揮手,笑容燦燦。l-033

身為「流行樂之王」的MJ也絲毫不輸給前面兩組人馬,展場也展示他的多張照片,
此處的照片我查不到攝影師名字,根據導覽,照片攝於1984年,好萊塢星光大道前,
當時Michael Jackson身穿危險之旅的舞台服,盛裝出席星光大道授星儀式,
聞訊前來的歌迷多達六千多名,因此他身旁簇擁著警方和保鑣擋住瘋狂的人群,
為了最後引發歌迷推擠暴動,MJ只待了三分鐘就匆匆離開。
照片中的他穿著華麗,帶著墨鏡,散發巨星與王者風範。l-034

===其他展區 下回待續===
次回預告: People經典人生